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灵枢》10:肺手太阴,经脉始生(下)

 兵书战策 2018-05-02
读《灵枢》10
肺手太阴,经脉始生(下)

编辑:学霸 Vincent(加拿大)、何昕、夏心
指导:Dr.Pt
原文
  节选自《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黄帝曰∶(肺手太阴)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肺经
当令
白话解
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
本号略有改动
      黄帝告诉雷公说:“手太阴肺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肺部胀满,气喘,咳嗽,缺盆部疼痛等症状;在咳嗽剧烈的时候,病人常常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就是臂厥病,是由肺经之经气逆乱所导致的一种病证。”
     “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治肺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气逆,喘促,口渴,心中烦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的部位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作痛,自汗出而易感风邪,以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气少不能接续,小便颜色改变等症状。”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名师点评
PK
1
何谓“是动则病”?
王洪图(现代)
手太阴肺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
张志聪(清)
是动者,病在三阴三阳之气,而动见于人迎气口,病在气而不在经,故病肺胀膨膨而喘咳。
 编者按  是动病,多因体外六气影响体内所生。
张介宾(明)
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如《阴阳应象大论》曰∶在变动为握为哕之类,即此之谓。肺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病如此。按《至真要大论》列此肺病于少阴司天之下,以热淫所胜,火克金也。
马莳(明)

其(肺经)动穴验病。


2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王洪图(现代)
就会出现肺部胀满,气喘,咳嗽,缺盆部疼痛等症状;在咳嗽剧烈的时候,病人常常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就是臂厥病,是由肺经之经气逆乱所导致的一种病证。
张志聪(清)
瞀,目垂貌,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气厥逆之所致。盖三阴三阳之气,各循于手足之经,气逆于外,而病见于内也。
马莳(明)
肺发胀满,致膨膨然,俗云膨脝。而喘急咳嗽,缺盆中痛。本经《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甚则交两手而掣瞀,此之谓臂气厥逆也。肺脉由中府出腋,循臑下肘入手。
张介宾(明)
缺盆虽十二经之道路,而肺为尤近,故肺病则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瞀,木痛不仁也。手太阴脉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间,故为臂厥。瞀,茂、莫、务三音。


3
是主肺所生病者
张志聪(清)
所生者,肺脏所生之病,而外见于经证。夫五行之气,五脏所主,而六腑为之合。故在脏,则曰主肺主脾主心主肾主肝。在腑,则曰主津主液主气主血主骨主筋。此皆脏腑所生之病,而外见于经证也。
 编者按 所生病,则多由脏腑之气影响经脉所致。
张介宾(明)
手之太阴,肺所生病也。按《二十二难》曰∶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观此以是动为气,所生为血,先病为气,后病为血,若乎近理;然细察本篇之义,凡在五脏,则各言脏所生病,凡在六腑,则或言气或言血,或脉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气二字统言十二经者也。《难经》之言,似非经旨。
马莳(明)

是皆所生病耳。


4
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张志聪(清)
肺主气而为水之生原,肺乃心之盖也。胸满,臂痛,掌中热,皆经脉所循之部而为病也。气之盛虚者,谓太阴之气也。肺俞在肩背,因气而痛于俞,所谓气伤痛也。溺色变者,气虚而不化也。夫三阴三阳之气,本于阳明胃腑所生,从手阳明之五里,而散行于肤表。肺主气而外主皮毛,是以手太阴与手足阳明,论气之盛虚。其余诸经略而不论也。
张介宾(明)
渴当作喝,声粗急也。太阴之别直入掌中,故为痛厥掌热。
杨上善(隋唐)
“渴”,人卫本注曰:今本《灵枢》作渴,当据《甲乙》作喝,与《脉经》、《千金》及《铜人》均合。

本书卷六《五脏命分》“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杨注:喝,喘声。


5
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张志聪(清)
夫三阴三阳之气,有因于本气之盛虚,有因于外感风寒,以致气之盛者。故提于十二经之首曰:风寒汗出中风。盖以申明三阴三阳之气在表,而合于天之六气也。
张介宾(明)
手太阴筋结于肩,藏附于背,故邪气盛则肩背痛。肺主皮毛而风寒在表,故汗出中风。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数而欠。
杨上善(隋唐)
肺气盛,故上冲肩背痛也。肺脉盛者则大肠脉盛,天有风寒之时,犹汗出脏中,身外汗少,故曰不浃。祖夹反,谓润洽也。有本作“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

