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传相应部---第12经 因缘篇.因缘相应(1-16)

 南山_松柏 2018-05-02

       本公众号提供南传上座部属佛教的巴利三藏---律藏、经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论藏的翻译解释,供师兄们精进修学佛陀正法。


因 缘 篇
第一 因缘相应


第一 佛陀品

[一] 第一 法说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缘起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诸比丘!此谓生起。
四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有行灭。由行灭,有识灭。由识灭,有名色灭。由名色灭,有六处灭。由六处灭,有触灭。由触灭,有受灭。由受灭,有爱灭。由爱灭,有取灭。由取灭,有有灭。由有灭,有生灭。由生灭,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五 世尊说此已,彼诸比丘而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

------------------------------------

翻译


汉译经文礼敬那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 

相应部 

因缘篇 

12.因缘相应 

1.佛陀品 

相应部12相应1经/缘起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缘起,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比丘们!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以六处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绝望生起,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比丘们!这被称为缘起。 

  比丘们!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以识灭而名色灭;以名色灭而六处灭;以六处灭而触灭;以触灭而受灭;以受灭而渴爱灭;以渴爱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以有灭而生灭;以生灭而老、死、愁、悲、苦、忧、绝望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这就是世尊所说,那些悦意的比丘欢喜世尊所说。 

------------------------------------


[二] 第二 分别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宣说曰:]‘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别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以此宣说曰:‘诸比丘!何为缘起?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何为老死?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老与死,诸比
丘!以此谓之老死。
五 诸比丘!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六 诸比丘!何为有?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谓之有。
七 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八 诸比丘!何为爱?诸比丘!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以此谓之爱。
九 诸比丘!何为受?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以此谓之受。
一〇 诸比丘!何为触?诸比丘!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触。
一一 诸比丘!何为六处?[诸比丘!此等有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以此谓之六处。
一二 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一三 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识。
一四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一五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一六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2经/解析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缘起,并解析它,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比丘们!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以六处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绝望生起,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而,比丘们!什么是老死?在种种众生类中,种种众生的老、老衰、齿落、发白、皮皱、寿命的衰退、诸根的退化,这被称为老;在种种众生类中,种种众生的过世、灭亡、崩解、消失、死亡、寿终、诸蕴的崩解、尸体的舍弃,这被称为死,这样,这老与这死,比丘们!这被称为老死。 

  而,比丘们!什么是生?在种种众生类中,种种众生的生、出生、入[胎]、生起、再生、诸蕴显现、得诸处,比丘们!这被称为生。 

  而,比丘们!什么是有?有这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比丘们!这被称为有。 

  而,比丘们!什么是取?有这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真]我论取,比丘们!这被称为取。 

  而,比丘们!什么是渴爱?有这六类渴爱:对色的渴爱、对声的渴爱、对气味的渴爱、对味道的渴爱、对所触的渴爱、对法的渴爱,比丘们!这被称为渴爱。 

  而,比丘们!什么是受?有这六类受: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比丘们!这被称为受。 

  而,比丘们!什么是触?有这六类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比丘们!这被称为触。 

  而,比丘们!什么是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比丘们!这些叫作六处。 

  而,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被称为名;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这被称为色,这样,这名与这色,比丘们!这被称为名色。 

  而,比丘们!什么是识?有这六类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丘们!这被称为识。 

  而,比丘们!什么是行?有这三种行:身行、语行、心行,比丘们!这些叫作行。 

  而,比丘们!什么是无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不知导向苦灭道迹,比丘们!这被称为无明。 

  这样,比丘们!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超越、和合、出生(SA.298)」,南传作「出生、入[胎]、生起、再生」(sañjāti okkanti nibbatti abhinibbat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们的被生,下降[进入子宫],生产」(their being born, descent [into the womb], production)。另参看《杂阿含78经》「起、住、出」比对。 

  「念(AA.49.5)」,南传作「思」(cetan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意志」(volition)。 

  「思惟(AA.49.5)」,南传作「作意」(manasikār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注意」(attention)。另参看《杂阿含2经》「如理作意」比对。 

------------------------------------


[三] 第三 道迹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我]为汝等,说 邪道迹与正道迹。[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以此宣说:
三 ‘诸比丘!所谓邪道迹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斯是全苦蕴之集。诸比丘!以此谓邪道迹。
四 诸比丘!所谓正道迹者何耶?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斯是全苦蕴之灭。诸比丘!以此谓正道迹。’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3经/道迹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错误的道迹与正确的道迹,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错误的道迹呢?比丘们!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比丘们!这被称为错误的道迹。 

