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华国画胡同欣赏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02


王华国画胡同系列——岁月如歌
王华国画胡同系列——岁月如歌
  守望与回归 ——读画家王华的胡同系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归宿,人对于家总有种特殊的情感需要表达。在我们小的时候,这个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在我们立业以后,这个家是让自己已经变得飘零的心重新回归的呼唤。这就好像一个在海外漂泊了一辈子的老人,他最终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自己从前的老屋。很多人都觉得,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恋家的,但我觉得,家的情结不只是中国人独有,同时这是全人类所共有的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文明属性。家的情结催生了人类爱的萌芽。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缘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家情结,也就诞生了不同的地缘文化,北京文化便是这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种文化情结。
  提到北京城,很多人会在脑海中浮现一个灰砖青瓦的四合院,那可能是满清时代王族贵胄的私宅,也可能是梨园名伶的聚会票房,也可能是文人骚客驻锡过的居所;更多的会是普通百姓那饱含苦乐的家,也会是很多孩子记忆中的乐园;那即是邓友梅笔下那五卖掉的宅子,也是老舍先生的小羊圈。其实,关于地缘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对于家的情感流露,都是儿时记忆的再重复,在这种反复的重复中,唤起的便是更加文明的精神。北京的文化情感大约经历了满清、民国、解放初、文革、改革开放几个时代,各种不同的文化交织在这座城市中,最终构成人们复杂的情感形象。看到王华先生的胡同系列,仿佛使我回到了孩提时代。那时,我会爬到枣树上摘枣吃;也会跟着全胡同的孩子疯跑着玩,还会用竹竿挑个破布头站在房顶上招鸽子。几回回的梦里,我总会回到小时候住过的那条胡同,那条叫做“北极阁三条”的胡同。
  但王华先生的作品带给我的不只是回忆,他同时还把对于记忆的思考带给了观者。就如他的一幅作品《大约在冬季》来说,还是那个记忆中的灰砖小院,北京冬天依旧是漫天的大雪,而所不同的是在那个熟悉的小院的院墙上写着大大的白字——“拆”。记忆总会带给人美好,而审视回忆的结果却是要告别回忆,在一曲《大约在冬季》的乐曲中,那个熟悉的小院即将真的变成回忆。在美丽的回忆之后,随之而来的竟是一股干涩的痛、一种无奈的悲。忽然从心底涌出一种“被倾巢”的悲凉。
  从美学的塑造上看,王华先生的这一笔很具有史诗般的意味。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圣伤”中找到。悲伤的圣母怀抱着已经死去的耶稣,表达了一种回归,而这种回归却是以死亡的巨大悲痛做代价的。回忆儿时总是美好的,回到现实总会是残酷的,这本身就是痛苦美学价值。很多人都在说,艺术家的笔下是真实情感的表达。我很赞同这句话,并觉得好的艺术家需要用他所熟悉的物像唤起人们的共同情感,这方面艺术家大都会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性语言来描绘。如提到北京,灰砖青瓦四合院、院子里的树、鸟笼子、邻居家晾的衣服都是北京的城市符号。在王华先生笔下的胡同,是我所熟悉的,我甚至能叫出它们的名字,这主要是艺术家用象征符号唤起了观者的情感共鸣。
  中国是历史非常悠久的文化古国,提到文化人们自然而然的会从心底里升起敬慕之心。我把这种敬慕理解为一种对文化的守望,而守望之后很多人依旧选择了继续守望,直到文化厚重到目前的文化无法承载历史的时候才会回过头去,并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我把后者理解成是回归。所以人只有在外面跑累了,才会想起回家休息。
  再一次看过王华的作品之后,我打开窗户,看着脚下三环路上的如水车流,心想:这座城市正是在反复的回归于守望中建立起来的。
  2010年3月21日
  晓石于过云轩书屋

