峻下逐水药以甘遂(前面已学习,可查看历史消息)、京大戟、芫花为常用。其三者共性为:均有大毒而归肺、肾、大肠经,均善泻水逐饮,治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停饮,并常相须为用。其三者不同点:1、甘遂、京大戟性寒,又均善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芫花则性温,又善杀虫疗疮,外用治头疮、白秃、顽癣、冻疮;2、甘遂兼治风痰癫痫;大戟兼治瘰疬痰核;芫花兼能祛痰止咳,除最善治胸胁停饮外,又兼治寒痰咳喘;3、毒性以芫花最烈,药力以甘遂最强。下面,我们就这三种中药进行综合分析学习: 京大戟饮片 临床上甘遂、大戟、芫花这三个药常常配伍在一起使用。比如说张仲景的十枣汤,就是甘遂、大戟、芫花这三个药研成散剂,加工为散剂,然后用十枚大枣煎汤。在那个方里面,当然大枣不是主要的药了,虽然叫十枣汤,(但)因为它那个用法比较特殊,这三味药它们的有效成分都不是水溶性的,都适合于作散剂,所以当时张仲景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三味药不能煎煮,煎煮的时候不能发挥疗效,所以把这三味药把它研细,成为细粉,吞服,然后用十枚大枣来煎汤,大枣可以降低这三个药的一些毒副反应,用来保护胃气,这是张仲景的一贯的思想,所以这个用法特殊的是十枚大枣煎汤,所以叫做十枣汤。在这个方里面就体现了这三个药相同的地方,因为这三个药都不能够和甘草配伍,所以不能用甘草来降低它们的毒副反应,所以它们是属于十八反,相反的配伍,就用大枣来替代了甘草,这都(是)主要的功效,相似的。但是在一些文献当中,提到这三个药的相同当中又有不相同之处,比如说就认为芫花长于治疗胸胁的水饮,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还是采用了前人的一些观点,主要用于胸胁的停饮,当然一般的水肿、臌胀这些都能用,或者一般的痰饮都能用。前人没有讲什么道理,为什么是长于治疗胸胁的水饮?估计是因为它兼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因为胸胁的水饮往往都兼有咳嗽、痰多的这样的症状,是不是因为它祛痰止咳有利于它治疗胸胁的水饮?当然前人没有这么讲,是我们现在的一种主观地分析,但是不少的人赞同这种说法。但是前人主要是李时珍,(他)提出了(芫花)主要用于胸胁的水饮。但是在其他的本草文献当中,比如说张元素的《珍珠囊》,就说“水结胸中,非此不除的,不是芫花,而是甘遂”。《珍珠囊》的意思长于治疗胸中的水饮的是甘遂,所以它把甘遂称为是治疗这一类的水湿病证的一个圣药。本身在文献当中记载就有不同的地方,我们这里也是因为它能够祛痰止咳,仍然采用了李时珍的说法。这个可以作为芫花的一个特征,长于胸胁,它能够祛痰止咳,又(因为)胸胁的都有咳嗽痰多。另外,甘遂、大戟,李时珍讲一个是长于经隧之水,一个长于脏腑之水。前面治疗的是水肿、痰饮,其实与脏腑经遂都有关,本身甘遂作用就好一些,应该说不管脏腑或者经遂,它都长于。所以我们对于甘遂和大戟,一个长于经遂,一个长于脏腑,我们就没有再沿用这样的一些说法,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地探讨。我们只把这三个药当中只保留了一个芫花长于胸胁,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比较肯定一点,实际常常三个药同时使用。 芫花饮片 芫花祛痰止咳作用还比较明显,有比较好的祛痰止咳(效果),它可以用于咳嗽痰多。但是我们书上为什么应用里面没有?只有两项。因为祛痰止咳的药非常多,芫花又有很强的毒性,所以在临床上虽然有这个功效,实际上应用很少,一般不会这样子使用。现代有人研究,芫花祛痰止咳的成分与它的峻下逐水的成分不一样,可以把它分开。所以有的人就主张把里面的祛痰止咳的成分单独地提取出来,作为祛痰止咳药用。