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传相应部---第18经 因缘篇.罗睺罗相应(1-22)

 南山_松柏 2018-05-02



 


第一 界品

[一] 第一 眼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尊者罗喉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罗喉罗白世尊言:‘善哉,大德!请世尊为我说法,我愿奉闻,退居
一处、不放逸,热诚专注而住。’
四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认为‘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我之我’
是适当耶?’
‘大德!不然。’
略予当如是解说之:
五 ‘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六 ‘鼻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七 ‘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 ‘身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无窝。’
九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认为‘无常而苦,变易之法,并以‘此为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
为适当耶?’
大德!‘不然。’
一〇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生厌意,于鼻生厌意,
于舌生厌意,于身生厌意,于意生厌意。
一一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我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
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一二 依此等之解说应知十经矣。’

------------------------------------

翻译


汉译经文18.(7).罗侯罗相应 

1.初品 

相应部18相应1经/眼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罗侯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罗侯罗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请世尊简要地教导我法,我听闻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们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耳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鼻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舌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身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意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们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中略)在耳上厌……在鼻上厌……在舌上厌……在身上厌……在意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


[二] 第二 色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七 法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声……于香……于味……
于触……于法生厌意。
九 生厌意……而知……。’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2经/色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声音……气味……味道……所触……法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上厌,……(中略)在声音上厌……在气味上厌……在味道上厌……在所触上厌……在法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弟子。 

------------------------------------


[三] 第三 识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也。’
三~六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
七 意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识生厌意,于耳识生厌意,于鼻识……
于舌识……于身识……于意识生厌意。
九 ‘生厌意……而知……。’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3经/识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眼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耳识……(中略)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识上厌,……(中略)在耳识上厌……在鼻识上厌……在舌识上厌……在身识上厌……在意识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弟子。 

------------------------------------


[四] 第四 触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所如何思惟耶?眼触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二~七 ‘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生厌意,于耳触……鼻触……舌识
……身触……意触生厌意。
九 生厌意……而知……。’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4经/触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眼触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耳触……(中略)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触上厌,……(中略)在耳触上厌……在鼻触上厌……在舌触上厌……在身触上厌……在意触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弟子。 


------------------------------------


[五] 第五 受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 身触所生之受
……意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七~八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所生之受生厌意,于耳……鼻
……舌……身……意触所生之受生厌意……而知……’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5经/受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眼触所生受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耳触所生受……(中略)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触所生受上厌,……(中略)耳……鼻……舌……身……在意触所生受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弟子。 

------------------------------------


[六] 第六 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想生厌意,于声想……香想
味想……触想……法想生厌意……而知……。’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6经/想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想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声音想……(中略)气味想……味道想……所触想……法想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想上厌,……(中略)在声音想上厌……在气味想上厌……在味道想上厌……在所触上想厌……在法想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味」,南传作「味道」(ra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味、滋味、风味」(tastes)。

------------------------------------


[七] 第七 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思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
是无常。’
八~九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思生厌意,于声思……香思
味思……触思生厌意,于法思生厌意……而知……。’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7经/思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思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声音思……(中略)气味思……味道思……所触思……法思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思上厌,……(中略)在声音思上厌……在气味思上厌……在味道思上厌……在所触上思厌……在法思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味」,南传作「味道」(ra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味、滋味、风味」(tastes)。   

------------------------------------


[八] 第八 爱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爱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爱生厌意,于声爱……香爱……味
爱……触爱……法爱生厌意……而知……。’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8经/渴爱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的渴爱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声音的渴爱……(中略)气味的渴爱……味道的渴爱……所触的渴爱……法的渴爱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的渴爱上厌,……(中略)在声音的渴爱上厌……在气味的渴爱上厌……在味道的渴爱上厌……在所触上的渴爱厌……在法的渴爱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弟子。


------------------------------------


[九] 第九 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地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地界生厌意,于水界……火界
风界……空界识界生厌意……而知……。’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9经/界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地界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水界……(中略)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地界上厌,……(中略)在水界上厌……在火界上厌……在风界上厌……在空界厌……在识界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


[一〇] 第十 蕴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七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受生厌意,于 想生厌意,
于行生厌意,于识生厌意。
八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当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
更无再生。’
此颂曰: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受触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慢离等谓品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10经/蕴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受……(中略)想……行……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上厌,……(中略)在受上厌……在想上厌……在行上厌……在识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初品,其摄颂: 

