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沈阳长宁寺

 山人r8ch18wlt6 2018-05-04

沈阳长宁寺

长宁寺的旧址,在今东起北陵大街,西到黄河大街,南起宁山路,北到崇山西路,约有十几亩。现在这里已盖起现代建筑。

顺治十三年(1656)御赐为长宁寺。1904年日俄战争中,寺内西藏经楼御座、行殿亭等遭到破坏。1913年至1939年间经过修缮和扩建。1949年后该寺尚存。

这座庙的规模、地位仅次于实胜寺,高于护国四塔寺,是清初盛京六大喇嘛寺庙之一。庙内藏有清太宗皇太极的冠服弓矢等。该寺的建筑规模,据《盛京通志》载:"大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楹,碑亭一座,山门三楹,晾经楼五楹,禅堂僧房三十间"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 长宁寺位于北陵西南,为皇太极时的御花园,顺治时敕赐为长宁寺

【长宁寺】俗称御花园,位于皇姑区西湖街2号。建于清初,每年夏季皇太极到御花园避暑。1656年(顺治十三年)又重新建祠庙,并定名为长宁寺。长宁寺有大殿三楹,东西配殿各l楹、碑亭1座,山门3楹,晾经5楹,禅堂、僧房  30间。1904年日俄战争中,寺内西藏经楼御座、行殿亭等遭到破坏。1913年至1939年间经过修缮和扩建,长宁寺建筑布局分外壮观。大正殿供奉圣宗佛,还供皇太极寝具等珍品。殿中佛像有:无量佛、长寿佛、三像长寿佛、八大菩萨、白度母、无量四尺纸佛、护法象牙佛、绿豆铜佛、宗哈巴木制佛像、释迦铜佛、护法金刚佛等,总计有717尊。殿内还有大藏经108部,宝积经2部。还有御制诗文、钢木宝塔、石碑等有价值的珍藏极久的文物。在战乱中,长宁寺遭到破坏,寺内唯一的一座纯金宝塔,被法名业喜呢嘛,俗名白光武和几名喇嘛送到首饰店化成金元宝就地私分。寺内文物佛像遣散各处;由于年久失修,长宁寺的建筑已荡然无存。长宁寺的旧址,在今东起北陵大街,西到黄河大街,南起宁山路,北到崇山西路,约有十几亩。现在这里已盖起现代建筑。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5
皇姑区崇山街道办事处区管内有一御花园社区,即叫御花园必有其来历:翻开《沈阳县志》便知道离盛京城五里是清朝初期的皇家御用花园,为两代帝王之离宫,似承德的避暑山庄。《沈阳县志》卷十五艺文载:祖宗开创初天勇好以暇宫殿既经营寺庙亦构架为示无不有殊非事祝借然而额长宁、意岂在佛化,士卒胜阵战黎庶丰耕稼外辟内以安长宁抚中夏万世基肇兹宁成责敢卸长宁寺瞻太宗所御冠服。盛京城外长宁寺《一统志》称本御花园,顺治十三年(1656年)改为长宁寺清初供御花之地也。其主建筑群在今日皇姑区嫩江街道与崇山路交汇处,即嫩江街88号一带(老空字023西北角)今沈阳市滤油器厂院内。昔日正殿的青砖地基在院内尚清晰可见。御花园正殿几经战乱残留主殿,彻底毁于20世纪70年代,曾是黄河办事处社办企业黄河线材厂厂房。

