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检验知识点 1-6章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 小龙在这里也感谢 樊永萍老师的细心整理 和对医学检验沙龙的信任 把这么好、这么全的知识点和大家分享 也欢迎大家奔走相告 (1-6章) 点击下图回顾 (7-12章) 第七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显微镜对细菌的大小、形态、排列、结构和染色性等特点进行观察分析,可对细菌进行初步识别和分类,为进一步做培养和鉴定提供依据。 一、不染色标本: 细菌不经染色直接镜检,主要观察活菌的动力和运动情况。 悬滴法或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 二、染色标本: (一)、染色标本检查的一般程序:涂片 → 干燥 → 固定 →染色:(初染 → 媒染 → 脱色 →复染) 三、常用染料 1、碱性染料:常用的染料有碱性复红、结晶紫、亚甲蓝等。 2、酸性染料:常用的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 3、复合染料:如瑞氏染料(伊红亚甲蓝)、吉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 四、常用的染色方法 革兰染色法(Gram`s stain):本法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染液:染液、碘液(卢戈碘液)、95%酒精、或沙黄。 2、 步骤:制片:涂片 → 干燥 → 固定→染色 3、染色:初染(结晶紫1min) → 媒染(碘液 1min)→ 脱色 (95%酒精30s)→ 复染(稀释石炭酸复红30s) 4、原理:细胞壁学说,等电点学说,核糖核酸镁盐学说。 5、结果:紫色 → G 菌; 红色 → G-菌。 6、意义:鉴定细菌;选择药物;了解细菌的致病性。 7、影响因素 ①操作因素:影响革兰染色的关键步骤是脱色,②染液因素:染液放置过久可能会因水分蒸发、化学沉淀等原因而降低浓度。③细菌因素:不同时期的细菌标本或培养物,染色结果会有所差异。一般细菌染色应选用新鲜标本或培养18-24的细菌培养物。 抗酸染色法: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大量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可一旦着色,又能抵抗酸酒精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1、染液:5%石炭酸复红、3擦边球0盐酸酒精、吕氏亚甲蓝液。 2、染色方法:将固定好的标本片滴加5%石炭酸复红并加热至冒蒸汽初染5min,冷却后用细流水冲洗,再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菌膜无红色脱出为止,大约30,用细流水冲洗,最后用吕氏亚甲蓝复染,用细流水冲洗,干燥后镜检。 3、结果:红色为抗酸菌,蓝色为非抗酸菌,背景也为蓝色。 其它特殊染色:荚膜染色,芽胞染色,鞭毛染色。 第八章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培养基是指用人工方法配制的适合于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一)培养基的成分和作用 1.营养物质 (1)肉浸液 肉浸液可为细菌提供氮源和碳源。 (2)牛肉膏 营养价值低于肉浸液,但因无糖可用作肠道杆菌鉴别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3)蛋白胨:蛋白胨是制备培养基时最常用的成分之一,主要提供细菌生长繁殖的氮源。 (4)无机盐类:其中最常用的有氯化钠和磷酸盐。 (5)糖类与醇类:为细菌生长提供碳源和能源。 (6)血液既含有营养物质,又能提供生长因子,所以用于培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另外,还可根据细菌在血液培养基中的溶血现象而进行鉴定。 (7)鸡蛋和动物血清 仅用于制备一些特殊的培养基。如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鸡蛋培养基和培养白喉杆菌的吕氏血清培养基等。 (8)生长因子 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生长因子。 2.水 水是细菌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菌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溶解于水中被吸收的。 3.凝固物质 制备固体培养基时,需要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物质。最常用的凝固物质为琼脂。 4.指示剂 常用的有酚红(酚磺酞)、中性红、甲基红、溴甲酚紫、碱性伊红、溴麝香草酚蓝和中国蓝等酸碱指示剂。美兰和刃天青常用作氧化还原指示剂。 5.抑制剂 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种类的抑制剂,目的在于抑制非检出菌(非病原菌)的生长,以利于检出菌(病原菌)的生长。常用的有胆盐、煌绿、亚硫酸钠、玫瑰红酸、亚硒酸钠、亚碲酸盐、四硫磺酸盐、叠氮钠及一些染料和某些抗生素等。 (二)培养基的种类 1、按营养组成分: (1).基础培养基:肉汤。含牛肉浸液和蛋白胨。广泛用于细菌的增菌、检验,也是制备其他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2).营养培养基:基础培养基中加入特殊成分,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需要特殊生长因子的细菌生长。如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 (3).鉴别培养基:观察细菌生长过程中分解底物所释放的不同产物通过指示剂显示来鉴别细菌。如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伊红-亚甲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等。 (4).选择培养基:加入抑制剂抑制标本中杂菌生长,有助于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生长(SS琼脂)。 (5).特殊培养基:厌氧培养基和细菌L型培养基(疱肉培养基、巯基乙醇酸钠培养基、高渗培养基)等。 2、按物理状态分: 液体(增菌);半固体(观察动力);固体平板(分离单菌落);固体斜面(保存菌种)。 (三)培养基的制备 (四)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 配料→溶化→矫正PH→过滤→分装→灭菌→检定→保存。 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根据标本来源、培养目的、可能存在的病原菌。 1.营养肉汤: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培养。 2.血平板:各类细菌检验标本的分离。 3.巧克力血平板: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本。 4.中国蓝平板或伊红亚甲蓝平板:筛选革兰阴性细菌;鉴别发酵型革兰阴性杆菌菌种。 5.麦康凯平板:筛选革兰阴性杆菌和非发酵菌。 6.SS琼脂:筛选肠道致病菌,如志贺菌和沙门菌。 7.碱性琼脂或TCBS琼脂: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8.血液增菌培养基:用于从血液、骨髓中分离常见病原菌。 第九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一、基本条件 (一)细菌实验室:生物安全柜。 (二)无菌实验室 (三)基本设备和器具:温箱、CO2培养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烤箱;接种环和接种针;火焰灯或酒精灯;平皿、试管、吸管等玻璃器皿,以及离心机、天平等。 