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地淮语】乐以忘忧 人生境界 ——由“乐”字引发的思考

 深思的草甸 2018-05-02




乐以忘忧人生境界

——由“乐”字引发的思考

文/平治立

    最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庄子故事两则,课堂上,学生无意间的发问,引发了我对古诗文中“乐”字的探究兴趣。受语文湿地司艳平老师的群文阅读的启发,对这些文章进行梳理,发现它们既有共性,又有所不同。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那场跨越千年的论辩,成为千古佳话。“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以一颗诗心体察外物,看到的自然也是诗意的景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的这番论断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时,首先应该投身自然、拥抱自然、亲近自然,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野芳吐蕊的幽径。而不应该人为的和自然割裂开来,不为世俗左右。尽情享受自然带给人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谈到精神的宁静,不能不提到田园诗人的代表陶渊明。在他生活的时代,社会污浊,单凭一己之力,根本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他选择逃离,醉心于田园生活,享受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生活。虽然物质极端贫困,但他却是精神的富翁,真正领略到生活的真意。《五柳先生传》中那个“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形象是陶渊明的标签,悠然于天地之间,从容、淡泊、恬静。


作为大唐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赴长安本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将进酒》中他倔强地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字里行间洋溢的豪迈之情,动人心魄。挚友相聚,本该举杯痛饮,斗酒百篇,奈何境遇不佳,于是对酒当歌,情感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李白不愧为李白,连忧伤都这样的雄浑、豪壮。冲天的豪情化作激昂的文字,一泻千里,气象不凡,于是这首诗让更多的世人开始对诗仙太白赞赏有加。


同样的仕途坎坷,苏轼却表现得更为旷达。多次的打压,官场的浮沉,非是常人能够承受的心灵重荷,苏轼就是苏轼,举重若轻,继续他诗意的生活,留下诸多千古美谈。欣赏承天寺优美的月色,享受漫步的悠闲,和老友张怀民一起交谈取乐。要知道在京城为官,和被贬黄州,处境截然不同的,心理落差很大。艰苦环境中的苦中作乐,更加难能可贵。没有超出常人的豁达胸襟,没有独立的人格操守,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哪能写出那样洒脱的文字。


提到《醉翁亭记》,那个能欣赏山水之乐、不拘小节、与民同乐的太守形象,让世人了解真性情的欧阳修,也让醉翁亭声名远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欣赏山水的情趣。他清醒的陶醉着,自得其乐。醉翁亭记住了他,琅琊山的一草一木记住了他,滁州的百姓记住了他。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胜景,没有迁客骚人的萎靡不振、感时伤怀,有的是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绝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之间吟咏出来的。面对不公,没有埋怨、没有消沉,有的是对生活的热忱、对事业的执着。


看淡一切,经历官场的浮沉,生活的磨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学会放下,于是有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沉醉通达;于是有了“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流连忘返;于是有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赏雪的浪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有才气、有抱负的群体,他们绝不是逃避现实,更多的是在污浊世风下,对人格操守的坚持,不为名利所动。他们大都被贬官,或者根本不愿置身污浊的官场。于是他们选择寄情山水,足迹遍布名山大川,摹山绘水,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追寻诗意的远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寂寞的失意的人,文字间却跳跃着他们一腔火热的心。矢志不渝地追求,寻求生活的真谛,努力找寻世界之美,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也为后世留下一段段佳话,一篇篇精彩的诗文。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仅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更能跨越千年,烛照当今,给后人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鼓励。在我们遭遇困难、不平、挫折时学会如何面对。


古人尚且如此,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更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如同向日葵一样,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拂去生活的阴影。又像悬崖上的青松一般,给一点水分和土壤,就能屹立于山岩之中,坚韧、顽强、抗击打。


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内心困顿;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终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境界。


古人之大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为我们集聚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的滋养,可以让学生成为人格独立的人,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学时代正是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路径出发。遇到挫折不放弃,碰到不公不消极。这样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才能有所担当,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引导学生不仅仅学习那些字字珠玑的好文字,更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读懂作品内涵,读懂诗文作者透过文字所传达的情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带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语文,而是一条开满鲜花的路径,指引着他们走向美好、走向未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简介:平治立,淮南市语文教师,栖息语文湿地。爱语文,爱生活,愿和湿地花草一起发荣滋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