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壶医案】《条析伤寒》-伤寒论串讲5

 邈思遐想 2018-05-04

伤寒论串讲5,

是书仅为一家之言

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并不惜赐教!

文字校对:李乔

版权声明:本文属原创作品,转载勿须授权(务请必注明原作者)。

——李登岭

登岭医话-桂枝汤说开来


先调侃个小话题。就桂枝汤组成而言,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大枣一定是拿来12枚,然后擘开,生姜是称3两然后切开。桂枝是称3两然后去皮?还是去皮的桂枝称3两?甘草是称2两然后炙?还是炙好的甘草称2两?各家编著的方剂学书籍(包括大学教科书),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各科学实验也没注重这个近乎穿凿的小问题。但医学著述显然和小说不同,仲景时代这因为有当时的临床约定俗称的一定之法,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就其著作看来,用药的讲究及严谨令现代学者汗颜! 显然,现代的科学实验对此也未尚企及。


在《伤寒论》113首方中,应用桂枝汤随证加减凡70方次,约占63%(这个数次忘了怎么统计的啦)。为中医群方之祖,尤为伤寒诸方之冠。历来解析此方者,立意之不同,述说之多彩,似已再无新说可言。尤以西方“科学” 一来,实验研究又以慎密之章法,结论出其有解热、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及双向调节诸功效。言之凿凿,无可争辩之势大有之!各种注释又从解析的泥潭,步入“科学”实验的漩涡。


桂枝汤之解析者甚多。吴谦谓,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从阳、扶卫是不是补中益气,他没有说?!)。······《伤寒附翼》称其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阴,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发汗、止汗是不是双向调节,他没有说?!)。以上二位对桂枝汤的解析可谓精当。后来浮躁之学者,有谓之“解肌、发汗”,有谓之“解表、解外”,有谓之“和解、调营卫”不一而足。发汗、解肌说有据可查,伤寒论第42条“当以汗解”,第53条“发其汗”,第54条“发汗”,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解表解外说见于第164条“解表宜桂枝汤”, 第45条“当须解外⋯⋯宜桂枝汤”。······和解、调营卫说见于见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多多,有证实桂枝汤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镇静作用。有结论桂枝汤对汗腺分泌的影响,在不同机体机能状态下,既能发汗,亦能止汗,对汗腺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另外它还有镇静、镇咳、祛痰、平喘等作用,结论也有百万字啊,那个庞大啊,可谓空前!先不提我开讲提到的你的试验用桂枝是称3两然后去皮?还是去皮的桂枝称3两?甘草是称2两然后炙?还是炙好的甘草称2两?(天平的精确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然文献研究已证实古之桂枝即今之肉桂,你做实验用的是肉桂呢还是桂枝呢(选药的优劣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并不是有意小视科学实验,而是在强调要先动态上把握中医精华,不是去中医本身。实验必须是为中医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博彩!


各种学说各说其是,但就伤寒论通篇而言,太阳中风,是寒邪在表无疑。解表为千古不易之正理!言解外、解肌也不为错。发汗说是不明发汗是手段,解表是目的,伤寒论第56条有“知不在里,仍在表者,当须发汗”。第64条桂枝甘草汤含桂枝四两,其剂量比桂枝汤中之桂枝还要多一两。但桂枝甘草汤为过汗伤阳之心悸而设,足见四两桂枝不是为了发汗解表而重用的。因此方中除甘草外,无它药相佐,亦可推断本方无发汗之功。现代药理研究结论桂枝汤可止汗,可发汗,后来人干脆聪明的说可双向调节!说和解、调营卫、补益中气,是不明解外之法各有不同,此处谈“解表”,正如《医学真传》谈“通”,“夫痛则不通,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这里的桂枝法也是通过发散、补益、调和等实现解表的目的的。单说桂枝汤补益之法,肯定有人会说桂枝汤解表有经文,桂枝汤解热有药理实验。但我也没说桂枝汤不解表啊,我是说桂枝汤解表是通过“从阳而扶卫”之法,以及慎密的煎、服、禁实现的!其解热和其药物的补益功效不悖。用临床试验的结论把握桂枝汤的功效,会把中医送入坟墓。中医应该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实验只能为我所用,而不是左右思维。试想桂枝汤的药理实验结论(先不谈设计合不合理)有发汗,有止汗,又有一个双向调节。怎样采纳就是一个问题。中医,尤其伤寒论的核心应该是“写意的”,当然离不开临床上的“写实”。“写意”在某种意义上更能准确的反应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此处略去826字,自《桂枝汤的服法精义》(桂技汤验案100首〈附书后〉)后⋯⋯读懂伤寒论的人,放眼现世,说“医生鲜有不杀人者”实不为过。)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 文章为【药匣子周刊】投稿作者李登岭原创,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