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振国​:把学校办成有文化的地方

 老龙me7atv0ybt 2018-05-03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袁振国

如果学校的文化建设偏离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核心命题,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甚至以大人需求取消了孩子的需求,以教者的文化替代了受教者的文化,偏离了学校育人的正确轨道

袁振国把学校办成有文化的地方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还能没有文化吗?是的,传播文化的地方不一定有文化。就像电影院不一定有文化,文化馆不一定有文化一样,学校也不一定有文化。提出这个问题不但不多余,而且还很现实。比如,有些学校办成了升学机器,却成了地方的名片;有些学校大门落锁,二门紧闭,操场长草,走廊噤声,却视若正常;有些学校弥漫着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情绪,……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学校文化的缺失。

育人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有没有文化,关键看它的内隐价值与外显行为是否与它的功能、使命相一致,是否能够提升它的自身尊严和社会贡献。

每个部门、每个行业都有与自己使命相适应的核心文化价值,比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效率,企业强调质量也好,强调技术也好,强调社会责任也好,都是它成功成长的重要价值,但企业首先要保证它的产出大于投入,要赢利,不能赢利自己的生存都不能保证,也就无法谈质量、谈技术、谈社会责任了。

军队文化的核心是纪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是说军队没有自由,没有争论,没有创新,而是说纪律是军队的本质要求,没有了纪律军队也就不成军队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不同的军队有不同的纪律要求,但遵守纪律是一样的。

机关文化的核心是忠诚,司法文化的核心是公正,医疗文化的核心是救死扶伤,等等;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育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育什么人,怎样育人,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学校未能孕育出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制度、氛围,就很难说形成了学校的文化。

关于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内容,笔者在上期的文章《当代教育的五大使命》中,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即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和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如果学校的文化建设偏离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核心命题,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甚至以大人需求取消了孩子的需求,以教者的文化替代了受教者的文化,偏离了学校育人的正确轨道。

生动活泼是学校文化的精髓

校训可能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象征了,校训凝聚了人们对学校价值的认识,对目标的追求和对风格的认定。

当年毛泽东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办学题写了八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遂成为了抗大的校训。回顾一下历史,在炮火纷飞的年代,为了培养共产党军队的革命干部,提高军队指挥员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中央在延安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当时学员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些是从前线厮杀的战壕里抽身出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每个人都是功勋赫赫的战将,到了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里,首先就是要搞好团结;作为一所军政大学,当然主要不是来学习文化的,不是来断文识字的,而是来提高政治意识和战略战术水平,为将来走出延安走向全国培养将领的,意义重大,任务艰苦,时间紧迫,所以不允许松松垮垮,嘻嘻哈哈,而是要紧张、严肃,这都很容易理解。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的题词里也还是强调了学校不能缺少的本质元素——活泼。没有活泼,学校就失去了学校的最大特征,学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一提到学校,人们首先联想到的一定是欢声笑语,生龙活虎,歌声阵阵,书声朗朗,一派生动景象,这是学校外在行为的活泼。死气沉沉,少年老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相信一定不是人们心目中学校应有的形象。

一提到学校,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自由的辩论,人人都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这是智慧的的活泼。填鸭式、满堂灌,被动接受,消极模仿,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储存工具,相信一定不是人们心目中学校应有的形象。

一提到学校,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天真烂漫,充满理想,热情万丈,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这是精神的活泼。功利现实,目光浅近,甚至玩世不恭,一定不是人们心目中学校应有的形象。

现代社会每个人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少则十多年,多则二十年,这是人生最可宝贵的青春年华,它绝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生活作准备,而是其本身就是重要的生命过程。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为学生提供身心自由、幸福愉快的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人生最留念、最值得回味的地方。

学校文化自然流淌在日常行为之中

活泼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境界,是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淌。文化可能贴在墙上,可能说在嘴上,但更重要的是流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论语》里记载了有一天孔子和学生讨论人生:

…… “曾点,你怎样想?”曾点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这是孔子的境界,这是无教之教,大影无形,大音希声。

同是2500多年前的一天,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讨论道德问题:

苏:“什么是道德?”

学生甲:“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苏:“比如——”

学生乙:“要诚实。这是雅典贵族必须坚守的品质。”

苏:“现在我们正在和斯巴达人作战,如果你被俘虏了,敌人要你说出雅典的布防情况,你准备诚实地告诉他们吗?”

学生乙:“这……,对敌人不能诚实,但对自己的朋友必须诚实。”

苏:“如果你的亲人得了不治之症,他问你,我会死吗?你怎么回答?”

学生乙:“……。”

学生丙:“有时对自己的朋友、亲人可以有善意的撒谎。但对小孩不能撒谎。”

苏:“如果你的孩子得了病,需要吃药,孩子问你药苦吗?你打算怎么回答?”

