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中动与不动的辨证应用-李建华

 天地虚怀xia 2018-05-02

意拳中动与不动的辨证应用-李建华

  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自始自终都是由矛盾的两方面对立又统一互为作用的,是在矛盾中相互转换的。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二者能共处一个统一整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即有相对立的一方面,又有相依赖的一方面,能互变互生从而促进事物发展变化。

  在拳学中拳术是处处都存在"动与静"相互矛盾转换的关系。动是由静中而来,是由静转换而来的小动、大动、慢动、快动,终归是不动。静中不静能动,动中不动是静,"动与静"二者是相互矛盾互为作用又紧密联系不可分的。

  意拳是一门充满"动与静"对立统一相互矛盾转化的学问,站桩、试力、发力过程中是在动静、松紧、虚实、行停矛盾相互转化中求得东西。在站桩中能求得"松紧"变化,试力中有"动静"互化,发力中能"虚实"转化,都是在对立统一关系中互为作用的,相反相承内在相连贯通存在矛盾的普遍性。

  意拳站桩功是在静中求动,在动静之中求得松紧变化,静中要松,是停;动中要紧,是行。一静一动由静态松转换成动中紧,再回转成松静为一周期往返循环运行,在动静之中行中紧,停中松。

  在试力运行过程时是动中求静,动态时是行是松,静态时是停是紧,是在动静中行松停紧周而复始互为作用中求得东西。

  意拳发力是综合体现出松紧、动静、开合、虚实,行停中是包容对立统一为整体过程。双方在搏击对抗过程中,双方在肢体未接触是动态时,是行中松,是动中虚;在一接触即发力瞬间,是停中紧,是静中实,表现了发力的一方面,是行松停紧表现了发力过程的。当双方未接触是静态时自然成静中松,是停中虚;在双方一接触后即是动态时,自然成行中紧、动中实,表现出发力的又一方面,是停松行紧发力的又一方面。意拳发力是动静中一分为二两方面互为一体都能有作用力的,既能出得去,又要回得来自然循环应用,方为表现完整的过程。

  在学习练习意拳过程中,如何能把握好动静互为作用的内容,必须以拳学理论为依据,依照拳学指导思想要求,规矩去练拳,要有良好心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加刻苦练功,才能把意拳学好。意拳理论中提出练功"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的拳学要理,要细品味理解其中的涵义,才能提高拳技水平。练拳时要深入细致多在"慢"字上做文章,才能得到意拳真正内在的东西。

  在意拳站桩、试力、摩擦步基础功练习中,必须遵循拳论中提出的"动愈微而神愈全,欲行欲止,欲止欲行,慢优于快,缓胜于急"的拳学原理,克服各种浮燥心理因素和急于求成的心态,要耐住寂寞,通过长期刻苦用功磨炼毅力,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方可练好意拳基础功内容。

  意拳在实作应用中能打破常规招法的局限性,说是无招无式,就是在动静之中利用开合、推拉、起落、虚实的转换矛盾互为的作用力,才能在动中不动,不动之动中有劲蓄连绵,一碰如铁,有感即应,一触即发的拳劲。王芗斋老前辈的拳学高好之处,就是从矛盾学问中求得发展的,在实作拳技应用中能够有"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变化感应,就是能在动态时,碰上力点即成不动产生力的效应;在不动的静态时,碰上力点即成动也产生力的效应。这些均是在动静之中科学运用动与不动的辨证法。

  在练习意拳的过程中,拳学中的"四容五要"法内容是练好意拳的指导思想,否则练拳容易犯极端的毛病。一种是精神外溢,意以露形,练拳时,怒目圆睁,好似感风八面,其不知已神溢则气闭,气闭则血滞。其二是形已破体,力自出尖,练拳时唯恐自身力量强度不足,形体动作放长击远,肢体运动规迹延长加大,是增大了力度,而其然已成绝对化形已破体,力已出尖,这时自身力量强度足了,而身形的平衡稳定性环节也就相对薄弱了。在搏击对抗中发力打击对方时,也是自身重心容易失控之时,所以在发力攻击时要留有能防守的回旋余地,要应用拳学中动静,虚实矛盾转换力变寸间原理。

  练拳是要与拳理相互结合,把握好拳学中动静虚实矛盾转化关系,才能练得神形统一协调变化。俗语曰:"大将鲁莽累死千军,"万不可做出没有科学依据的举动。要用事物矛盾转化的规律恰倒好处地处理事物变化的原理,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拳术水平。笔者所写内容,是想告知对意拳热爱的初学者,明白拳理才能学好意拳。因写作能力有限,不妥处,请拳学前辈及同仁见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