 平按 “不浃数欠”《灵枢》作“小便数而欠”,《甲乙》同。又:“欠”,袁刻误作“次”。注“有本”,袁刻作“本有”。


6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
张介宾(明)
肩背者,上焦之阳分也。气虚则阳病,故为痛为寒而怯然少气。金衰则水涸,故溺色变而黄赤。
杨上善(隋唐)
盛气冲满,肩背痛也,肩背元气虚而痛也。阳虚阴并,故肩背寒也。
平按:“肩背”下,原钞重一“背”字,《灵枢》、《甲乙经》均不重,疑衍。
少气不足以息:肺以主气,故肺虚少气,不足以息也。大肠脉虚,令膀胱虚热,故溺色黄赤也。溺,音尿。

为此诸病:手太阴脉气为前诸病也。


7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张志聪(清)
是动者,病在三阴三阳之气,而动见于人迎气口,病在气而不在经。故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谓阴阳之气偏盛,浅刺绝皮,益深绝皮,以泻阴阳之盛,致谷气以补阴阳之虚。此取皮腠之气分,而不及于经也。如阴阳之气,不盛不虚,而经脉不和者,则当取之于经也。
张介宾(明)
盛泻虚补,虽以针言,药亦然也。热则疾之,气至速也。寒则留之,气至迟也。陷下则灸之,阳气内衰,脉不起也。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刺灸以取之也。下文诸经之治,义与此同。此节与《禁服篇》大同,详针刺类二十九。
杨上善(隋唐)
《八十一难》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肝实则知肺虚。泻南方,补北方。南方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者,木之母也。水以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去不得干木也。”
 平按 注“欲令金去不得干木也”句,《难经》无“去”字;“干”作“平”。滑注云:“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复云:“经曰一脏不平,所胜平之。东方肝也,西方肺也,东方实则知西方虚。若西方不虚,则东方安得过实或泻或补,要亦抑其甚而济其不足,损过就中之道。越人之意,盖谓东方过于实,而西方之气不足,故泻火以抑其木,补水以济其金,是乃使金得与木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则前后文义窒碍,竟说不通。使肝不过肺不虚,复泻火补水,不几于实实虚虚耶!”据此,则本注“去”字、“不”字疑衍。原钞“于”字,当系“平”字传写之误。
热则疾之:热盛冲肤,闭而不通者,刺之摇大其穴,泻也。
寒则留之:有寒痹等在分肉间者,留针经久,热气当集,此为补也。
陷下则灸之:经络之中,血气减少,故脉陷下也。火气壮火,宣补经络,故宜灸也。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八十一难》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谓正经自病,不中他邪,当自取其经。前盛虚者,阴阳虚实,相移相倾,而他经为病。有当经自受邪气为病,不因他经作盛虚。若尔,当经盛虚,即补泻自经,故曰以经取之。


8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张志聪(清)
所谓气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尚御公曰:脏腑之气,候见于手太阴之寸关尺,人迎气口,左右之寸口也。候法不同,各有分别,故首提曰肺手太阴之脉,复曰气有盛虚,曰人迎气口,书不尽言,义已隐括。读者当怿思之。金西铭曰:“终始篇云:‘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言人迎气口,转应于尺寸,是尺寸与人迎气口,各有分别。
张玉师曰:人迎气口,以左右分阴阳;脏腑之脉。以尺寸分阴阳。
张介宾(明)
寸口主阴,肺为大肠之脏,手太阴经也。故肺气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则反小也。人迎者,足阳明之动脉,在结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阳脉气所至也。《阴阳别论》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者,其义即此。下同。人迎脉口一盛二盛三盛,当补当泻,义具终始篇,详针刺类二十八。
杨上善(隋唐)

厥阴少阳,其气最少,故寸口阴气一盛,病在手足厥阴;人迎阳气一盛,病在手足少阳。少阴太阳,其气次多,故寸口阴气二盛,病在手足少阴;人迎阳气二盛,病在手足太阳。太阴阳明,其气最多,故寸口阴气三盛,病在手足太阴;人迎阳气三盛,病在手足阳明。所以厥阴少阳,气盛一倍为病;少阴太阳,二倍为病;太阴阳明,三倍为病。是以寸口人迎,随阴阳气而有倍数,候此二脉,知于阴阳气之盛也。其阴阳虚衰,寸口人迎反小,准此可知也。