二、常用的接种方法 (一)平板划线接种法 用于细菌的分离培养。将标本划线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由于划线的作用使细菌分散开,培养后单个: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1、分区划线法:此法用于含菌量多的标本的分离培养。 2.连续划线法:此法用于含菌量少的标本的分离培养。 (二)、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纯培养、保存菌种或生化反应所用的斜面培养基的接种 (三)穿刺接种法主要月主要用于观察动力的半固体培养基或生化反应所用的高层斜面培养基(双糖铁培养基)。 (四)液体接种法多用于增菌培养基(肉汤)或生化反应所用的液体培养基的接种。 (五)倾注平板法用于尿液、牛乳和饮水等标本细菌计数。将标本适当稀释后,取一定量加入已灭菌的平皿内,再倾入已溶化并冷却至45℃左右的定量培养基,混匀,待凝固后倒置、培养。 (六)涂布接种法多用于药敏试验。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细菌的培养方法 根据培养细菌的目的和细菌类型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培养方法分为一般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等三种。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一)液体培养基:均匀浑浊;菌膜;絮状沉淀。 (二)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1.菌落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分离培养,由单个细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2、菌落的特性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光滑度、湿润度、黏度、边缘和溶血性等。 根据表面光滑度的不同,细菌的菌落大体分为三型: ⑴光滑型菌落(S型菌落)新分离的细菌大多为光滑型菌落。 ⑵粗糙型菌落(R型菌落)如结核分枝杆菌和炭疽芽胞。 ⑶黏液型菌落(M型菌落)如肺炎克雷伯菌。 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可出现不同的溶血现象。 α溶血:菌落周围出现1-2mm的草绿色溶血环,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无溶血环。 双环:在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个圆圈。 (三)、半固体培养基:穿刺线及菌的扩散。 四、细菌L型的检查 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形态多形性、染色不稳定性以及生化反应减弱等,检验时应予注意,以防止工作中的漏诊。 1、标本采集应尽量采集无杂菌污染的组织或体液标本。胸水、腹水及尿液标本,应加20%蔗糖无菌溶液,以保持高渗;血液标本应接种高渗肉汤增菌培养。 2、培养方法 (1)检查程序:将标本接种到高渗肉汤增菌培养1-7天,然后转种于型平板和平板37℃培养2-7天。 血L型菌在型琼脂平板上典型菌落为“荷包蛋”样,但从患者标本中新分离的L型菌落常不典型,多呈颗粒型菌落,涂片染色为多形性。 加第一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消毒: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二、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病原性、非病原性、繁殖体、芽胞) 三、无菌及无菌操作:无菌(指物体上不含活菌),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称无菌操作) 四、防腐和抑菌:防止和抑制细菌物长繁殖的方法。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一) 高温 1、干热法:焚烧与烧灼(常用于接种环、接种针、瓶口和试管口) 干烤(160~170℃维持2h,常用于一般玻璃器皿、注射器、瓷器。) 2、湿热法(优点:易凝固蛋白;穿透力强;有潜热。) 方法:⑴高压蒸汽灭菌法:最有效的湿热灭菌法;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所有细菌芽胞和繁殖体,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如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 ⑵ 煮沸法:如水中加入2%碳酸钠,则可提高沸点至105℃,既杀死芽胞,又防止金属器皿生锈。 ⑶流通蒸汽灭菌法: ⑷间歇灭菌法: ⑸巴氏消毒法:用于牛奶和酒类的消毒。 (二)低温在低温条件下,细菌代谢活动降低不再繁殖,能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故常用于保存菌种。冷冻真空干燥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二、电磁波灭菌法:机理:干扰细菌DNA的复制而杀菌;特点:穿透力弱,可损伤皮肤、眼睛;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除菌。 1、日光及紫外线 紫外线在波长265- 266nm时杀菌作用最强。 2、电离辐射 三、滤过除菌法: 滤过是以物理阻留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微生物除去。矽 器。过滤法用于不耐高温物品灭菌。用于除菌的滤膜孔径为0.22μm。 但除不去L型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适用于空气、抗血清和生物制品的除菌。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消毒剂常用于人体体表、医疗器具、排泄物及周围环境的消毒。杀菌机制多样,主要有: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或干扰DNA的复制;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并影响其代谢;损伤细胞膜,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二、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如表面活性剂对革兰阳性菌的杀菌效果要强于革兰阴性菌。 (2)微生物的种类与状态 (3)温度与酸碱度 (4)环境中有机物质的存在 加第二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感染:一定条件下,细菌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的防御功能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过程。 病原菌与非病原菌。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正常菌群定义: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存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免疫功能正常时通常对人体无害。 (2)生理学意义:促进消化;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抑瘤作用;生长与衰老。 