当然这个主张是非常好的,但是目前分离提取的还有一定的难度,也就说成本还很高,但是提取出来的这一部分,它祛痰止咳这一类的药本身就很多,这个必要性现在是不是很有临床需要?实际上一直到现在,专门把它的祛痰止咳的成分提取出来,作为单独用,没有。理论上有这样的人的倡导,只是它用于胸胁的水饮的时候,同时利用了它的祛痰止咳作用。比如说胸水,往往就有咳嗽、痰多、胸痛,在这时候它是一个综合的应用,并不单纯用于一般的咳嗽、痰多。所以我们主治当中、应用当中有这个功效,没有对应的主治和应用,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它的临床适用价值不大,没有医生这样子用。 另外,它外用。外用前面的两味药是治疗痈肿;对于芫花,它也可以治疗痈肿,这是相同的,但它更多的是用于治疗顽癣,主要是头癣。所以我们在过去的一些中药书上,说它治疗白秃。白秃就是白癣,那就是一种头部的毛囊的一种真菌感染。白秃一般青年人比较多见,一般不破坏毛囊,好了以后,毛发可以再生,比较轻的。其实头癣里面有一种黄癣,黄癣毛囊往往破坏,毛发不容易再生。提的它治疗白癣、白秃,是因为它比较轻,相对来说,容易治愈,后果比较好一些。实际上黄癣,它也是有效,但是效果就不那么理想。这里指的顽癣主要是头部的,当然体癣这些也可以用,用它来制成外用的制剂,比如煎汤薰洗,或者制成一些药膏,也是会收到效果的,也可以用。所以这三个药作内服,都是逐水退肿泻饮,常常一起使用。比如说十枣汤,以后学的舟车丸,这一类(方)都是这种情况。不同的是芫花多了祛痰止咳的作用,相对来说,胸胁的水饮,更有意义,我们就强调了这一点不同。外用都可以治疗疮痈肿痛,但是芫花还可以治疗顽癣,这也是不同的地方,可以简单地作一个比较。在用法(方面),这三个药都是不作汤剂,都作 散剂,它的用量一般都是0.5克到1克,这样一个范围,容易掌握,都一样的,都可以用醋来制,醋煮了以后,毒性可以有所降低;另外,都是十八反,都不能和甘草用。所以这三个药我们以甘遂为主作为这一节里面比较重要点的一个药,后面的两个药就作一般的了解,同样的都会达到掌握的目的,所以这三个药就做这么一个简单地说明。
大戟两个字,本身用的大戟就是大戟科的这种大戟,但是后来在宋代以后,慢慢地混进一个茜草科的植物,这种植物它的根皮有一点淡淡的红色,再加上本身这个大戟科的这个大戟它发芽的时候那个芽有一点紫红色,所以过去就把这个真正的正品的大戟叫做红芽大戟,它发芽的时候那个嫩苗有那么一点红色。后来的这个茜草科的大戟,它这个根有红色,它象弯曲的兽牙,所以有的人也把它误认为它就是红芽大戟。但是这个是牙齿的牙,前面这个是发芽的芽有草字头的,把它混在一起。所以后来同时使用的大戟,就有两种:一种就是有草字头的红芽大戟,一个是没有草字头的牙齿的牙的红牙大戟。这个来源不同,其实它们的峻下逐水作用的强度有很大的差异。和前面的甘遂在逐水退肿泻饮方面相似,非常相似,而且经常配伍在一起的,来源于大戟科的,我们现在把它叫做京大戟,才是相似的。京大戟和甘遂功效相似,主治也相似。但是它的毒烈的性质不亚于甘遂,而逐水的强度又并不强于甘遂。所以前人在甘遂、大戟这一类药当中,最重视的,把它认为是逐水的要药或者逐水的圣药,是指的甘遂。
所以甘遂单用的机会比较多,而大戟相对来说它没有优势,毒烈的性质并不轻,逐水的效果也不一定强,所以往往单用的就不如甘遂多。经常和甘遂这一类的药配伍在一起,互相减少用量,使各自的毒性反应不容易发挥出来,所以很多是在复方当中(使用)。我们这里京大戟这个应用一,它也是用于水肿、痰饮、臌胀,就包括了这个癫狂这些都用。本品的功用和甘遂是相似的,仅逐水之力稍逊,而且常常一起配伍使用。外用的时候也是促进疮痈的消散,也有这个消肿散结的作用,也是外用。红大戟和京大戟比,逐水一般要用京大戟,消肿止痛红大戟的作用比京大戟好。所以在当代临床当中,第二个功效主要用的这个附药,在用法和使用注意,大戟和甘遂完全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根据相关材料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