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名背后的人文故事

 邈思遐想 2018-05-03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汤显祖21岁中进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因得罪了上司连连遭贬,他向朝廷辞官,以平民身份潜入百姓之间,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士日子。


一日,汤显祖患病,慕名到邻县婺州义乌求医朱丹溪,并在朱丹溪书案中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在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吉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老,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朝,封大将军之职。”


故事中巧借24味中药名称,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汤显祖阅后“灵感”大发,以这个故事为线索进行构思,48岁的他终于完成了《牡丹亭》这部传唱不衰的作品。


中草药的名字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不单单是隐喻和象征意义,确有很深的人文内涵。与西方的植物学相比,它的人文性远大于自然性。

从早期神话开始,中草药往往就被赋予了更多的非自然属性,“神农尝百草”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中草药产生的人文情境,而后世之人,似乎谁也不可能越过这个情境,去单纯地表达另外一种纯科学的叙事。


自《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药物学家虽然都想尽量准确地记录、研究药物,但是他们仍然在有关药物的人文内容书写上保持了一贯的传统。那个时代,中国实际上并没有纯科学意义上的药物,同时也没有药物方面的自然科学家,只有文人化了的学者和著作家,以及他们对药物的人文化的书写,这实在是一件正常的事。

 

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翻出一些药名的解释,如刘寄奴草,生江东,李时珍释名: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名寄奴,微时伐荻新州,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敷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奇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返,每遇金创,敷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奇奴草。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

又迷迭香,产于西海大秦国,集解:魏文帝时,自西域移植庭中。曹植等各有赋,大意其草修干柔茎,细枝弱根,繁花结实,严霜弗凋,收采幽谷,摘去枝叶,入袋佩之,芳香甚烈,与今之排香同气。


又王孙,另名牡蒙,集解,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耳。


又远志,释名: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世说》载谢安云,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记事珠》谓之醒心杖。

又当归,另名文无,为古时名药,释名:当归本非芹类,特以花叶似芹,故得芹名。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相同。崔豹《古今注》云,古人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芍药一名将离故也。


我们熟悉的香药名字,同样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如沉香,释名:李时珍曰∶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


又檀香,梵语是布施的意思,因其木质坚硬,香气芬芳永恒,因此受到佛教的重视。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