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股市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的晴雨表。但在中国却不是,股市的繁荣和萧条,不但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走向,有时候还刚好相反,经济增长强劲股市跌跌不休成为中国股民见怪不怪的现象。 我国的GDP从2007年的26.58万亿元到2012年的51.94万亿元,增长到195.4%,但中国的股市却从2007年的最高6124点滑落到2012年1999.48点。降到了原来的32%。那几年中国经济和西方相比,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特别是2008年以后的三年半,各国称中国的经济是“一枝独秀”,但中国股市却一塌糊涂。 又以2014年为例,这一年中国的GDP处于了“新常态”,经济增长仅仅7.4%,但从7月12日以后,股市却有了井喷式的爆发,股票市场半年暴增50%,市值突破了30万亿元,等于俄罗斯、日本和巴西的总和。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以超常规的速度,建立起了规模名列世界前茅的股票市场,股市市值扩大了20倍(1.5万亿——30万亿),但尴尬的是,与这种 “追风速度”不相匹配的是,中国股市长期未给公众投资者带来回报,股市的低迷已让A股股东账户每户平均亏损数万元。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市场已是寒风瑟瑟。而同时A股市场67%富豪却在这几年中造就。在中国的前1000名富豪中,主板279人,中小板496人,创业板225人,平均财富20亿元。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被篡改成为豪门盛宴。 为什么中国股市不能反映中国经济? 一方面是共性的原因使得股市本身就不是晴雨表 1、经济周期与股市本来就不完全符合,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同步也是 难以避免的,从货币循环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讲存在着背离,股市的运行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变化,但经济的因素不是唯一、绝对和无条件的。影响股市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国属于新兴市场,这种现象表现的更为严重。 2、国民经济不易被人为因素所干扰,任何投资者个人或团体都很难直接操纵经济成长的步幅和节奏。而股市存在从政治经济形势到货币政策、从公司营销到市场传言、从预测值调整到分析师评级等众多变量,股市交易也是争分夺秒,这就为股市瞬间的风云变幻植入了深层基因,使任何人都难以琢磨股市走向。 3、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仅仅将股价指数作为宏观经济预测指标的首要指标或唯一先行指标。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长期实践中,股市并没有独立地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Stock 和 Watson(2003)实证表明这种领先性只是发生在某个国家的某段时期,并不具备普适性和稳定性;同时尽管样本内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和可靠性,但是样本外数据却表明结果并不稳定。 4、股市要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晴雨表”,它的内在机制就应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机理有着对应的关系。但从影响股市价格波动的各种因素看,与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相比,有着很多的不一致。决定股票价格能否长久上升的主要指标是公司赢利水平;衡量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增加值。本质上看,公司赢利水平和GDP是完全不同的指标,公司赢利水平的高低不能反应GDP的高低,反之亦然。因此,股票市场表现和宏观经济表现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更多的是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特性原因造成的 1、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异化。通常说来,证券市场具有如下功能:融通资金, 转换机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反映经济。然而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功能异化,异化功能变成恶意圈钱、转换形式而不是机制、优汰劣胜加大了风险的同时背离经济。存在较多投机、圈钱、内幕交易、大股东操纵小股东以及大资本家坐庄现象。 2、上市公司结构的代表性有限,上市公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受限,质量需要提高,体现在几个方面:中国经济的最大一块是中游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却以上游原材料行业为主;中国经济结构中中外合资和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而上市公司权重股基本上都是国企。资源集中程度过多,资金不仅向主板市场集中,而且是向主体市场的大蓝筹股集中,过多的资金追逐几十只大盘权重股,导致指数失真,指数成为权重股的表演舞台。上市公司本来就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角。也就是说经济成长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支出和仍未上市的非国有企业、而并非来源于上市公司。因此,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场相对国民经济而言就缺乏足够的覆盖率和代表性。 3、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对股市的干预和管理,政策多变,一方面是改变经济的周期运行,另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于股票市场的一些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使政府投资在过去与年中主导了经济的高速成长,但众多上市公司却未必能够从中直接受益。据估计,目前非国有控股企业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还多,可是它们在股市中所占有的份额尚不足股市总值的10%。中国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而推动股市交易的活跃,政府在其他领域的经济改革推进程度,例如国有企业改革、银行体系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都直接影响到股市的走向。