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楷书学起”——学习书法第一大误区

 冷泉阁主人 2018-05-02

作为一个悠久而幸运的民族,我们汉民族有幸使用并欣赏“书法”这种独特的字体艺术。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秦汉隶、魏碑、楷、行、草,承载汉字的不同字体衍生蜕变,绵延流传。

早年间,夏商时期,以甲骨文、金文为主要形式的文字,还只是少部分贵族进行祭祀、占卜、封赏等的专用符号。及至周秦年间,文字开始了逐渐普适化的衍变。

小篆《峄山碑》,李斯,秦

这一时期,在官方,曾经被荆轲逼的绕柱而走的秦始皇,统一文字。官方行小篆。而在民间,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隶书字体系统。相对笔画曲折繁复的篆书,隶书已经更易于书写和识别,这对于普及文化知识,是形式和效率的双重优化。

隶书《曹全碑》,东汉

从隶书开始,字体的结构和笔画之美受到重视。也正因如此,以隶书为基础,产生了之后的所有汉字字体,大致分类一下,也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楷、行、草。

直接的传承,隶书演变出了楷书和章草。而楷书在之后的流传之中也分为魏楷和唐楷两大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又衍生出了行书,通俗来说,写的比较“慢”,比较“整齐”的可称为行楷,写的“快”一些、连笔多一些的可称为行草。而后来唐朝时,怀素、张旭等大家将草书发扬光大,形成狂草,汉字字体的基本形式演变完成。

楷书《宣示表》,钟繇,三国-魏

汉民族是一个喜好规整、秩序、端庄的民族,从后来对字体的推崇程度即可见一斑。洋洋洒洒诸多文字,在数尺长卷上整齐排列,字字鲜明,笔笔端庄,不但高大上,还容易看懂。这敢情好啊,这字体得得着……楷书就是这样成为了古代中国数千年应用的公文字体。

得益于其章法严谨,笔画清晰,加上社会的广泛应用,形成了直至今日,学汉字都要先从楷书字体入手。然而,在如今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减退而艺术性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中,单单将楷书作为涉足书法艺术这一门类的“基础”,大失偏颇、

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唐

首先从实用性来说,隶书与楷书不相上下。有汉四百年,官方通行字体一直是隶书。而纵观国外文字,泰米尔语、缅甸语、亚美尼亚语的文字,书写起来显得十分复杂,却依旧通行至今,何解?时机与共识也。

古人认为楷书字形规整,易识易写,加上书法家的喜爱,和民间附庸风雅的风气的推动,方才似的楷书通用至今。以上都是在古人“需要以文字交流而选择用的最多的字体来书写”的条件下形成的情况。而如今,我们在日常应用中以楷书入了门,学习了汉字众多表现形式中的其中一种,并不代表着在日常应用之外的其他情况下——比如学习书法的情况下——依旧或者只能始终或者继续拘泥于楷书的形式当中。

行书《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东晋

许多人的一大误区在于,“楷书是其他字体的基础,学好楷书学其他的就快了!”大错而特错。前文中也已经简要追溯了汉字各种字体的产生脉络,在汉字的进化史中,楷书位于末端。

从笔画结构来讲,楷书和其他字体也有明显的区别。比如楷书有勾划而隶书没有,草书有连绵而楷书没有。隶书基本都以藏锋起笔,而楷书起笔则更多变。篆书有篆籀之意,楷书则是笔画粗细之分。每一种字体,每一位书法名家写的这种字体,结构章法,用笔习惯,各不相同。临习几十年的颜体想去转换到赵体,同时转换的还有笔法和心态。写惯了楷书再去“跨界”玩玩隶书或篆书,发现又是一片新的天地。

狂草《步虚词》,张旭,唐

不同字体相通而绝不相同,组织结构、笔画书写都有自己的体系。无论楷书写了多长时间,转换到别的字体,仍然需要谦虚的重新适应另一种字体的新一套的章法,而非“我楷书写的吊炸天了,写个别的不在话下,写两天的作品放到苏富比都能拍个七八百万”。有此类想法,或者灌输给别人此类想法,主观也,肤浅也,人云亦云也。

章草《平复帖》,陆机,西晋

世事循环,时也,运也。事物发展必有主流,楷书有幸成为了当今主流。主流之位尚有变化,衍生支流甚至不尽同向。无支流何以凸显主流?无绿叶何以映衬红花?以偏概全、排斥异己的唯主流论调,书法界不应有,社会中不应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