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zpin 2018-05-03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立秋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艳异随朝露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松樾鹤仪图(刘恩军杨国光合作)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静静的小河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晚节清高贤宰相秋容寒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人物简介

刘恩军,汉族,1954年10月生,山东莱芜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画研究院艺术指导,并授予“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刘恩军书画研修工作室”。被兰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金城文化名家”称号,甘肃长河花鸟画研究院院长。诸多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国家地理》、《文化》等报刊杂志并在省内外多家电视媒体做过专题报道。1995年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书写24米长诗《狂雪》铜版碑文,为该馆长期陈列展品。2005年被西安美院邀请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并由陕西电视台录制《西部学子》栏目电视专题片。

“我热爱西部,对西部大地的山川物象和风土民俗充满了深笃的感情,多年以来我钟情于敦煌壁画、敦煌写经、甘肃简牍、藏地唐卡,又坚持直面自然的写生传统,最终形成了我在艺术上的追求。”于是,在因袭旧法的水墨花鸟画创作上,成功的形成了彰显着西部精神、西部特质、西部气象、西部图式贯穿一体的个人风貌,他就是刘恩军。

画家刘恩军,1972年从山东莱芜入伍,长年在新疆、甘肃从事部队文艺创作工作,1993年转业后留在兰州专务画事。谈到西部意象的水墨花鸟画创作,刘恩军表示,广袤的西部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绘画创作取之不竭的富矿,他画水墨花鸟画,并没有停留在物象特征的差异上,而是追求在气韵、图式、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体现西部博大浑融的内在之美。

刘恩军以彩陶为创作符号的西部意象水墨花鸟画色彩取法于敦煌壁画和藏地唐卡,用色浓重且丰富,虽斑斓浓艳但绝无俗气,他以敦煌写经的笔意入画,将西部特质的书法线条贯穿于绘画,通过常人不及的线条质量撑起了西部意象水墨花鸟画的筋骨。

“其实,我们这些西部艺术家没必要总是跟风漂泊,外界诸多难以衡量价值的信息反而会浪费我们自己的时间。许多外面的所谓潮流说起来也应该仅适合外面,哪怕你费劲心力去钻研去挖掘那也只是属于外面的东西。然而,作为生长在西部的艺术家们,真正应该坚持的是回归本土文化土壤,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里寻找自己的艺术定位和突破,进而在熟悉的滋养中孕育出风格鲜明、意味悠长的艺术观念和情感特质。比如,在甘肃就有十分丰厚的历史资源,还有许许多多彰显本土特色的自然风貌、历史传统和人文习俗。”刘恩军的一席话将自己的艺术特色描述的鲜活而生动,再赏其作品顿时有了全新的体会。

的确,甘肃大地其实有无数常人熟视无睹的荒山野地,这些其实都是很好看的创作素材。相比南方城市那些花红柳绿的艳丽风景,西部的山河地貌更单纯、更大气,也更富于线条和性格的美。而且,最重要的是甘肃有着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对于刘恩军来说,那里的艺术灵感和神韵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他的艺术灵魂。

“实际上,源自西部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已经长期被外界所低估,甚至受到了边缘化的待遇。”他告诉记者:“包括绘画创作在内的西部艺术,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西部意象的提炼与呈现,而西部意象,主要是在两个层面获得其独立价值与真实意义:一是复杂奇异的自然形貌与雄浑苍茫的元初形态,共同营构出来的独特空间定位;另一个就是通过悠久绵长的文明滋润与丰饶厚重的文化氤氲凝塑成的博大厚重品格。”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紫气东来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清塘香远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秋菊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荷花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刘恩军 坚持回归本土文化土壤

风梳露洗

“刘恩军先生的花鸟画是别具一格的,无论形式、色彩还是精神气韵,都很耐人寻味。”著名书法家魏翰邦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你总是可以在刘恩军的作品中读出来别样另类的意味,不似如今的画家书法家总是用嘴巴来证明自己的绘画水平和不同寻常。他的笔墨色彩在表达相关事物时显得十分干练和准确,尤其符合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要求,能准确表达花、鸟绘制形式传递的创作主题和理想艺术境界。刘恩军运色总是显得胸有成竹,干净利落、直奔主体,不做多余的渲染,充分表现出其笔墨和色彩的纯和净。”

“艺术当与时俱进,笔墨当随现代。”刘恩军对记者说:“中国花鸟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生长土壤。而现如今艺术的多元互补,科技的发展与想象,人们的精神需求,为艺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能否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摆在每个艺术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花鸟画也是自己做了一辈子的事,现在希望把这件事做的更好一点。我很荣幸能在继承前人优秀花鸟画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余热。”

2015年10月21日,由刘恩军提议牵头组建的甘肃长河花鸟画研究院正式成立,参与组建工作的还有邵灵、蒙子军、阎仲雄、张强民、蒙虎、杨耘赋,为甘肃省花鸟画的创作和实践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创作和交流平台。这些艺术家们长期活跃在省内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艺术风采,已成为我省有影响力的优秀书画家。

“甘肃长河花鸟画研究院的省内外花鸟画优秀画家,创作出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活跃我省文化艺术活动,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不懈努力。”时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的张永基说:“我相信以他们为骨干、为主力创建甘肃长河花鸟画研究院,并提出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崇尚自然、尊重传统的建院理念,将会对我省花鸟画的研究、探索、创新、提高起到推动和发展作用。该院的诞生必将给文化艺术界带来一股新风,发展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仔细观赏刘恩军的作品,发现其用笔用色十分讲究,厚重而含蓄,节制有度,大块留白处一尘不染,墨色浓重处黑云压城,色彩集中处浓烈似朵朵彩云漫卷而来。空与实、薄与厚、淡与浓都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视觉上,不仅可以简单明快的冲击观众心理,精神上更能够轻松的感染观者的心境。内行人都明白,大块留白、大片用色都是考验画家、艺术家有无胆识的试金石,而对于这一点刘恩军凭借着深厚的功底而轻松胜出。

“很多人评价我的作品庄重典雅,其实这是因为我的用色方法中较多地吸收了敦煌壁画和唐卡艺术样式中的色彩,这样可以在浓烈厚重的色彩中赋予丰富的层次和一定的光感,也使色彩更有立体感、古旧感、层次感和透明感,通过色彩成功地渲染了作品的气氛。”刘恩军表示:“创作中,我会较多的运用蓝色、黄色、咖啡色,这样显得庄重而不呆板,华贵而不艳丽,在凝重中有一种鲜活。”

如同他画的梅花,只勾出粗旷的边线,中间大块留白,白梅跃然纸上;画墨荷则在大片的黑色中较多地融入了灰色,厚重中又透着丝丝透明,在黑色墨块中有着极为明显的光线深入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把从敦煌壁画和唐卡中吸收的养分,又用自己的方式释放了出来,进而把花鸟的高贵、典雅和具有当下的时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州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