我读王华大师国画《北京胡同》——杨青云 - 画家王华 - 王 华 的 艺 术 世 界
 

    老北京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其实在我读了王华大师的《北京胡同》国画作品之后,才感到这“北京胡同”多如牛毛的说法果然不虚。倘若将北京胡同全都接起来,又是一条万里长城的绘画景观。
    我2005年第一次来北京做编辑时,找朋友,钻进一个不知名的胡同,好半天出不来。北京胡同如血管,悠悠故事似血液在血管里奔流,不舍昼夜。回想那次我到北京胡同,曲里拐弯,十多个弯,是九道湾胡同;窄窄的,仅路程跑有20来分钟的样子。那时的杨柳已经满目绿色,愣头一睃,街牌上写着“绿荫街胡同”,一打听是清代巨贪和坤府第。不似故宫的红墙黄瓦,这胡同却是青砖灰瓦,墙上还挂着不少灰尘吊子。唯一值得停目的是那垂杨柳,从墙那边伸出头来,叫人想起墙头上,一个姑娘露出红扑扑的小脸,不知轻重地问胡同里的行人:喂,春天到了胡同里没有?
    细细品味王华画家的《北京胡同》,感受特深。这种感受的“深”完全用在我当初迷路在北京胡同时是恰如其妙的。我咋也想不到多年之后的今天,又似曾相识的走进那条北京胡同,原来那杨柳依依的柳枝已经在不断向我招手……胡同游人行色匆匆,大都是慕名而来。再也瞧不见一个粉红的妙龄女子在一个绿衣丫头的陪伴下,嗅了一朵红梅,羞了脸,低了眉,扭了身,与我擦肩而过……
    原来这些景致都在王华的画面中一一浮现,这是命中注定的缘?还是一种让我说不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话?
    正如有论家说《北京胡同》是对客观生活的一种提炼。画家的笔触不是简单的写生,也不是如照片一样呆板的记录记忆,而是对生活的提炼,是一种情感,一种意境,一种令你陶醉其中的思想境界。画家的那只神奇的笔总能让你在静物中看到画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以线条和笔墨为基点启发和引导着你的思维。
    纵览一幅幅作品,你能听到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大爷糖葫芦的叫卖声,大树下李大爷和王大叔还在那里为一盘棋争执不休,隐约看到陈阿姨陪张姥姥在药房抓药刚离去,太爷爷提着鸟笼的口哨一曲《春天的故事》才回来,斜对门刘家那帅小伙子昨天娶了个漂亮可人的河南媳妇,不曾登过平步青云路尽头的滴翠胡同,更没有钻过滴翠岩下的秘云洞,只是站在绿荫街胡同里,望着这弯弯曲曲的墙壁。这某一片瓦的某一粒灰尘里,可能留下了她与他定婚前的一个香吻,至今还让她脸红心跳着女人的害羞,但这恰恰是含蓄、质朴、真诚的直接表露。当一个男人看到一个满面娇羞的女人,就会像看到一朵惹人怜爱的花朵,想摘又舍不得,想亲又不能直奔主题?
    王华先生《北京胡同》的价值大致在这些故事里,让你浮躁的心顷刻间变得平静而安详,正是画家这样的平静与安详开启了这个喧嚣尘世中的一片心灵净土,总之,你会换一种活法,不会再伪饰再推诿再欺瞒,不会再把鲜活的生命交给任何模式,你会奋然不顾去追随梦想、爱情和自由,听从生命最本色最天然的召唤,做你以为最重要最不能错过的事儿,画家的笔墨总是能引导你去发现美,创造美,却又从来不去限制你对美好事物的发现……这就是《北京胡同》的审美意义。
 
  杨青云撰文

[转载]王华国画胡同——岁月悠悠

王华国画胡同——岁月悠悠

   深邃的小巷,古朴的门楼,虚掩的大门,总是给人以神秘感,让过往的行人留下犹豫的脚步与好奇的遐思。

王华国画胡同——庭院深深

王华国画胡同——庭院深深

    画北京胡同的画家很多,尽管是其目的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但总是难以避免千人一面的相似与雷同。我这里只是试图以一个花鸟画家的独特观察视角,去表现老北京即将被拆迁大潮所吞噬的,有着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京城文化和历史气息。这些古旧的甚而有些残破和凌乱的胡同、民宅、庭院、门楼。不知记录着多少个的悲欢的故事,承载着多少厚重的历史,沉积了多少人文风俗,经历了多少岁月的风雨,恐怕谁也无法说清,我的画面不是简单的描摹建筑形式,也不是真实的再现生活场景。如果能给观者带来美好的回忆,带来深沉的思索,带来视觉的冲击,带来心灵的感悟,我将会不胜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