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谱》解读07

 一空城旧梦一 2020-07-21

【原文】

    且六爻之作1,肇自轩辕2;八体之兴3,始于嬴政4。其来尚矣5,厥用斯弘6。但古今不同,妍质悬隔7,既非所习8,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9,或写瑞于当年10,巧涉丹青11,工亏翰墨12,异夫楷式13,非所详焉。

【注释】

1.六爻:卦画谓之爻,重卦六画,故有六爻。阳爻谓之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谓之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2.肇(zhào:始。轩辕:史称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时蚩尤暴虐天下,兼并诸侯,帝与战于涿鹿之野,擒蚩尤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命苍颉为史,始制六书,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命隶首定数,而律度量衡以成,命伶伦定律吕,而始有五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于是始有医药方法,人得以尽年。凡宫室器用衣服货币之制,皆始于此,在位百年而崩。

3.八体:《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shū)书,八曰隶书。”

4.赢政:秦始皇,秦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君,名政,即位二十六年而六国尽灭,即帝位又十一年,因三皇称皇,五帝称帝,故兼称皇帝。废谥法,以世计数,自为始皇帝,故称始皇。废封建,置三十六郡,筑长城,治驰道,又北击匈奴,南併南越,疆域大扩。然横征暴敛,严刑酷法,侈宫室游观,其政策务在愚民。故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是古非今者族诛,好神仙,数巡幸,崩于沙邱,传二世至子婴而遂亡。

5.尚:崇也,贵也。

6.厥:其。弘:扩而大之。

7.妍质悬隔:言古今书法风格迥异。古人的书法质朴,而今人的书法妍美,差异很大。悬隔,犹言悬绝,绝异也。

8.习:学,既学而熟复之。《论语》“学而时习之”。

9.乍:起初。图真:描摹真实的图象。这里指象形的汉字。图,象也。率尔:随意,率然为之。

10.瑞:祥瑞,谓天欲赐之福,先示以兆,若符信。

11.巧:技,能。《孟子》“公输子之巧”。涉:相关连,如干涉,牵涉。丹青:谓画也,画有著色,故名丹青。《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12.工:功也。亏:缺,减损。《易》“天道亏盈而益谦”。翰墨:笔墨。此言书法。

13.楷式:指书法的标准。楷,模也、式也、法也。

【译文】

关于“六爻”书的草创,开始于轩辕时代;“八体”书的兴起,源自秦王嬴政。其由来之尊贵堪为书学渊源,对华夏文明的弘扬与传播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古今时代不同,质朴的古文和妍美的今体相差悬殊、风格迥异,那些不为世人学习的书体,又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淡漠了。还有比附龙、蛇、云、露和龟、鹤、花、草等物类创造出来的字体,起初只是率然为之的象形文字,有的还用于描绘当年象征吉祥的图腾,牵涉到绘画方面的技巧,这些都比不上书法方面的功用,既然与书法标准不同,也就不详细论述了。

【解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公元前14-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型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25年)的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秦代书法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又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书法史上以鸟、虫、鱼为修饰图案的美术字体统称为“鸟虫书”,其图形繁简不同,详略有别,千姿百态,莫可名状。《辞源》释鸟虫书曰:“王莽所定六体书之一,其体或像鸟,或像虫,书旗帜及符信用之;秦之八体书,但称虫书,鸟亦称羽虫,盖举虫以该鸟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所云:“自尔秦书有八体……四曰虫书”是也。今天,人们在欣赏和研究它时,一方面惊叹于古人那种无拘无束、活泼自由的造型想象能力;一方面从那些用心良苦的佳构中,能强烈地感受到前人对汉字那种超乎想象的装饰意识。虽“巧涉丹青,工亏翰墨。”但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容,有积极意义。

【原文】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1,文鄙理疏,意乖言拙2,详其旨趣3,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4,声尘未泯5,翰椟仍存6。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7,稽古斯在8。岂有贻谋令嗣9,道叶义方10,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11。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12!非训非经,宜从弃择13

