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石文化:奇石理论探讨和交流

 二闲居 2018-05-04

    从王羲之的书论看当代文字石的鉴赏

                                                            王 沛

        

        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吸纳前贤艺术精髓,增损古法,独创一家,其作品笔法精致,美轮美奂,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书法理论有《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记白云先生书诀》等。这些书论对于我们今天鉴赏文字石,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笔法精妙,笔力遒劲

        书法之奥妙不外乎用笔、结字和章法等方面,但其间学问甚深。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 押笔、憩笔、蹙笔等多种方法和笔势,用笔使锋异常微妙。王羲之善用内擫(即内敛)笔势,犹“龙跳之蜿蜒”、“虎卧之踡曲”,皆转而不折,委婉健秀。文字石的基本鉴赏标准是:字形逼真,字迹完整;笔力刚劲,富有神韵;书有章法,结构完整;色调明快,位置居中。图一这方命名《后》的文字石,纯黑的底色,白色泛绿的纹带构成行楷字——“后”,笔画清晰,字迹完整。按照书法作品来审视,笔势连绵起伏、丰满有致,字形稳中求险、流畅呼应。尤其是起笔,变“撇”为“点”,既赋予变化,又顿生活力。笔画中还出现了“飞白”,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字居石之中,章法布局合理,颜色反差较大,应属文字石之精品。关于“后”字,上古即有之,并非繁体字“後”的简化字,“后”与“後”是独立的两个汉字。

        二、字体优雅,骨格分明

        从结字而言,要求点画分布均匀,远近相互呼应;笔墨浓淡协调,疏密相互配合。王羲之在《书论》中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要“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出自《用笔赋》,文、质指妍美、质朴),通俗讲,既要劲健有力,又要秀美温润。观赏石的文字由不同矿物或不同色纹构成,目前市场上看到的文字石之纹,有的是岩石中的石英脉或方解石脉,纹在石表,凸凹不平;也有的是岩石中部分矿物条带状排列所形成的纹,纹生石中,表面平滑。图二这枚楷书《兰》的文字石,棕红色铺底,凸出的金黄色笔画,如人间书家之作,落笔凝重稳健、雍容尔雅,形态浓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显示出规整匀称的“楷势”。尤其是横头之点、撇,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使笔遒劲,极富神韵。犹唐人所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点画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有肥有瘦,虽自然天成,但近乎人类书家之绝技。 

        三、布白适宜,章法严谨

        布白是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重要方法。王羲之说:“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出自《笔势论》)。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才能产生协调呼应的艺术效果。对于文字石的鉴赏,要求有所成文字除了可辨认外,还要有笔力、有章法、有神韵,结构完整,比例协调,这把许多文字石拒之“艺术门厅”之外,留下的精品实在是凤毛麟角。图三这方文字石,命题《书与》,有“写给某某人”的意思。从书论上讲,在章法安排上,上下布置,一作二字,上“书”下“与”,大草字体。其中,“书”字书写较为规范,“与”字相比稍逊。但分间布白,留白匀称;格局掌握,大小适宜;宽窄得体、不失其宜。同时,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非断,如“烟霏露结”。在结字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藏以“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态。另外,字居石中心,黑白尤分明。本人留心过不少文字石,但“一石二字”或更多字,且能辨认的,乃寥寥无几。

         四、神采飞扬,气韵生动

        与绘画一样,书法也讲究神、形,称“神彩”和“形质”。神彩是书中的意境和精神,形质是点画的形态和质感。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王羲之从中国古代哲学意蕴上挖掘书法的气、韵、神,他说,写字要“充分表达人的气韵”,进而解释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出自《记白云先生书诀》)。阳刚与阴柔是两种美,阴气盛字就会有风姿神韵,就会有韵、味、趣。鉴赏文字石,除了具备图纹石的共同要素外,还增加了对“文字”的相关要求,特别是艺术和审美标准。因此,发现和收藏一枚上乘文字石确实很难。图四《“令”出如山》的文字石,黑色石体上书有一个规范的金色行草“令”字。天然之文字,却若大师之作,笔墨技法纯熟,点、捺、横折、竖弯寥寥几笔,却利笔、挫笔、顿笔、轻笔多法连用,铁点银钩,方圆周正,使转灵动。从开始发笔,笔力就很劲健,入木三分,线条力感强;笔势也很流畅, 飘逸洒脱,行如流水。结体媚丽清秀,中和典雅,神彩飞扬。用墨浓淡协调,疏密适度,洒脱自然。整个字体形态就像龙蛇一样,相互勾连、时连时断,表现出起起伏伏的变化。有时,自己也不禁问:“你到底是谁家的作品?”

        五、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王羲之认为,首先,书法讲究意象美。论点画则云:“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他还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出自《书论》)“意”即指意会、意趣、情韵等。其次,书法讲究“形势”美。他说:“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出自《笔势论》)。第三,书法讲究动态美。书法的神韵和动感最终要通过用笔、结字和布白来表现。如古人讲:“一笔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波折起伏就有了“动态美”。画面石、文字石同样有这些讲究。在观赏石市场上,或在石友藏石中,我们所看到的石中文字,绝大多数仅具某字的笔画和初步轮廓,并不规范,更拿不到艺术层面上考究。故此,出现了一条重要鉴评原则:成字与现有文字书体越逼真,说明收藏难度越大,越珍贵,品位越高,价值越大。图五的文字石取名《至尊王》,石底色为白粉色,文字笔画为暗红色,字体为草书。“王”字看似笔画简单,但草之却很难。用书论来解释,该字以“长点”(本为横)发笔,中折圆润,横钩收笔,筋络纽转,委婉和谐。就像清人朱和羹所云,落笔处有力,横勒处波折,转捩处圆劲,直下处提顿,挑趯处挺拔,结局处回顾。石中成字,这般罕见的甚少。嗟乎!如此美石,吾谁与共赏?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书论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书法“因时而变”,历代书家不断扬弃、提出新论。因此,仅以王羲之的书论来鉴赏评价当今的文字石,未免有失偏颇或要求过高。然而,作为一个鉴评思路,探寻文字石的理论和艺术支撑,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故愿与业内专家、学者和石界朋友共同切磋。

                                                                           (本文发表于《宝藏》杂志2014年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