  比丘们!什么是正确的道迹呢?比丘们!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比丘们!这被称为正确的道迹。」 

------------------------------------


[四] 第四 毗婆尸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毗婆尸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之前,尚未成正觉,为菩萨时,于正念而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生、老、衰、殁、再生,然又不知出离此苦,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何故有老死?缘何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故有老死。’
四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何故有生?缘何有生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有故有生,缘有而有生。’
五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而有有?缘何而有有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取故而有有,缘取而有有。’
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取?缘何而有取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维与慧生知解:‘有爱故而有取,缘爱而有取。’
七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爱?缘何而有爱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受故而有爱,缘受而有爱。’
八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受?缘何而有受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触故而有受,缘触而有受。’
九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触?缘何而有触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六处故有触,缘六处而有触。’
一〇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六处?缘何而有六处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名色故有六处,缘名色而有六处。’
一一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名色?缘何而有名色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一二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识?缘何而有识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行故有识,缘行而有识。’
一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行?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而有行。’
一四 如是,缘无明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五 诸比丘!‘是集、是集,’于是毗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一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而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一七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生?何灭乃生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有故无生、有灭乃生灭。’
一八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有?何灭乃有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取故无有,取灭乃有灭。’
一九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取?何灭乃取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爱故无取,受灭乃取灭。’
二〇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爱?何灭乃爱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受故无爱,受灭乃爱灭。’
二一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受?何灭乃受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触故无受,触灭乃受灭。’
二二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触?何灭乃触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六处故无触,六处灭乃触灭。’
二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六处?何灭乃六处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名色故无六处,名色灭乃六处灭。’
二四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名色?何灭乃名色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识故无名色,识灭乃名色灭。’
二五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识?何灭乃识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行故无识,行灭乃识灭。’
二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行?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
二七 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全苦蕴灭。
二八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也,’于是毗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七佛之昭说,亦复如是。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经/毗婆尸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当毗婆尸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觉以前,还是未现正觉的菩萨时,这么想:『唉!陷入了苦难的这个世间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对这老、死苦的出离不了知,什么时候对这老、死苦的出离才将被了知呢?』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老死?以什么为缘而有老死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生存在了,则有老死;以生为缘而有老死。』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生?以什么为缘而有生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有存在了,则有生;以有为缘而有生。』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有?以什么为缘而有有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取存在了,则有有;以取为缘而有有。』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取?以什么为缘而有取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渴爱存在了,则有取;以渴爱为缘而有取。』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渴爱?以什么为缘而有渴爱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受存在了,则有渴爱;以受为缘而有渴爱。』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受?以什么为缘而有受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触存在了,则有受;以触为缘而有受。』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触?以什么为缘而有触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六处存在了,则有触;以六处为缘而有触。』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六处?以什么为缘而有六处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名色存在了,则有六处;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名色?以什么为缘而有名色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识存在了,则有名色;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识?以什么为缘而有识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行存在了,则有识;以行为缘而有识。』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行?以什么为缘而有行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无明存在了,则有行;以无明为缘而有行。』 

  这样,因为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集!集!』比丘们!在以前所不曾听过的法上,毗婆尸菩萨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老死?以什么灭而老死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生不存在了,则没有老死;以生灭而老死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生?以什么灭而生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有不存在了,则没有生;以有灭而生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有?以什么灭而有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取不存在了,则没有有;以取灭而有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取?以什么灭而取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渴爱不存在了,则没有取;以渴爱灭而取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渴爱?以什么灭而渴爱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受不存在了,则没有渴爱;以受灭而渴爱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受?以什么灭而受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触不存在了,则没有受;以触灭而受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触?以什么灭而触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六处不存在了,则没有触;以六处灭而触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六处?以什么灭而六处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名色不存在了,则没有六处;以名色灭而六处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名色?以什么灭而名色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识不存在了,则没有名色;以识灭而名色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识?以什么灭而识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行不存在了,则没有识;以行灭而识灭。』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行?以什么灭而行灭呢?』比丘们!那时,从如理作意,有毗婆尸菩萨的以慧之现观:『当无明不存在了,则没有行;以无明灭而行灭。』 

  这样,以无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灭!灭!』比丘们!在以前所不曾听过的法上,毗婆尸菩萨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对七佛都应该那样使之详细) 