“是动病”与

“所生病”析

是动则病

是什么?
所生病

什么?
——“是动病”是“是动则病”的简称,“所生病”是“是 主×所生病”之略称。“是动则病”最早见于1973年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1983年湖北张家山 汉墓出土的简书中的《脉经· 十一脉》(阴阳本),而 “是主×所生病”则是在出土的《脉经· 十一脉》(阴阳本)中以“是×脉主治其所产病”的记载发展为《灵 枢· 经脉》的“是主×所生病”。 

         因文献的散佚,对“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 病”出现了各种解释。纵观诸家之说,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如下:一是《难经》的气血先后说,即“是动病”为“气”病,“所生病”为“血”病;二是《灵枢 集注》的内外因说,即: “是动病”为内因致病,“所生 病”为外因致病;三是《难经经释》的本经他经说,即“是动病”为本经病,“所生病”为他经病;四是《十四 经发挥》的经脉脏腑病说,即“是动病”为经脉病,“所生病”为脏腑病;五是近人提出的“是动病”为“阴阳本”对“足臂本”中“其病”的注解,而“所生病”为“阴阳本”对“足臂本”中的“诸病此物者”的补充举例。

     以上各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是动病”、“所生病”进行了分析。然细察之,不难发现,无论哪一说,对“是动病”、“所生病”的内容难以全面概括。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的搜寻,验之于临床,认为如果从经络的生理病 理与临床诊断治疗的角度来解释“是动病”、“所生病” ,则可较好地概括“是动病”与“所生病”,还其本来面目。

        “是动则病”一般释为经脉的异常变动所产生的证候。“是”为一指示代词,代指这条经脉,即十二经脉中的任何一条; “动”则指经脉之气发生了变动,亦 即十二经脉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张景岳《类经》注: 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病”则为动词“患病” ,  亦即出现的病候。因此,从“是动则病”的字义上分 析,实指其经脉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则会出现相应的 病理证候。从“是动则病”记载的内容看,在“阴阳本”的147个证候中,是动病占了70个,到了《灵枢·经脉》中,其证候记载了217个,是动病占了96个,无论是“阴阳本”的70个证候,还是《灵枢· 经脉》的96个证候, 其中93% 是用来描述临床症状 的,余7%是病名。细析7%的病名亦大部分可视为 症状。这可能与中医习惯用主要症状作为病名有关,如脾足太阴之脉的胃脘痛等。另外,“是动病”的内容 以形容性描述为多, 如肩脉中的“肩似脱,月需似折”  等,这些与当今临床之描述症状极为相似。因此,如 从经络的生理病理上考虑“是动病”可能更为确切。再者“是动病”中有“是为骨厥”、“是为阳厥”、“是为骨干厥”、“是为臂厥”、“是为踝厥”等五厥的记载,目前一般多解释为该经循行部位的气血阻逆而致的厥冷、麻木、疼痛等,故仍指临床症状。当然。亦有人认为:“是为×厥”是对整个“是动病”内容的概括,这种理解是缺少依据的。这是因为从内容的排列上不是每条经的“是动病”中都有“×厥”的记载;其次,从“是动病”所含的内容亦与“×厥”的临床不相一致。
      “所生病”在“阴阳本”中载为“是×脉主治其所产病”,而在《灵枢 经脉》中为“是主×所生病”。因古人语句多讲排比,故“是主”与“是动”可能为一种排比句式,“主”可理解为主治,“是”仍是指示代词,指 这条经脉,即:这条经脉可以主治×所引起的疾病。这种解释亦可从“是主×所生病”所列举的内容加以 分析,从临床诊断治疗的角度来看,在“阴阳本”的 147个证候中所生病占了77个,在《灵枢 经脉》的217 个证候中所生病占了111个,且两者中的“所生病”均 多以疾病名的方式出现,占了94%,如“是肩脉主治 其所产病: 颔痛、喉痹、肩痛… …” (阴阳本),“是主`液’ 所生病者: 耳聋、目黄、颊肿… …”(《灵枢· 经 脉》)。余6%虽不以病名出现,但与主×所生病中的“×”关系很大,如: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 病者:汗出……汗出可见于多种疾病,而与气的关 系尤为密切,其病理多为气不摄津。在《灵枢· 经 脉》“是主×所生病者”后还记有虚、实、气盛有余、气虚等,更说明了在所生病中还可以辨别疾病的虚实 等情况。因此,从临床诊断治疗来理解“是主×所生 病者”、“是×脉主治其所产病”更为恰当完整。 
本文作者
顾一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