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十日谈:学者作家“两栖”人

 网罗天津卫 2018-05-04

  2004-11-16 09:01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鲍昌(1930~1989),原籍辽宁省凤城县。1936年至1942年在北平北师附小上学,1942年入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日本投降后,受共产党地下组织影响,于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参加革命,曾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学习,后参加土改。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随军进入天津,先后在军管会文艺处、华北群众剧社、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953年7月调天津文联,任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新港》文学月刊编辑部主任,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10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农村劳动。1962年调天津文学研究所,1974年于天津师范学院任《天津师院学报》编辑,1982年任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1984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任书记处书记。

  鲍昌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庚子风云》一、二部及《盲流》,中篇小说《三月———四月》、《动人的沉思》等;短篇小说《芨芨草》、《“参考”干部》、《二次结合力》等;美学专论:《论美感、美及其他》、《美是什么:一个提供讨论的新定义》等;文艺理论与文学研究:《鲁迅年谱》(与邱文治合作)、《三省集》等;此外主编了《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艺术的起源”条目等。

  鲍昌的《庚子风云》是一个重大成功。原先作者的总体规划相当可观,准备写成四卷本长篇小说,全书200万字,作者从1958年动手,拟于1990年完成,计32年,工程宏大,构想雄伟。从1958年起经20多年之功完成了第一、二部,这部作品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歌颂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为中国人民在这次反帝斗争中所显示出的英雄气概镌刻了一块艺术丰碑。

  鲍昌的当代题材小说写出了知识分子可贵的共性,描述了科技战线一些领导干部形象,也在歌颂真善美的同时鞭挞了假恶丑的事物。鲍昌在美学、文艺理论与文学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创作中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他认为艺术美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感情之美;生活内容之美;艺术形式之美,其中被列为首位的是思想感情之美。

  鲍昌涉足的文学领域广泛,包括新旧体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中、短篇小说。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及美学理论等,堪称学者作家。(柴德森)

  

  稿源: 北方网—城市快报   编辑: 刘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