二、条件致病菌: 特定的致病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低;菌群失调。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概念: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不同的病原菌对机体可引起不同的疾病。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强弱、进人机体的数量,以及侵入部位是否合适有密切的关系。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一)、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侵袭性酶类和菌体表面结构。 2、毒素 外毒素: (1)来源及化学组成:G 菌及部分G-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出的蛋白质。 (2)外毒素的主要特性有:①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易被热、酸及蛋白酶破坏,②免疫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抗毒素。外毒素经地。4%甲醛处理后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③毒性强,且有组织选择性。 内毒素: (1)来源及化学组成: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LPS的化学结构: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脂质A (2)内毒素的主要特性有:①化学成分是脂多糖,性质稳定:②免疫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弱,不能被甲醛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③毒性弱,且无组织选择性: (3)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③内毒素休克。④DIC。 二、细菌的数量:一般是病原体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病原体量愈小;反之则愈大。 三、细菌的入侵门户: 第三节 抗细菌免疫机制 一、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生来具有的天然防御机能。 特点:机体抗菌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快,但无特异性,也不因病原菌的再次刺激而增强。 组成: (1)屏障结构: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胎盘屏障,作用:机械性阻挡、分泌杀菌物质。化学屏障-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防御素、正常菌群拮抗。 (2)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二、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点:明显的特异性和记忆性,可因可因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而使免疫效应增强。 组成:黏膜免疫系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微生物感染的主要免疫类型: (1)胞外菌感染:以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补体的调理溶菌及特异性抗体为主。 (2)胞内菌的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 (3)外毒素的感染:以特异性抗毒素的中和作用为主。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 内源性 ;外源性 二、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节肢动物为媒介及创伤感染。 三、感染的类型: 1、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2、显性感染按病情缓急分为:急性感染(突然发作,病程较短,一般是数日至数周。)慢性感染(病程较长,常持续数月至数年。) 3、 按感染部位分为 (1)局部感染、 (2)全身感染:(病原体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是病原菌在入侵的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仅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 菌血症:是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流中繁殖。 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 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第十章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一、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接种的细菌,若能分解培养基中的糖(醇、苷)类产酸时,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若产气可使液体培养基中导管内或半固体培养基内出现气泡,固体培养基内有裂隙等现象。若不分解,培养基中除有细菌生长外,无任何其他变化。 鉴定细菌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试验。 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菌的鉴别,前者均为发酵型,而后者通常为氧化型或产碱型。 3.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迟缓发酵乳糖菌株的鉴定。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4.七叶苷水解试验:D群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前者阳性,后者阴性。也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的鉴别。 5.甲基红试验:鉴别大肠埃希菌与产气肠杆菌,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6.V-P试验:常与甲基红试验一起使用,因为前者为阳性的细菌,后者通常为阴性。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其理为不同种类的细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不同。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一般先由胞外酶将复杂的蛋白质分解为短肽(或氨基酸),渗入菌体内,然后再由胞内酶将肽类分解为氨基酸。 1.明胶液化试验 某些细菌可产生一种胞外酶-明胶酶,能使明胶分解成氨基酸,从而失去凝固力,半固体的明胶培养基成为流动的液体。 应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有些厌氧菌如产气荚膜梭菌、脆弱类杆菌等也能液化明胶。另外多数假单胞菌也能液化明胶。 2.吲哚(靛基质)试验 某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水中的色氨酸生成引噪(靛基质),当加入吲哚试剂(对位二甲氨基苯甲醛)后则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3.