比如,政府希望借由更多国企上市进行筹资、政府对央企和国企的护短行为、政策性控制股市泡沫的形成、政府的政策改变经济运行周期等。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对股市进行直接的干预并且过于频繁,当股市上涨过快时就提高交易印花税,或银行利息,对股市打压。过多的政策干预使得股市难以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市场习惯于频繁使用行政式的直接干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则处于从属地位,不仅使用频率低,效力也很差。政策等的直接干预对股市的影响相当大,市场上的几次较大异常波动全部是政策引起的。 4、我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是很多制度和监管漏洞的根源。即国家股、法人股长期禁锢不能在市场流通,而相当长时期内,仅 33%的公众股可以流通。导致股票少,股价高;而股权分置改革及未流通股的大量流通、套现也导致股价长期下跌。带来的问题相应的就有:造成上证指数极容易被那些流通股和总股本比例悬殊的股票走势所影响致使被歪曲,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 5、投资过旺,融资无度量,供大于需。股市价格波动受到股市供求关系的严重影响。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未能与实体经济同步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股发行上市极快、极多,是世界上规模发展最快的市场。大量的新股发行,从股市大量募集资金、圈钱,使证券市场的二级市场也被严重拖累。 6、中国的股市正处于建设完善过程中,存在制度性、系统性的缺陷。这种制度的变化会对股价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如投资功能、最佳资源配置功能,公众监督及搞好企业内部治理功能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伤害。这与中国实体经济在各地政府呵护下的蓬勃向上发展,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更无法与中国实体经济相提并论,只能亦步亦趋地在长期熊市中徘徊。 7、法律法规以及监管体制的不健全,机构投资者能够绕过法规限制,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目前的股市制度建设不仅缺乏,有的存在很大的漏洞,有的甚至明显有违法违规嫌疑,以至某些违法违规行为公然大行其道。而至于股市中的各种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行为,那更是屡见不鲜。由于有三分之二的股票不能流通,股东之间的利益不是一致的,如果采用严格的一律禁止的措施,只能暂时在表面上掩盖制度存在的缺陷,基于制度缺陷的创新还会以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如同监管机构对于非流通股的低价转让采取监控措施后,可转债又重新活跃起来。制定和修改一两个规定和制度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暂时方法,根本无法根治问题的根源。 8、国民从众、赌博、敏感的投资心理及其投资素质整体水平较低。国民经济数据通常只为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所关注,平民百姓并不了解或关心数据背后的真实含义。股民投资者的分析预测能力都比较欠缺,机构的引导不足,诱惑较多。投资者在牛市时通常会将经济数据忘之脑后,将投资风险置之度外。千奇百怪的学说也会应运而生,为股市泡沫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熊市降临,人们会对股市与经济之间的反差感慨万分。 9、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缺乏持续性,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一年绩优、二年平平、三年亏损”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 10、过分的强调GDP对经济的代表性,而GDP本身是存在缺陷的——GDP核算法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 11、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转变对股市有一定影响。但由于中国社会特殊的转轨发展特征,决定了中国政府对金融的抑制性态度。其中对资本市场的抑制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市场准入限制、特殊的股权设置、股票发行额度分配与价格限制、再融资限制等。金融抑制政策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扩张,同时扭曲了金融交易的实质,加剧了中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脱节。 12、中国的散户投资比较多,而其他发达的西方市场多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这些投资者往往由于现有知识的局限性和获取信息的滞后性,不能真实地了解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投资者准入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不理性的投资者进入股市 13、审核制导致大量有发展前景的公司未能上市,已上市公司呈现为低风险,低增长的组合;出现很多垃圾股,优质的企业常常被拒门外。股市缺乏一贯的高效率的股票发行承销机制和健全真实的财务公开制度,信息披露的质量较低。 14、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较小,比较年轻,上市公司市值占GDP只有50%,西方达到130%。银行业更具代表性,GDP证券化率低,投资人数与社会总人数比例偏低。对中国整体经济而言,股市的比重只占到很小一部分,并且在中国经济的金融体系中,经济发展靠投资,而投资主要的资金来源在银行贷款,因此经济增长快速在过去往往表现为银行贷款发放量大,跟股市也没关系。“如果一个国家,除了股市外,还有别的规模更大的投资市场,它就会成为反映经济变化的晴雨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指出。中国的股票市场规模或市值,和银行存贷款相比还不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相比较股市,银行存贷款更突出反映中国经济市场的变化。 15、追责机制、赔偿机制导致退市机制不完善,绩效很差的公司苟延残喘难以退市,影响了股市的良性发展。 16、IPO的发行定价偏高,进一步盈利需要抬高股价,风险相应增加。IPO的审核制而非注册制带来的缺陷。 17、经济发展上结构、地理位置上的不均衡,导致房地产经济模块的比重较大,股市较易受其单方面波动影响,沿海和内陆的不均衡与上市公司的调控性地理均衡形成反差。 18、从股价一般公式中可见,股价受到市场利率的严重影响,其程度远大于实体经济所受到的影响,因此,在市场利率上行调整过程中,股市从而股指将呈明显下落走势;在市场利率下行调整过程中,股市从而股指将呈明显上行走势。显然,股市从而股指的变化并不一定预示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变化。 