------------------------------------


[五] 第五 尸弃 
诸比丘!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5经/尸弃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尸弃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中略)。」 


------------------------------------


[六] 第六 毗舍浮
诸比丘!毗舍浮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6经/毗舍浮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毗舍浮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阿罗汉;罗汉;阿罗呵;阿罗诃;无所著;无着;至真;真人」(arahaṃ, arahant,另译为「应;应供」),菩提比丘长老英译照录不译。《长部29经》又称之为「第四果」(catutthaṃ phalaṃ)。

------------------------------------


[七] 第七 拘留孙
诸比丘!拘留孙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7经/拘留孙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拘留孙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中略)。」


------------------------------------


[八] 第八 拘那舍
诸比丘!拘那舍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8经/拘那含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拘那含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中略)。」

------------------------------------


[九] 第九 迦叶
诸比丘!迦叶世尊、应共、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9经/迦叶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迦叶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中略)。」


------------------------------------


[一〇] 第十 大释迦牟尼瞿昙 

二 诸比丘!我于正觉前,末成正觉,为菩萨时,正念以生是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生、老、衰、殁、再生,然又不知此苦之出离,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三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何有故有老死?缘何而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四~一三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念:‘何有故有生?有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乃有行。’
一四 如是,缘此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五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一六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乃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一七~二六诸比丘!尔时,我作如是思念:‘无何故无生,无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
二七 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二八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于是毗婆尸菩萨未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于此颂曰:
法说及分别 道迹毗婆尸
尸弃毗舍浮 拘留孙那含
迦叶大释迦 牟尼尊瞿昙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10经/乔达摩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我正觉以前,还是未现正觉的菩萨时,这么想:『唉!陷入了苦难的这个世间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对这老、死苦的出离不了知,什么时候对这老、死苦的出离才将被了知呢?』 

  比丘们!我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老死?以什么为缘而有老死呢?』 

  比丘们!从如理作意,对它有我的以慧之现观:『当生存在了,则有老死;以生为缘而有老死。』 

  比丘们!我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生?……(中略)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则有行?以什么为缘而有行呢?』 

  比丘们!从如理作意,对它有我的以慧之现观:『当无明存在了,则有行;以无明为缘而有行。』 

  这样,因为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集!集!』比丘们!在以前所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们!我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老死?以什么灭而老死灭呢?』 

  比丘们!从如理作意,对它有我的以慧之现观:『当生不存在了,则没有老死;以生灭而老死灭。』 

  比丘们!我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生?……(中略)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则没有行?以什么灭而行灭呢?』 

  比丘们!从如理作意,对它有我的以慧之现观:『当无明不存在了,则没有行;以无明灭而行灭。』 

  这样,以无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灭!灭!』比丘们!在以前所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佛陀品第一,其摄颂: 

  「教说与解析、道迹,毗婆尸、尸弃及毗舍浮, 

   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及大释迦牟尼乔达摩。」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已)现正觉」(abhisambuddh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完全开化」(fully enlightened)或「醒悟」(awakened)。按:这是「对;向」(abhi)与「正觉」(sambuddha)的复合词,表示「正觉的体证」。

  「若死;若迁(SA.285)」,南传作「死去;去世」(mīyati ca cavati c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及死,它死去」(and dies, it pass away)。 

------------------------------------


第二 食品

[一一] 第一 食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或粗、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三 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
四 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
五 诸比丘!此受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受乃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以触为生、以触为起。
六 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
七 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六处乃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起。
八 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名色乃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起。
九 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识乃以行为因、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起。
一〇 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行乃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
一一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二 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

翻译


汉译经文2.食品 

相应部12相应11经/食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中略)这么说: 

  「比丘们!有这四种食,为了已生成众生的存续,或为了求出生者的资助,哪四种呢?或粗或细的物质食物,第二、触,第三、意思,第四、识。比丘们!这四种食,为了已生成众生的存续,或为了求出生者的资助。 