硫化氢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产生硫化氢,硫化氢遇铅或亚铁离子则形成黑褐色的硫化铅或硫化铁沉淀。此试验可间接检测细菌是否产生硫化氢。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中属及种的鉴别。 4.尿素分解试验 原理:某些细菌具有尿素分解酶,能分解尿素产生大量的氨,使培养基呈碱性。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中变形杆菌属细菌的鉴定。 5.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某些细菌可产生苯丙氨酸脱氨酶,使苯丙氨酸脱去氨基,形成苯丙酸痛,加入氯化铁试剂后产生绿色反应。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6.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具有氨基酸脱羧酶的细菌,能分解氨基酸使其脱羧生成胺(赖氨酸→尸胺,鸟氨酸→腐胺,精氨酸→精胺)和二氧化碳,使培养基变碱。使指示剂显示出来。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1.枸橼酸盐利用试验:肠杆菌科中菌属间的鉴定。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肠杆菌科中属间及种的鉴别。 四、各种酶类试验 1.氧化酶试验:肠杆菌科细菌与假单胞菌的鉴别。 2.过氧化氢酶试验(触酶试验):革兰阳性球菌初步分群。 3.硝酸盐还原试验:细菌鉴定中广泛应用。 4.脂酶试验:厌氧菌的鉴别。 5.卵磷脂酶试验:厌氧菌的鉴定。 6.DNA酶试验:革兰阳性球菌中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DNA酶,在肠杆菌科中沙雷菌和变形杆菌产生此酶。 7.凝固酶试验:葡萄球菌鉴别。 8.CAMP试验:链球菌中,只有B群链球菌CAMP试验阳性。 9.胆汁溶菌试验: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 五、抑菌试验 1.O/129抑菌试验:弧菌科的属间鉴别。 2.杆菌肽试验:A群链球菌与非A群链球菌的鉴别。 3.奥普托欣试验:肺炎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 第十一章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一、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 二、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分子生物检测 (一)核酸杂交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 (三)生物芯片技术 三、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细菌毒素检测 ·内毒素检测:检测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常用鲎试验。 ·外毒素检测:检测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感染。 体内及体外毒力试验检测。 四、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动物实验 ·主要用途: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测定细菌的毒力;制备免疫血清;建立致病动物模型;动物的血液是配制细菌培养基的必需材料;用于生物制品或一些药物的安全、毒性、疗效检验。 ·实验动物:小鼠、豚鼠、家兔及绵羊等。 ·接种方法:皮下/皮内/肌内/腹腔/静脉/脑内注射等。 1.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 (1)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2)标本的处理 2.细菌形态学检查 (1)不染色标本 (2)染色标本 3.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1)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 (2)分离培养 (3)生化反应 (4)鉴定 4.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1)免疫学检测 (2)分子生物学检测 (3)细菌毒素检测 (4)动物实验 第十二章 微生物自动化检测 一、微生物自动培养系统 1、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 原理:检测细菌和真菌生长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来作为血液中有无微生物存在的指标。 检测技术:放射标记、颜色变化(CO2感受器)、荧光技术和压力检测等。 适用:血培养,其他无菌部位标本如脑脊液、胸水、腹水和关节液等。 仪器的基本结构包括:①主机,恒温孵育系统(全自动)、检测系统;②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③培养瓶;④抗凝剂和吸附剂。 影响因素:正确使用和定期维护;采血次数;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方法;及时送检;终末传代。 2、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 原理:检测分枝杆菌生长时所释放的C02或者所消耗的02作为标本中有无微生物存在的指示。 检测技术:放射标记、颜色变化、荧光技术等。 二、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原理 1、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技术 基本原理:计算并比较数据库内每个细菌条目对系统中每个生化反应出现的频率总和。 (1)数据库:已知临床相关菌株按照对各种生化反应的出现频率事先编码建立数据库。 (2)数码鉴定:计算未知菌对5种反应的出现频率。 (3)编码:对未知菌编码。 (4)查码。 2、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的主要结构: ·充液/封口部件:标本注入。 ·读数仪/孵箱:读取样本生长变化。 ·计算机:分析资料储存。 ·键盘:输入操作指令。 ·打印机:显示打印结果。 3、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工作流程及操作要点 (1)菌种准备:标本处理,预实验和菌落的选择。 (2)接种:制备细菌悬液,接种。 (3)观察及记录结果。 (4)结果解释。 三、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1、微量稀释法试验系统 目前应用最多的系统。 分类:计算机辅助手工系统、半自动系统、全自动系统。 原理:肉汤稀释法;常采用比浊法检测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生长。 结果:在抗菌药物存在的情况下,浊度降低是细菌生长受抗菌药物抑制的表现,而浊度增加表明细菌耐药。 2、纸片扩散法阅读系统 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阅读平板抑菌圈及解释结果。 系统扫描平板,通过图形分析,5s内确定抑菌圈直径,根据判断标准,转化为敏感性结果(敏感、耐药、中介)。 |
|
来自: angelzhang69 > 《检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