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语言的艺术表达

 二十四小时开放 2018-05-03
 听了一节公开课,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相信上课的教师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件资源很丰富,情景、配乐该有的都有。教师也讲的很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但她的表情却并没有随着她的声调而发生变化。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则表情平静,丝毫没被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准备所吸引。教师被学生这样的课堂反应更是感觉在自弹自唱,总想改变点什么,于是提问,然而她的问题还是没能活跃到课堂,有些问题问完似乎课堂更安静,因为太简单,学生不愿回答。为什么讲台上的教师吸引不了学生呢?

观照这位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如下两点要注意:

一、声情并茂激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而这种语言艺术离不开教师上课丰富的表情,虽然是一个很外在的直观,然而表情有传达信息和信号的功能,一种情绪如果让它的种种外表特征自由而充分地发挥出来,它就会变得更加强烈,教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一种协同的双边活动,教学不可避免地贯穿着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自己丰富的表情,无疑会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冷淡、无生气的表情创设出来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将会死板、苦闷、毫无效果可言。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和每一个表情,学会适时运用表情来传递情感,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提问得当活参与

一节语文课能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的艺术。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好的提问设计,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语言接受能力,一味地泛讲或频繁地提问,就会导致课堂死气沉沉,也就是我在听课时所看到的情形。提问,也就是发问的问题,一定要考虑清楚是否值得问,该问;是否问得有价值,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她还指出:“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做到了这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被点燃,课堂就是生动而活跃的了。

正如所说的,教师的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条纽带”,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一堂好的课不但能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且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是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沙小学 曹晓箭 邮编529000 邮箱:jm03smile@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