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邪不除,越补越毒

 爱中医2 2018-05-03

作者:宁心

湿邪不除,越补越毒

上一次的文章《春季将结束 养肝健脾祛湿是重点》已经提到,谷雨这一节气,降雨逐渐增多,尤其是南方,气温回升,阴雨绵绵,湿气很重,祛湿成为调养的主要目标。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帝内经·素问》

如果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伤人致病的因素,诸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就会乘虚而入,因而发病。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邪是最烦人的。

一方面“湿”最容易渗透的,另一方面,湿邪总是拉拢别的邪气,一起“使坏”。湿与寒在一起,形成湿寒;与热一起,形成湿热;与风一起,变成风湿;与暑在一起,又变为暑湿;湿更容易与痰互结,形成痰湿。

湿邪不除,越补越毒

缠上湿邪的信号包括:

1.舌苔厚腻。

2.大便不成形,便便粘稠(粘在马桶不易冲掉)。

3.睡觉留口水 (湿气饱和自行流出)。

4.阴部潮湿(男性阴囊潮湿)。

5.食欲差,精神疲惫。

6.面部油亮,头发爱出油。

7.耳内湿/耳屎湿。

8.虚胖,怎么减肥都瘦不下来。

那么应该怎样祛湿呢?

古人说的好:千寒易除、一湿难祛。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所以很难祛除。

针对湿邪的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即后世所说的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解表化湿等治法。

湿邪不除,越补越毒

1.针对上焦的湿(中医将人体划分成上焦、中焦、下焦这三焦)

  • 疏表化湿

湿为阴邪,得阳则化气,气行则水行, 气化则湿亦化, 故治湿当以调畅气机为要务, 上下通顺,内外畅达, 则可使邪有去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选药当以味辛、质地轻、气味薄的药物为主代表药有:桔梗、杏仁;黄芩等。

2.针对中焦的湿

  • 芳香化湿

芳香能助脾健运, 燥可祛湿, 故有芳香化湿、辟秽除浊的作用。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 常用药物有霍香、佩兰、豆蔻、苍术、石菖蒲等。

  • 燥湿法

包含苦温燥湿、苦寒燥湿两种方法。1) 苦温燥湿法即温燥湿邪法, 一般也适用于邪在中焦, 湿重于热, 或寒湿阻于中焦。常用药物有厚朴、大腹皮、陈皮、半夏等。2) 苦寒燥湿法即寒燥湿邪法, 一般适用于邪在中焦, 热重于湿, 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

  • 健脾利湿

脾主运化包含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运化水湿是指脾能够运送和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积。若脾气亏虚,运化失健,则不能推动水液运行,导致湿邪内停。健脾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水湿消除,适用于脾虚水湿不化之证,常用白术、茯苓、白扁豆、砂仁、薏苡仁等药。

  • 祛风胜湿

风药味辛能行散,疏调气机,内利三焦,外通腠理,使湿邪外出有路。如荆芥、防风等风药可以升阳除湿。

3.针对下焦的湿

  • 淡渗利湿

叶天士 《温热论》 曰: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体内湿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困遏阳气,影响三焦的气化功能,可以通过利小便,使湿邪外泄而邪热自清,阳气通而病愈。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冬瓜仁、薏苡仁、车前子、萆薢等

  • 温阳利湿

如果脾阳虚,则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水湿内停,即所谓阳虚湿困。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气化,不能分清泌浊,水湿停滞,加之不能温煦脾阳,脾肾阳虚,三焦水道通调失职,从而造成水湿痰饮内停。常用药物有草豆蔻、半夏、茯苓、桂枝、附子等

  • 清热利湿

适用于湿在下焦、热重于湿, 或湿热蕴结于下焦者。临证常用药物有金钱草、田基黄、萆薢、地肤子、白鲜皮、栀子、茵陈、黄柏等。

湿邪不除,越补越毒

三焦之湿侧重各有不同, 其治疗之法亦有分别。

  • 上焦之湿, 治疗当以调理肺气为主, 恢复肺通调水道的功能, 当宣肺疏卫则湿即去; 风寒者辛温解表,风热者辛凉解表。

  • 中焦痰湿应以健运为主, 主要是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以治疗生痰湿之源,化湿之法有芳香化湿和健脾燥湿。

  • 下焦之湿当以益肾和利湿为法, “利” 包含淡渗利湿和通阳化气, 配合宣肺气以通其源, 源清则流畅矣; 通过恢复肾的气化功能,“开鬼门、洁净腑”促进湿邪的排出。

湿邪不除,越补越毒

【本文原创,转发请注明自媒体出处:宁心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