御花园所在地清初叫那家窝棚”“窝棚乃满族居所之称谓,那姓由那加拉瓜氏演变而成,是满族八大姓之一,此地正处昭陵红青桩交界处,足可推理那氏为昭陵护陵世家,在此过着务农狩猎捕鱼生活,后来有个姓张的人在此地开个大菜园子,故世人又称之为张家大菜园子张家大菜园子逐渐代替了那家窝棚的称呼。不过,现地那家窝棚老户的后裔尚存,且为当地居民中之大户。
顺治十三年下昭,将御花园改赐为长宁寺,国库拨银,供香火及修缮用资,加之清初从萨满教中渐转对喇嘛佛教崇尚之风,所以长宁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的喇嘛寺院,此寺清代康熙、乾隆等皇帝东巡多来此祭祀留下不少字迹、诗赋。山门坐北朝南三楹,门前立旗杆两根,寺内门旁两棵古松参天从山门到正殿间一条石径雨路相连,路边有康熙二十六年设的玉龙驮碑一座,上由满、汉、蒙三种文字写成记载着相关内容。寺内有东西配殿各三楹,东配殿内藏经书一百一十部,西配殿旁挂大钟一尊,高约五尺,每逢初一、十五寺内清晨撞钟,声传十余里。正殿三楹,青砖黄瓦,檐下高悬乾隆皇帝御书一心为宗横匾一面。正殿当中立一香案供奉圣宗佛一尊和长寿佛、三象长寿佛、八方菩萨、白度母、药王佛、无量四尺纸佛、绿豆铜佛、三世铜佛、宗喀巴木制佛像、释迦铜像。墙上画满佛家壁画佛像,殿内有太宗皇帝用过的宝座一个,弓箭一副(一弓三箭);太宗皇后用过的肩幡五件及亲手制的简幡二条,欢幔一件、龙冠一顶、龙袍一件、大小蟒缎褥五个,蟒靠背三个及乾隆四十五年制造的小铜佛塔八座,铜色小木塔、大木塔各一座,银色小木塔一座,嘉庆年间御制诗文一轴,殿内共藏佛像710尊及一座纯金宝塔,正殿西侧设客房一间,供香客游人暂居。西侧一座连院其中有僧房若干间是供本寺喇嘛休息处,还有经楼各一座是本寺喇嘛念经拜佛之地,全寺院内有殿堂兵房等屋宇47间。喇嘛多至27人,藏经110部。寺内古木参天幽兰芳草萋萋,是处幽静神圣的佛家净地,是清初王孙多来此游玩和避痘之处。谈到避痘不能不提御花园的另一种说法,即清代第三帝福临未入关之前来昭陵祭祖,因病只好住在御花园,几天后小皇帝出了天花,而且日渐康复,于是近臣奏道民出天花为天花,而皇帝出天花当与民不同称之为御花’”。从此称此地为御花园,之后清代龙子龙孙多来此避痘、躲灾。于是此地又成了保佑龙子龙孙的福地。是沈阳城历史上第一所大型人工园林和行宫建筑群。
御花园是清初两代皇帝的离宫,这里便成了皇家避暑休假的胜地,在创业建基的大清初期这里是殿宇巍峨、古树参天护军林立的皇家殿堂,呈现出一种皇家气魄,很多文件、昭书起于此地。据史料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曾在此处下一昭书以警下属及后人励行节俭,以绝荒度的事件。天聪六年太宗训诲:我国俗素教淳朴,近者奢靡僭越,不可不定为法,自今护军以上许服缎余俱用布,一缎之值可当十布,与其一缎成一衣何如十布得十衣崇德六年鞍辔之物不许以金为饰,永行禁止,是以军民效法,崇尚俭朴,煌煌圣训以当万年奉为法守也。此文足见太宗皇帝是个励行俭朴,反对奢靡的明智君王。
清朝初至中期皇帝东巡多次拜谒祭祀于长宁寺。于是寺内留下许多碑文匾额及诗赋,清文宗乾隆31年,东巡观长宁寺留下碑文:盛京长宁寺佛像先是我皇祖太宗文皇帝尝致礼焉,寻命恩噶王罗辅臧德尔登、各隆喇嘛即寝园之旁,庀材结宇移像於其中,我皇孝世祖仁皇帝因於其南更营为寺昌之今名以其地近弓剑之藏故殿堂之设金碧之辉、匪徒为观美也,朕曩巡旧邦惟列圣雨风之乡,经营之迹无小无大咸足永视后人即此寺立我皇考仁考之恩,亦於是乎宜有记碑寺久而傅故考,其所有自始而辞诸石。
乾隆皇帝又用诗词对长宁寺加以赞颂,诗中唱道:兰若静朝晖,苔侵碑篆古,冷冷水到堦,落落松当户,龙鳞俨欲张,虬技自撑住,谯邑多古蹟,爱此琳宫宇,依稀梵呗声,仿佛天花雨,意香参即离,静室坐久许,适然获长宁,顿忘安心所。由帝王诗词中可见长宁寺是何等幽邃静闲神佛安然,否则怎会引起帝王的骚情文阑呢!
嘉庆皇帝也有诗句写于黄绢中,诗中唱道:寺额长宁开世祖,花宫昔日御花园,旛幡巍焕宝莲坐,冠服瞻依奕叶孙,博带宽衣岂可效,栉风沐雨感贻存,卧碑垂训昭悠久,万世遵循大本敦。这里又道出嘉庆皇帝对长宁寺的颂扬之声,如果说乾隆皇帝的诗词是描写长宁寺外景的幽美的话,那么嘉庆皇帝却着重于长宁寺的寺宇内的描绘,虽不是一个时代,却对长宁寺的内在与外表,都描写得生动微妙,令后人叫绝。
有清一代,长宁寺备受尊崇,清末遭遇日俄战争浩劫,先后被沙俄、日本军队洗劫,参天古树及窗棂门板亦被当柴烧。金佛经书,匾额等亦被掠毁损。民国期间,寺庙尚存,其寺仍为皇寺之下院。长宁寺住持上任前需在皇寺进修学习。长宁寺大喇嘛也可担任皇寺之二喇嘛。其寺内喇嘛多为辽西之蒙古族人。解放后,长宁寺的大喇嘛曾进北京雍和官,后曾任雍和宫主持喇嘛。长宁寺的宗教地位很高,与北京雍和宫仅次于北京皇寺一样,长宁寺仅次于盛京皇寺。其教派又与皇寺不同,是红派喇嘛。20世纪60年代,寺庙动迁建房,山门被毁,寺地被占。80年代起建市滤油器厂,大殿、配殿均被拆除。据该厂知情人介绍,在本厂小食堂的地下还埋有一块清代石碑,若能使石碑早见天日,会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兰若静朝晖,苔侵碑篆古。
冷冷水到阶,落落松当户。
龙鳞俨欲张,虬枝自撑柱。
谯邑多古迹,爱此琳宫宇。
依稀梵吹声,仿佛天花雨。
意香参即离,静室坐久许。
适然获常宁,顿忘安心所。

都会无不有,道官梵寺委。
长宁昔所名,亦祗愿守此。
熟知天眷隆,四海一家矣。
开勤赖守成,是责将推诿。
图易在思艰,安民要察吏。
惟期万业安,及副二祖喜。
长宁岂徒来,吾心廑未已。

祖宗开创初,天勇好以暇。
宫殿既经营,寺庙亦构架。
为示无不有,殊非事祈借;
然而显长宁,意岂在佛化。
士卒胜阵战,黎庶丰耕稼。
外辟内以安,长宁抚中夏。
石世基肇兹,宁成责敢卸。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这三首咏长宁寺的诗,分别写在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