【注释】

1.《笔势论》:传说是王羲之的作品,孙过庭以为伪托。笔势,谓用笔飞动之势。《晋书·卫恒传》“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

2.意:意趣。拙:笨也。成语“拙于言辞”。

3.旨趣:主要的目的和意图;宗旨。

4.调清词雅:格调清拔,言辞优雅。

5.声:名誉。尘:迹;流风馀韵。泯:尽。形迹消灭曰泯没。《五代史》“吾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6.翰:古以羽翰为笔,故称凡用笔所书者为翰。椟(:柜。《论语》“韫椟而藏诸”。凡缄藏物品者皆曰椟。

7.造次:急遽之时。《论语》“造次必于是”。

8.稽古:稽考古道。《书》二典,即《大禹谟》、《皋陶谟》,皆以“曰若稽古”开端。

9.贻(:遗传。如言贻谋,贻训。令嗣:称人之子,犹言令郎。

10.叶:古字,辅助也。义方:言志之所向,能合乎义也。《左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11.彰:显。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2.寂寥:寂寞。

13.从:听从。《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成语“从善如流”,言其顺受也。

【译文】

世上流传的王羲之写与子敬的《笔势论》十章,文辞粗俗,论述失于严谨,意趣不合乎常理,且言语拙劣仔细辨别其主旨和意图,与王羲之作品的风格迥异。且王羲之地位崇高,才华横溢,文章格调清拔,词优雅,声名显赫,流风馀韵犹在,书翰墨迹仍然留存于世。看他每写一通书函,每说一件事情,即使匆忙、急邃之时,稽考其理,古法犹在岂有在传授笔法于子敬,“志之所向,能合乎义”的道理辅助晚辈时,竟然会顿失章法,到这样的程度呢!又说他与张芝是同学,这就更加荒诞无稽了。若指的是东汉末期的张芝,时代完全衔接不上,那必定另有同名的东晋人,可史传上为何毫无记载!此书既非书法规范,又非经典著作,应当抛弃谬误,择善而从。

【解读】

书法运笔分笔法与笔势,笔势即“用笔飞动之势”。(《辞源》)。指每一种点画依其各自的形体、姿势的不同写法。笔势因人而异、因时不同,笔画取势不同,则形体姿态有别,(或俯仰映带、或平正险绝、或呼应照顾、或行间布白疏密有序。)贵在融会贯通,符合汉字书写美的规范。

书法的表现手段:书法必须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表现手段。

用笔 包含书写时的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

结构 指从美观的角度对笔画进行组合。

章法 是通过字、行间的安排实现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

墨法 即用墨方法,古有枯、湿、浓、淡等讲究。不同笔墨纸的组合及不同的用墨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书法效果。

“永字八法”:唐张怀瓘论书法,用笔以永字为例,称“永字八法”。一曰侧,即点也;二曰勒,即横也;三曰努,即直画也;四曰趯(,即钩也;五曰策,即斜画向上者也;六曰掠,即撇也;七曰啄,即右之短撇也;八曰磔(zhé),即捺也。或谓为王羲之所创。

“八势”:

(侧)点为汉字之根源,凡横、竖、撇、捺等笔画无不始于一点。点法形式各异,方向不一。“落笔藏锋,收笔回锋。”“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王羲之)。

(策)由点始而渐进于锐,由“顿、挫、衄、挑”四种动作组成。由顿至锐应疾速书之。其方向不一。“啄不宜赊,赊则失势。”(王羲之)

(勒)始则逆锋落笔,卷毫右行,终则回锋疾收,强勒其笔。如“三”字,上潜锋平勒;中背笔仰策;下紧趯(tì)复收。横画运笔起止写法不同。“横画之法不得缓,缓则不紧。”(王羲之)。“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实有形。”(卫夫人、欧阳询)。言横画之形式如云,变化甚多。

