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说鹤壁之十七

 TLB519 2018-05-03

三仁祠


 

淇县摘星台公园南大门内东侧,有一座有名的祠堂三仁祠,供奉着商朝末年声名显赫的箕子、微子和比干。

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位子,故称箕子。箕子是文丁的儿子、纣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任太师。箕子辅政时看到纣王晚年生活奢靡、不理朝政,多次劝谏,纣王不听,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纣王以为箕子疯了,便将他囚禁起来。周武王灭商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他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为周的臣民,带领商朝遗民从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箕子王朝。

微子,商末朝歌人,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因其封国名微,爵位子,故称微子。微子是帝乙长子,纣王庶兄,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远离纣王逃到微。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找到周武王,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很快,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国于宋(今商丘一带),成为宋国国君。

比干,子姓,商末朝歌人,文丁之子,纣王的叔父,任少师(丞相)。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辅佐纣王,曾多次劝谏纣王,后在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被杀。

箕子重社稷,微子保宗祀,比干笃忠贞,对商朝末年这三位杰出人物,孔子在《论语·微子》中作出评价:“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此后,微子、箕子、比干三人便被称为“殷末三仁”,至今沿用。

祠是祭祀祖先或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微子、箕子、比干三人忠烈贤达,又受到孔子赞誉,人们在其孜孜奋斗、抛洒热血的朝歌建祠供奉、教育后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清乾隆十年(1745年)《淇县志》记有创建三仁祠的情况:三仁祠,在县南门内迤西。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义民李深呈举,蒙巡抚河南都御史何公天衢题请立祠,行委本府推官徐谨本县知县刘金督理创建。深施田一顷六亩以供祭祀,安阳崔铣(zhōu)王元凯各有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县张宜重修;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知县徐永年重修。国朝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劳经武捐俸重修,春秋祭祀。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创建的三仁祠规模不大,仅有大殿三间,之后经过数次重建完善,逐步变得布局规整,庙貌宏伟,明堂大室,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年春天和秋天,官府沿袭惯例在三仁祠举办祭祀活动,来自民间的香火四季不断。

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三仁祠香火逐渐冷落,规模也在萎缩。1996年版《淇县志》记载:三仁祠……民国时仍有殿宇三间,门前照壁有石刻麒麟,人称活麒麟。

上世纪50年代,三仁祠倒塌。上世纪80年代,三仁祠周围被规划为居民区,建起连片新房,三仁祠无踪可寻,仅在南门里路西有三仁祠胡同地名。

历史上,三仁祠也曾遭遇倾圮(pǐ)命运,彰德府推官李仆(年代不详)诗《过三仁祠》曾感叹:“三仁遗碑在荒榛,时代虽非名尚存。生死各求争白旦,肝肠不泯向黄昏。太行山月孤坟在,牧野秋风故业沦。日暮泉声咽蔓草,能叫壮士不销魂?”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淇县强化对历史文物的管理与修复。1996年,县文物旅游局筹资60万元在摘星台公园东南角,南大门内东重建三仁祠。三仁祠为独立院落,坐北朝南,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黄墙高立,琉璃瓦顶,一派庄严,山门上题有“三仁祠”匾额。正殿中供奉有三仁彩色塑像,微子居中,比干居左,箕子居右。院内东侧保存有古碑三通,分别是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殷三仁祠记》碑、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淇县三仁祠记》碑、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邑侯贾公重修三人祠记》碑。这些伤痕累累的石碑保存了有关三仁祠的珍贵历史信息以及文献资料,西侧立有1996年《重修三仁祠碑记》碑,详细记载了重修情况。经过四处寻觅,县文物旅游局找到了三仁祠的照壁——麒麟壁,运到摘星台公园进行保护,作为重要文物和明代石刻实物供游客欣赏。

仁者久远,仁者无敌。箕子、微子、比干三位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与日月同辉,为朝歌历史增添了浓重一笔。

    (原载:2017年4月29日鹤壁日报第四版  作者:杜永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