  比丘们!这四种食,什么是其因?什么是其集?什么是其生?什么是其根源?这四种食,渴爱是因,渴爱是集,渴爱所生,渴爱是根源。 

  而,比丘们!这渴爱,什么是其因?什么是其集?什么是其生?什么是其根源?渴爱,受是因,受是集,受所生,受是根源。 

  而,比丘们!这受,什么是其因?什么是其集?什么是其生?什么是其根源?受,触是因,触是集,触所生,触是根源。 

  而,比丘们!这触,什么是其因?什么是其集?什么是其生?什么是其根源?触,六处是因,六处是集,六处所生,六处是根源。 

  而,比丘们!这六处,什么是其因?什么是其集?什么是其生?什么是其根源?六处,名色是因,名色是集,名色所生,名色是根源。 

  而,比丘们!这名色,什么是其因?什么是其集?什么是其生?什么是其根源?名色,识是因,识是集,识所生,识是根源。 

  而,比丘们!这识,什么是其因?什么是其集?什么是其生?什么是其根源?识,行是因,行是集,行所生,行是根源。 

  而,比丘们!这些行,什么是其因?什么是其集?什么是其生?什么是其根源?行,无明是因,无明是集,无明所生,无明是根源。 

  比丘们!像这样,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


[一二] 第二 破群那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尔时世尊曰:]
二 ‘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友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耶?若粗若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三 如是说时,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谁食识食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不正。我[未言众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则‘大德!谁食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何故有识食耶?’此为正问。然者其正答:‘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四 ‘大德!谁者是触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触’,我若言‘触’者,则‘大德!谁触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未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触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
五 ‘大德!谁者感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感’,我若言‘感’者,则:‘大德!谁者感之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受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
六 ‘大德!谁者渴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渴’,我若言‘渴’者,则:‘大德!谁者是渴之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爱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受有爱,缘爱有取’。’
七 ‘大德!谁者取着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取着’,我若言‘取着’者,则:‘大德!谁者是取着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取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八 破群那!六触处之无余,离贪灭者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受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之灭。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12经/摩利亚帕辜那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有这四种食,为了已生成众生的存续,或为了求出生者的资助,哪四种呢?或粗或细的物质食物,第二、触,第三、意思,第四、识。比丘们!这四种食,为了已生成众生的存续,或为了求出生者的资助。」 

  当这么说时,尊者摩利亚帕辜那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谁食用识食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食用。』而我如果说『某人食用』,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食用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识食是为了什么?』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识食是为了未来再生的诞生之缘,当这个已生成者存在了,则有六处;以六处为缘而有触。』」 

  「大德!谁触了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触了。』而我如果说『某人触了』,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触了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触?』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以六处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 

  「大德!谁感受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感受。』而我如果说『某人感受』,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感受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受呢?』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 

  「大德!谁渴爱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渴爱。』而我如果说『某人渴爱』,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渴爱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渴爱呢?』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 

  「大德!谁执取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执取。』而我如果说『某人执取』,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执取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取呢?』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帕辜那!但就以六触处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触灭;以触灭而受灭;以受灭而渴爱灭;以渴爱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以有灭而生灭;以生灭而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被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颇求那(SA.372)」应为音译,另译为「破群那」,巴利语发音作「帕辜那」(phagguna),菩提比丘长老引注释书说,名字前所冠上的「摩利亚」(moḷiya),是他未出家前的绰号,因为他常在头上留个发髻(moḷi)而得此绰号,他后来还俗了。 

  「有食识者(SA.372)」,南传作「某人食用」(‘āhāret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某人消耗(吃)」(One consumes),并解说这里的「某人」隐喻「真我」(self)。按:这里的「食用」(āhāreti),为第三人称单数之动词,直译为「他食用」。 

  「为谁触(SA.372)」,南传作「谁触了呢」(Ko nu kho……phusat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谁作接触」(who makes contact)。按:南传经文的「触(了)」(phusati)为动词,十二缘起支的「触」(phassa)为名词。 

------------------------------------


[一三] 第三 沙门婆罗门(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不知有、不知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者,即于沙门而非正沙门,于婆罗门而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对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非自知者,为非住入实证者。
三 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老死灭之道迹、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自知者,为住入实证者。’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13经/沙门婆罗门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不了知老死,不了知老死集,不了知老死灭,不了知导向老死灭道迹;生……(中略)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不了知行,不了知行集,不了知行灭,不了知导向行灭道迹者,比丘们!对我来说,他们不是沙门或婆罗门;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或婆罗门义。 

  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了知老死,了知老死集,了知老死灭,了知导向老死灭道迹;生……(中略)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了知行,了知行集,了知行灭,了知导向行灭道迹者,比丘们!对我来说,他们是沙门或婆罗门;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那些尊者也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或婆罗门义。」 