(努)书时笔管与笔尖两端皆逆偃向上,然后尽力下行,势如引弩发矢,“不得急,宜卓把笔,笔头先行,笔管须卓立,竖傍则曲也。”(王羲之)。“努过直而力败”。(柳宗元)。

(掠)长撇上半用努法,下引向左,渐渐展放如掠,短撇锐而疾下。“撇不宜缓,缓则钝。”(王羲之)。“左出而锋轻”。(柳宗元)。

(磔)“一波常三过笔”。(欧阳询)。意谓捺如水波之曲折,形似波浪之起伏。捺不宜迟,应疾行展开。

(折)意会人稽首之状,由横画、围转(由驻、提、挫、顿四种动作合成)、竖画及挑画组成。“回角不宜峻或作棱角”。(王羲之)。

(趯)钩法形势各异。“落笔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发弩,上则俯而过,下则曲而就。如长空之新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王羲之)。

【书论】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颜顾,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横则正,如孤舟之横小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王羲之《笔势论》)

“夫书者,玄妙之技也,非通人君子,不可得而述之。”(王羲之《笔势图》)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故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右军《笔势论》曰:‘一正手脚,二得形势,三加遒润,四兼拗拔。’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拘系亡矣,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善乎轮扁之言曰:‘得于心而应于手’。庖丁之言曰:‘以神遇不以目视,官虽止而神自行。’新理异态,变出无穷,如是则血浓骨老,筋藏肉莹,譬道士服炼既成,神采王长,迥绝常人也。侧之必收,勒之必涩,啄之必峻,努之必战。此千古书家之公论,书家所必同者也。然书家于八法体势各异,但熟玩诸碑可得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酬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蔡邕《笔势》)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仰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坚如枯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折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毫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王羲之《笔势论》)

“花冠踏拖,若行若止曰正;剑履趋锵,如步如骤曰行;电掣雷奔,龙蛇出没曰草;草中隶古,蹴踏摆打曰章。非意所到,可以识知曰神;理绝名言,潜心意得曰圣;经天纬地,可大可久曰文;回戈挽弩,抢虎拿豹曰武。”(窦蒙《述书赋字格》)

【原文】

    夫心之所达1,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2,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3,纲纪其辞4,冀酌希夷5,取会佳境6,阙而未逮,请俟将来7

【注释】

1.达:通事理。

2.通:陈述。《汉书》“先生通正言”。

3.仿佛:隐约相似。

4.纲纪:治丝者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5.冀:欲也。酌:取善而行。希夷:《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

6.取:择而得之。佳境:谓佳盛之处,泛指境遇而言。这里指“五合交臻”、得心应手的美好境界。

7.俟:待。

【译文】

人心通于事理,却不容易用语言来详尽地表达;语言陈述事实,却又难以形诸于笔端。只可粗略地模拟其状态,概括地措以言辞。至于想体会书法艺术精深博大的内涵,还需感悟精微,达到情景交融、得心应手的美好的境界,尚有不完善或者暂时不能准确涉及的地方,则有待于将来再作深入细致的探讨了。

【解读】

“希夷”之论可谓精微至极,道以默运为生成,以无心为造化,若上善之水,尤天籁之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老子告诉世人只有把握真理,不趋附流俗,才可以拥有今天,体悟道的真谛。“万物蕃息,因时而变。”在老子这里,道“非常道”,它无色、无声、无形,外以治世,内以治身,至广至微。“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以道的本质阐释书法的核心,言无尽而意无穷。书道亦尤天道,“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移风易俗、会古通今,尤众妙之门。

自古杰构,同出一理,书法与文章的构思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这样说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胜数也。”所谓文人墨趣、诗情画意,均可迹显于书者;古圣先贤“神姿高彻”,亦可形之于迹也。书道通于治道,关乎人情,更是与文相契。“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书法可以大开智慧之门,发“言不尽意”之妙。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来看,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正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个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崭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世人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书论】

“行笔之间,亦无异法,在乎熟之而已。唐太宗曰:缓则滞而无筋,急则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漫而多肉。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思与神合,同乎自然。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终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