19、中国经济欠缺市场的有效性,信息不对称。使股票价格不能有效的传递公司信息。在中国这种半强式的有效市场中表现为一些在信息、地位、资金上占有优势的投资者便可以利用自己享有的某种特权,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行证券交易,这使得股票市场上的套利机会越来越大,形成了股票市场上巨大的泡沫成分。 20、股市是投资者政策预期的反映。我国股市运行20年来,由于其独特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它的运行轨迹与政策运行轨迹、经济运行轨迹经常不同步。目前在股市中形成了一种趋势:当政府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时,市场预期资金供应宽松、流动性充足,股市就上涨;当强调坚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时,市场预期刺激经济的政策将会退出,经济面临下滑,股市就下跌。这恰恰进入到经济越是复苏得快,股市就越跌得快的怪圈。 21、股市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国企,带有明显的政府直接干预色彩,为国有企业筹资和解困服务,造成了中国股市功能扭曲,形成先天不足。 22、股指走势受到股指编制方法和样本股调整的影响。股指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与GDP增长率不具可比性,统计数据存在问题。 23、中国的本质是公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资本的所有者是国家,社会本身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而在股市上流通的股票又大都是国有企业所有,那么,就相对于与这些股票在国家内部流通(就国内股票规模看国外投资与控股仍然占的比例不大),所以无法反应中国经济的现状 24、过大自由裁量权导致监管者的监管行为严重异化。从股市总股本的构成上看,中国股市主体部分是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尤其是央企,上市公司的股东是政府,这些上市公司的高管本身就是政府高官,而监管部门也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这就产生了政府监管政府的现象。 25、中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不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很少分红,盛产“铁公鸡”。这种“铁公鸡”多年不给股东分红、却给公司高管慷慨加薪的上市公司。面对大量“铁公鸡”,股市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股市,不是为了获取股票分红,而仅仅是为了赚取股票的差价。这和美国的股市有根本的区别,美国人买股票主要是为了得到企业分红及其它红利,所以他们多是长期持有,不会随意抛售自已的股票,这样的股市较稳定,能真实反应经济发展的成果。 26、上市公司超募资金利用效率低。在经济增速放缓和整体流动性偏紧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上市公司实体企业“不务正业”现象渐趋严重。表面上看,上市公司拿着“闲钱”赚外快,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实则不少收益进入自己的口袋,还可能抬高社会融资成本。 27、结构的扭曲防碍了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长预期。 经济的增长应该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两马车的拉动,可是中国内需不足,消费跟不上,而国际上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压制也使得出口带动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经济长期依靠投资,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受到投资的企业和行业短期内股市暴涨,而后又暴跌,这与中国平稳增长的经济是不相符的。经济的“不正常”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影响了上市公司盈利的预期,导致市场估值水平的下降,与GDP 的增长形成强烈反差。 28、股市的开放程度不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堰塞湖,水位高低严重受制于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从而A股市场异常恐惧IPO和各种新融资工具,毕竟堰塞湖里的水是有限的,不像美国、香港这些连接大海的市场,好的投资标的不论大小大家都会蜂拥而至,对垃圾股避而远之,从而这些良性的市场环境真正具备了价值发现的功能,而A股市场却越来越扭曲,导致吸引力不断下降,从而让一些牟图国际化的企业纷纷远走他乡境外上市。 29、资本市场发育不全,投资渠道单一。我国投资渠道单一导致了股票这一投资工具始终供不应求,股市价格扭曲现象长期存在,表现为市盈率很高,使得股市的“泡沫”长期存在。我国股市的“泡沫”不仅表现在股票的供不应求所造成的需求过旺,同时也与大量的业绩造假、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等不规范行为有关。 30、投融资平台架构的差异。美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现货到期货、期权,从场内市场到场外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它不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投资平台。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体系却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中国有现货市场,但衍生市场十分欠缺;中国有相对发展较快的场内市场,但场外市场规模狭小;此外,与拥有150万亿总资产的银行业相比,中国股市、债市、基市规模仍很狭小。单一而狭窄的投融资渠道无法形成组合投资,分散投资 综合起来,包括了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我国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为主的特色、股票市场成立短、经验少、不发达、股权分置和国企融资为主等特点的角度; (二)中国证券市场特点、发行机制和退市机制不健全; (三)股票指数与GDP各自的缺点以及相关性较弱; (四)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监管机制方面欠缺; (五)政府对经济和股市的政策干预、政府在监管中角色定位; (六)上市公司数量、结构、主体和质量存在问题; (七)股市主体和经营者违规行为、投资者整体素质不够; (八)中国特殊的经济阶段、转型时期; (九)股票市场本身的开放程度,融资规模等等方面; 还包括一些更加细致的角度不便于进行整体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