……

无休止的追问,逼你大脑中的思想无中生有,逼你大脑中已有的思想荒唐可笑,这是苏格拉底的境界——思想的催生婆。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居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校,英文是School,原本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学园,自由交流讨论的地方,为了自己的兴趣自愿而来,为了找到同道聚集一处。学校的本意是人与人的交流,情感与情感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

缺乏育人的文化不是学校,补习班不是学校,网吧不是学校,MOOC也还不是学校。没有理想更不是学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毛泽东的气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精神遗产。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理想,就没有创造,没有理想,就没有未来。学校应该是孕育理想的地方,学校文化是放飞学生理想风帆的劲风。

学校文化是为了学生的文化

据陈桂生教授的分析,中国学校的校训存在普遍的雷同现象。他曾经对校训的内容作过研究,分析了99所高校的校训和206所中小学的校训发现,在99所高校的校训中,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严谨、敬业、进取、献身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词汇,分别出现了48、48、37、37、20、8、8、7次;在206所中小学的校训中,求实、勤奋、团结、创新、严谨、进取、奋进、文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词汇,分别出现了64、60、55、38、31、24、15、14次(《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大中小学的校训的内容和顺序有着惊人的相似。

大中小学校训内容频率最高的10个词汇


恐怕还不只是雷同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的校训“相互借鉴”,富丽堂皇,“高大上”,但缺乏学校特色,缺少自身特点,缺乏学校文化的针对性。笔者相信这10个词放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均无不可。这些概念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看出是把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大概也不会被师生记住,更不必说亲近和热爱了。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建设,而是为了学生而建设,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建设。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立规章。学校文化的建设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立规章。

前不久在微信里流传一个两个小学生对话的段子,初看好笑,细想颇值得玩味。学生甲:大人老批评我们小孩挑食,大人为什么不挑食?学生乙:大人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不用挑食了。

在一次报告会上听杨九俊教授讲了一个故事,印象深刻:几年前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排队等待时间长成为参观者最厌烦最抱怨的事。可是一家人回去后,老人问孩子什么最好玩,孩子说,排队最好玩。大人都觉得莫名其妙,问他,排队有什么好玩的?孩子的回答大人是想不到的:“因为大家都陪着我玩了啊!”

鲁迅的爱子是出了名的。有一次鲁迅带着夫人和儿子海婴到一家很体面的饭店赴宴。海婴把吃到嘴里的肉吐了出来,还说,臭臭。弄得主人很尴尬。大家尝了以后都没有问题,觉得是孩子淘气,也就过去了。可是鲁迅把海婴吐掉的肉包起来带回了家,亲口尝了一下,真的是臭的。有人指责孩子太溺爱,鲁迅以诗回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小老虎)。

这几则故事说明的是一个道理: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结论不同;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才能真正尊重学生,才能真正懂得怎样热爱学生。

充满期待。促进学生活泼成长的最大动力是对学生充满期待。期待对于学生来说如同阳光雨露之于嫩苗,它不仅是学生努力的动力,而且是幸福的蜜糖。

“罗森塔尔效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一。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带着他的团队到一所学校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学生潜能测试,然后他们交给教师一份具有潜在能力的学生名单。一年以后,罗森塔尔重回到学校,老师们十分兴奋地告诉他们,“你们的测试真准确,你们列出的学生成绩进步都十分明显,而且性格开朗乐观,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可是学校千万没有想到的是,罗森塔尔告诉老师们,他们根本没有进行什么测试,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不是这些学生有什么与众不同,而是教师们相信了这些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潜能,对他们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期待,给了这些学生更多鼓励的目光,更多提问的机会,更多肯定和表扬,甚至对他们的作业也比别的学生批改得更认真。这些学生在期望的雨露阳光滋润下幸福成长。

使特点成为亮点。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人是左撇子,有人是大嗓门,有人是慢性子,有人说话直来直去……,这些特点既可能成为缺点,也可能成为优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美国教师节的讲话中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他作为一个黑人上学的时候非常自卑,特别不希望同学们注意他,选了一个靠角落的位置坐下。老师理解他的这种心理,也假装没看见他。可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寻找机会让他表现出一个黑人具有优势的方面,逐渐的,他的优点和特长表现出来,受到同学们的赞扬和尊重,他的特点成了他的亮点。奥巴马说,他的小学老师不仅是他学生时代的老师,而且是他人生的导师。要消磨一个人的特点是容易的,要培养出一个人的特点却比登天还难。宽容一个人的特点是一种气度,欣赏一个人的特点是一种文化。

我们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里都可以看到很多杰出人物的肖像,看到古今中外名人的警句,这些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当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学生自己的文化,营造活泼快乐、真实自然、自由向上的成长文化,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教师博雅'ID:'jiaoshiboy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