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艺术哲学专著 徐蔚南在世界书局主编《ABC丛书》时,于1929年6月出版了他的《艺术哲学ABC》,首次提出“艺术哲学”的概念。艺术哲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相叠。《艺术哲学ABC》研究对象是艺术学和美学两个交叉的学科。这本书是“五四”时期最早一批艺术学和美学专著之一。 这本书篇幅不大,共118页,分上编艺术的性质共七章、下编艺术品的制作共十一章,依据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第一编的内容编写,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歌戏剧、图画雕刻,文学评论这些艺术品的特质,对其中的审美哲学进行概论,可视为丹纳《艺术哲学》的“改写”或“编著”。徐蔚南在书中介绍丹纳的艺术理论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对于一般读者的理解很有帮助。“五四”时期在国外艺术学的影响下,中国学界出现最早的艺术哲学专著,有黄忏华的《美术概论》、徐庆誉的《美的哲学》,和徐蔚南的《艺术哲学ABC》等。徐蔚南明确提出“艺术哲学”这个概念并加以专论,具有开山意义。“五四”之后,我国的艺术学(包括艺术哲学和美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最开始是移植西方艺术理论,借鉴哲学的研究方法取代传统的感悟、体验以及经验的传承,使文艺理论开始向系统化、科学化起步。徐蔚南在《艺术哲学ABC》的《导言》中谈到该书的写作缘由时说:艺术与科学,从来以为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艺术品是偶然产生的东西;艺术是超越科学的;艺术品构成是不能以科学来研究的。这都是主张艺术是神秘的艺术家们的说话。但是艺术作品明明白白是具体的存在。诗歌、戏剧、图画雕刻、评论小说,一件件明明白白放在我们面前。有着这样具体的存在的艺术,为什么不能运用科学来研究呢?这种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艺,是分析研究的推理型逻辑思维,它建立在主客体的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客观、冷静的分析而把握其本质。那么,徐蔚南作为以文学写作为主的作家,为何具备艺术哲学和美学研究的专业理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徐蔚南是“五四”前后留学(考察)日本的37个作家中的一个。“五四”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一代,是对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不只懂得某些表面,而且了解内在精神及其最新发展趋势的一代人。他们对西方文学和文化已了解得相当深入。第二,掌握几门外语也是他的优势,他不但精通法语,还懂英语、日语和俄语。日本引进西方文艺理论较我国早,民国初期日本也是西方文化思潮进入我国的桥梁之一。第三,他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知识,具备较强吸收艺术的能力,自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从他发表的文章和编著的书籍、教材来看,他对绘画(油画、漫画、版画等)、摄影、雕塑、雕刻(石刻、木刻)等艺术品具有很高的鉴赏力,而且是带有学术功底的鉴赏力。第四,他爱好艺术,又擅长书法,尤其擅长草书,在当时作家中是草书写得较好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徐调孚在《闲话作家书法》一文中对多位作家的书法作出评价,说到徐蔚南时,他评论道:“作家中擅写草书的,殊不多见,除沈从文外,徐蔚南也是一个。沈氏多王意,徐氏则得力于孙过庭《书谱》为多。沈氏放纵,徐氏凝练。”
徐蔚南草书《正气歌》 第五,他同大多数“五四”作家一样,关注人生,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因而对哲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浓烈的兴趣。第六,基于他对艺术与文化关系的研究。1929年他在真美善书店出版《艺术家及其他》一书,在其中《台湾生蕃的艺术文化》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艺术文化”一词,学界认为他是最早把艺术与文化结合进行考察研究的学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