------------------------------------


[一四] 第四 沙门婆罗门(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此等法、不知此等法之集、不知此等法之灭、不知趣此等法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正沙门,于婆罗门非正婆罗门……。]
三 不知如何法?不知如何法之集?不知如何法之灭?不知如何法灭之道迹?
四 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此等之诸法、不知此等诸法之集、不知此等诸法之灭、不知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五 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为非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不能住入实证。
六 诸比丘!虽是何之沙门、婆罗门,如此等之法、知此等法之集、知此等法之灭、知此等法灭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
七 知如何法?知如何法之集?知如何法之灭?知如何趣法灭之道迹?
八 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知此等之诸法、如此等诸法之集、知此等诸法之灭、知趣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九 诸比丘!唯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在自知,住入实证。’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14经/沙门婆罗门经第二(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这些法上不了知,这些法的集不了知,这些法的灭不了知,导向这些法的灭道迹不了知者:在哪些法上不了知?哪些法的集不了知?哪些法的灭不了知?哪些法的导向灭道迹不了知呢? 

  不了知老死,不了知老死集,不了知老死灭,不了知导向老死灭道迹;生……(中略)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不了知行,不了知行集,不了知行灭,不了知导向行灭道迹,在这些法上不了知,这些法的集不了知,这些法的灭不了知,导向这些法的灭道迹不了知。 

  比丘们!对我来说,他们不是沙门或婆罗门;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或婆罗门义。 

  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这些法上了知,这些法的集了知,这些法的灭了知,导向这些法的灭道迹了知者:在哪些法上了知?哪些法的集了知?哪些法的灭了知?哪些法的导向灭道迹了知呢? 

  了知老死,了知老死集,了知老死灭,了知导向老死灭道迹;生……(中略)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了知行,了知行集,了知行灭,了知导向行灭道迹,在这些法上了知,这些法的集了知,这些法的灭了知,导向这些法的灭道迹了知。 

  比丘们!对我来说,他们是沙门或婆罗门;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那些尊者也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或婆罗门义。」

------------------------------------


[一五] 第五 迦旃延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迦旃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正见、正见,大德!正见者何耶?’
四 ‘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
五 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
六 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 所囚、计、取着。圣弟子计使、取着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予是我’,无着、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
七 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
八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
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15经/迦旃延氏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 

  那时,尊者迦旃延氏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迦旃延氏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被称为『正见、正见』,大德!什么情形是正见呢?」 

  「迦旃延!这世间多数依于两者:实有的观念,与虚无的观念。 

  迦旃延!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世间集者,对世间没有虚无的观念;迦旃延!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世间灭者,对世间没有实有的观念。 

  迦旃延!这世间多数为攀住、执取、粘着所束缚,但对攀住、执取、心的依处、执持、烦恼潜在趋势不攀取、不紧握,不固持『我的真我』的人,对『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灭去的只是苦的灭去。』[一事],不困惑、不怀疑,不依于他人而智慧在这里生成,迦旃延!这个情形是正见。 

  迦旃延!『一切实有』,这是第一种极端;『一切虚无』,这是第二种极端,迦旃延!不往这两个极端,如来处在中间说法:『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


[一六] 第六 说法者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一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谓说法者、说法者。说法者是何耶?’
四 [世尊曰:]‘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丘。
五 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 随顺法之比丘。
六 若比丘 ,有厌离老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者,彼得谓是达现法涅盘之比丘。
七 若比丘,为生[厌离、离贪、灭];若比丘,为有……,若比丘,为取……,若比丘为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之厌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丘。’
八 若比丘为厌离无明、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随顺法之比丘。
九 若比丘,有厌离无明、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者,得谓是现法涅盘之比丘。’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16经/说法者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在舍卫城……(中略)。 

  那时,某位比丘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被称为『说法者,说法者』,大德!什么情形是说法者呢?」 

  「比丘!如果对老死是为了厌、离贪、灭而教导法,『说法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老死是为了厌、离贪、灭的行者,『法、随法行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老死从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得当生涅槃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生……(中略)比丘!如果对有……比丘!如果对取……比丘!如果对渴爱……比丘!如果对受……比丘!如果对触……比丘!如果对六处……比丘!如果对名色……比丘!如果对识……比丘!如果对行……比丘!如果对无明是为了厌、离贪、灭而教导法,『说法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无明是为了厌、离贪、灭的行者,『法、随法行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无明从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得当生涅槃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