  「眼、色与识,触、受, 

   想、思、渴爱,界与蕴,它们为十。」 

------------------------------------


第二 界蕴品

[一一] 第一 眼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罗喉罗!来诣世尊座前。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方。世尊如是言
于坐在一面之尊者罗喉罗曰:
三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四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五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即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
为适当耶?’
‘大德!不然。’
六~一七 ‘耳、鼻、舌、身……
一八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一九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二〇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
是适当耶?’
‘大德!不然。’
二一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于鼻、于舌、于身
生厌意。
二二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
作已作,更无再生。’
由此等之解述,十经应知。’

------------------------------------

翻译


汉译经文2.第二品 

相应部18相应11经/眼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 

  那时,尊者罗侯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世尊对尊者罗侯罗这么说: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们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耳……(中略)鼻……舌……身……意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们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中略)在耳上厌……在鼻上厌……在舌上厌……在身上厌……在意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


[一二] 第二~第十
一二~二〇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三~五 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六~二〇 ‘声、香、味、触法……

三~二〇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二〇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三~二〇 ‘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
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三~二〇 ‘色想、 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三~二〇 ‘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三~二〇 ‘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三~二〇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三~二〇 ‘色、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二二 ‘罗喉罗!如是见……知更无再来生。’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 12-20经/色经等九则(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声音……气味……味道……所触……法…… 

  眼识……(中略)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触……(中略)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眼触所生受……(中略)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 

  色想……(中略)声音想……气味想……味道想……所触想……法想…… 

  色思……(中略)声音思……气味思……味道思……所触思……法思…… 

  色的渴爱……(中略)声音的渴爱……气味的渴爱……味道的渴爱……所触的渴爱……法的渴爱…… 

  地界……(中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色……(中略)受……想……行……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中略)『……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


[二一] 第十一 使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罗喉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罗喉
罗,白世尊言: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则对此有识身及外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
无慢使耶?’
四 ‘罗喉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
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对
此如实以正慧而见。任何之受……任何之想……任何之行……任何之识……过去、
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识,
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
五 罗喉罗!如是知,如是见,则对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
状态,为慢使。’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21经/烦恼潜在趋势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 

  那时,尊者罗侯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罗侯罗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关于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怎样知、怎样见而没有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潜在趋势呢?」 

  「罗侯罗!凡任何色,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下劣、或胜妙,或远、或近,所有色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后,以不执取而解脱。 

  凡任何受……(中略)凡任何想……凡任何行……凡任何识,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下劣、或胜妙,或远、或近,所有色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后,以不执取而解脱。 

  罗侯罗!当这么知、这么见时,关于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没有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潜在趋势。」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SA),南传作「关于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imasmiñca saviññāṇake kāye bahiddhā ca sabbanimittes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关于具有识的身体与所有外部的征候」(in regard to this body with consciousness and in regard to all external signs),并引注释书说,后者指其他人的有识之身以及无知觉的对象(insentient objects),或者只是指他人。

  「如是平等慧正观(SA.23)」,南传作「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正确智慧如其实貌地这样看」(see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us:)。「平等慧」应为「正确之慧」(sammappaññā,另译为「正慧」)的对译,「正观」应为「如实见」(yathābhūtaṃ passati)的对译。 

------------------------------------


[二二] 第十二 远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罗喉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
罗喉罗白世尊言:
三 ‘大德!如何知?何见?对此有识身及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心依远
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解脱耶?’
四 ‘罗喉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
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
实以正慧而见,则无取着解脱。
对于五蕴,亦复如是。
五 任何之受……
六 任何之想……
七 任何之行……
八 任何之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
近、或远--一切之识,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
而见,则为无取着解脱。
九 罗喉罗!如是知,如是见,则于此有识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
态,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善解脱。’
此颂曰: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触受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22经/离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尊者罗侯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罗侯罗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关于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怎样知、怎样见而心超越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潜在趋势之慢类而成为寂静者、善解脱者呢?」 

  「罗侯罗!凡任何色,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中略)或远、或近,所有色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后,以不执取而成为解脱者。 

  凡任何受……(中略)凡任何想……凡任何行……凡任何识,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下劣、或胜妙,或远、或近,所有色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后,以不执取而成为解脱者。 

  罗侯罗!当这么知、这么见时,关于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心超越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潜在趋势之慢类而成为寂静者、善解脱者。」 

  第二品,其摄颂: 

  「眼与色、识,触与受, 

   想、思、渴爱,界与蕴,它们为十则, 

   离烦恼潜在趋势与离,此被称为品。」 

  罗侯罗相应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