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有淋巴细胞和( 或) 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恶性程度不一。临床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发热、肝脾肿大、恶病质等为表现。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D) 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两大类。中医无恶性淋巴瘤病名,根据淋巴结肿大描述,常见病名有“失荣”、“失营”、“瘰疬”、“石疽”、“痰核”、“恶核”等。 中医学认为恶性淋巴瘤由于其病因较复杂,包括外感六淫、情志不遂、素体不足等形成痰滞、气郁、血瘀、毒蓄等复杂病理过程。如明代医家陈实功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首创“和荣散坚丸”及“飞龙阿魏化坚膏”,使患者延长生命,故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清代名医张璐提出治疗失营“全赖胃气有权,方能运行药力,如益气养营之制,专心久服,庶可望其向安,设以攻坚解毒清火消痰为事,必至肿破流水。”晚清名医高思敬也曾告诫,“本病初起万不能攻消,若用毒烈攻消,徒伤元气,于病无济也”,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即便现代医学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淋巴瘤患者纠正免疫紊乱、改善生活质量、预防或逆转耐药复发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 肝肾阴虚证主症: 身之上、中、下几处或多处淋巴结肿大,或伴腹内结块及或形体消瘦,午后潮热,口干咽燥,腰酸腿软,头晕眼花,手足心热,夜间盗汗,脉细弦或沉细略数,舌质红,薄苔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解毒散结。 方用大补阴丸合消瘰丸治疗。具体药物为熟地黄12 g、山茱萸10 g、山药10 g、牡丹皮10 g、知母10 g、黄柏10 g、女贞子15 g、土茯苓15 g、枸杞子10 g、蚤休10 g、白花蛇舌草30 g、鳖甲10 g、生牡蛎30 g、玄参12 g、浙贝10 g、三棱15 g。发热者,加青蒿12 g、地骨皮12 g、银柴胡12 g; 盗汗甚者,加浮小麦30 g、五倍子5 g、麻黄根6 g; 血虚少寐者,加炒枣仁12 g、制黄精12 g、鸡血藤15 g、夜交藤30 g。 气滞毒瘀证主症: 胸闷不舒、胁胀,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或皮下硬结,局部疼痛有定处,小便短赤、舌质暗红,或舌有瘀点、薄黄苔、脉沉细或细弦。 治法: 行气散结、化瘀解毒。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具体药物为柴胡10 g、赤芍10 g、川芎6 g、青皮6 g、陈皮6 g、香附10 g、红花3 g、桃仁10 g、枳壳10g、黄芩10 g、夏枯草15 g、僵蚕10 g、姜黄10 g、穿山甲6 g、莪术10 g、蚤休15 g。大便干结不通畅者,加炒山栀10 g、玄参15 g; 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10 g、龙胆草10 g。 气血双亏证主症: 面苍唇淡、疲乏无力、纳少胃呆、面肢虚肿、心悸气短、多处淋巴结肿大、脉细弱无力、舌淡胖齿迹、薄白苔。 治法: 益气生血,扶正散结。 方用香贝养营汤加减治疗。具体药物为黄芪30 g、当归15 g、党参30 g、紫河车10 g、白术12 g、枸杞子18 g、熟地黄12 g、浙贝母15 g、白花蛇舌草20 g、半枝莲30g、香附12 g、白芍12 g、甘草6 g、生姜3 g、大枣5枚、半枝莲15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