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外治疗法

 渐近故乡时 2018-05-04

过敏性鼻炎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的“鼻鼽”范畴。本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无年龄、性别差异,可常年发作,也可呈季节性发作。目前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诸多对花粉过敏的患儿开始呈现出季节性发作的特点。


重点概述


过敏性鼻炎具有突然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病因病理


该病多有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邪聚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宣,津液停聚,故出现鼻塞、流涕。阳气无从泄越,故喷而上出为嚏。肺经郁热,肃降失职,邪热上犯鼻窍,亦可发为诸症。


诊断要点


①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

②本人及家族中常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史。

③鼻腔检查多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甲肿大。


外治疗法


敷贴疗法(冬病夏治)


敷贴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


敷贴疗法除能使药力直达病灶发挥作用外,还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而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原则


①根据具体病情选用药物,并将所用药物研细,以醋,酒,菊花汁,银花露,葱、姜、韭、蒜等汁,鸡蛋清,油类等调成糊剂备用。


②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


适应证


敷贴疗法具有温中散寒、清热、化湿、消滞、止泻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痛、呕吐、泄泻、自汗盗汗、脱肛、眩晕、面瘫、风湿痹痛、疮痈癣疹、扭挫伤、口腔溃烂、烫伤等。


  • 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


  • 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治疗哮喘。


  • 炒白芥子、面粉等份研末,水调,纱布包裹,敷贴于背部第3、4胸椎处,皮肤发红则去药,用于肺炎喘嗽,协助啰音吸收;蟾皮药膜贴局部用于痄腮、疖肿初起等。


处方


白芥子、玄胡各30 g,甘遂、细辛各20 g,鲜姜汁适量,麝香少许。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稠膏状,再加少许麝香,压扁切成块,每块约1 cm×1 cm,分摊在直径约5 cm的胶布上,固定于以下穴位。


初伏、中伏取肺俞、心俞、膈俞,末伏取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1 d敷贴2~4 h,连续3 d为1个疗程。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以药泥纳入脐中或用药饼敷脐以胶布固定,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脐即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与督脉的命门穴相对,又为冲脉循经之地。因此,任、督、冲三脉一源三歧,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故被称为治病的秘密通道。


敷脐疗法既有药物对经穴持久的良性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治疗作用。


处方


白芥子、元胡、细辛、辛夷、苍耳子、肉桂各等量,鲜姜汁适量。


用法


上药研成细粉混合,用鲜姜汁调成稠膏状,捏成圆饼,敷于脐部,用胶布固定,24 h后取下。每隔10 d敷1次,3次为1个疗程,间隔1个月再行第2疗程,连治3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敷脐药物应少而精,尽量研为细末应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②敷药前应先将脐部擦拭干净,脐病或有感染者禁用。


③注意保护皮肤,加用膏药烘烤不可太热,严防烫伤皮肤。


④本法一般无不良反应。一旦个别患者敷药后出现局部红肿、痒痛等过敏现象,可揩去药物。


⑤对急症、急性病,在未确诊前不宜敷脐止痛,以免延误病情,确诊后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吹鼻疗法


吹鼻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以小竹管、鹅翎管、小纸管、喷药器把药粉吹入鼻内,经鼻黏膜吸收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可治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方法。


处方


辛夷5 g,炒苍耳子5 g,薄荷2 g,白芷30 g。


用法


上药研为细粉,每次取0.3~0.6 g,吹入鼻腔。3次/d,3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吹鼻疗法用药需少而精,研极细末。


②吹药时,让患儿口内含一口水或吹时暂时屏气,防止药物吸入气道,引起呛咳。


③吹鼻时应防止患者打喷嚏,将药粉喷出,而影响疗效。


④吹鼻后,如患儿感到严重不适应,则需停止应用。


⑤鼻常出血的患儿,慎用此法。


药灸疗法


药灸疗法是用艾绒在体表穴位或患处燃熏,借其温热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艾灸的种类很多,但临床以艾炷灸和艾条灸最为常用。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本文中所讲的小儿过敏性鼻炎采用的是间接灸中的隔姜灸。


隔姜灸是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 cm、厚约0.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处方


穴位选择印堂、足三里、合谷、肺俞。


用法


以上穴位采用隔姜灸,每穴灸3壮,以皮肤潮红为度。1次/d,10 d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②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是幼儿患者。如有起疱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疱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③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晕、烦躁等,可令患儿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④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耳压疗法


耳压疗法在耳穴表面贴压硬物,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贴压材料多用王不留行籽,此外,还可选用绿豆、白芥子、急性子、六神丸及磁珠等。


处方


主穴:过敏点、肺、内鼻、外鼻;配穴:肾、脾、肾上腺、皮质下。


用法


常规消毒后,取0.4 cm×0.4 cm方形胶布,中心贴1粒王不留行籽,对准一侧耳穴贴压,用手轻按,每穴每次按压3 min左右。3~5次/d,隔日换对侧耳。4周为1个疗程。


药枕疗法


药枕疗法是将一定的药物装入布袋内作枕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处方


荆芥、防风、羌活、川芎、白芷、薄荷、菊花、藁本各60 g,辛夷花、细辛各30 g,山柰、檀香各15 g。


用法


上药混匀装入枕头内,每晚睡觉枕之,晨起用塑料布套上并封口。1周为1个疗程。


发泡疗法


发泡疗法,又称“天灸疗法”,或称“自灸”“冷灸”,是将某些能引起皮肤发泡的药物,捣碎敷在一定的穴位上或特定的部位,使之产生水疱,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发泡药物,常用发泡药物有斑蝥、大蒜、白芥子、巴豆、天南星、威灵仙等,具体部位随病情辨证而定,一般只选用一二种。


处方 斑蝥适量。


用法


斑蝥生用,去翅足,研细末,瓶贮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以水、醋或蜂蜜调糊状。令患儿仰卧,用胶布一小块,中间剪一黄豆大的小孔,先贴于印堂穴,然后将药糊涂于小孔内,外以胶布贴盖,24 h后揭去。不愈者,1周后重复使用。3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应用时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发泡药物及穴位的选择都要符合需要。


②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局部情况,发泡成功后胶布面会微凸起,应揭去胶布,水泡一般不必挑破,任其自然吸收。


③如水泡已破,应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


④发泡方法不宜在面部使用。


⑤1次发泡后,如仍需治疗,可在原处进行第2次、第3次发泡,但应待皮肤愈合恢复后才能进行。


⑥在使用发泡疗法的同时,可同时内服药物或采用其他疗法。


作者:江苏省中医院儿科 任现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