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秦式玉器概览

 RK588 2018-05-04

秦人在中华大地的政治舞台上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公元前770 年,秦襄公因将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雏 邑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秦始立国,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起秦帝国,历经 550余年,从一个地处偏僻的西方小国,逐步崛起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最终统一 中国。

秦与中原诸国相比较,立国较晚,又长期地处西北一隅并与戎狄杂居,诚如《史记·秦本纪》所言“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正是在与东方诸国处在互相对立的半隔绝状态下,经营关中汗、渭、岐、丰之地,收周余民,并在接受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出一种地域性和民族性较强、而独具特色的秦文化,同时,其本身又含有夷狄文化的因素。

我们从器物方面观察,秦国的青铜器 ( 主要是青铜礼器 )、仿铜陶礼器、金器、玉器,其造型、纹饰、工艺与东方诸国均不尽相同,有较为鲜明的特征。学术界将秦 国玉器中具有独特造型、独特纹饰、独特雕琢工艺的称之为“秦式玉器”。秦式玉器起源于秦,主要流行于当时的秦国,迄今发现最多的是陕西凤翔县的秦都雍城遗址、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景公大墓、陕西宝鸡市益门二号春秋秦墓、秦都咸阳城遗址、西安市北郊战国晚期秦祭祀坑。另外在西汉初年的墓葬另外在西汉初年的墓葬中,往往也还有秦式玉器的发现。从目前发现的玉器判断,秦式玉器风格产生于春秋中期,成熟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虽然仍有延续,但总体上呈衰落趋势。本文从目前已发现的80 0余件秦式玉器中,列举数十件 (组) 典型的器物试作分析,以使读者对秦式玉器的特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玉戈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春秋晚期大型玉戈比较少见,秦景公大墓中出土的大型仿铜戈之玉戈,是目前仅见的一例,此戈为白色,玉 质

玉璧目前发现的春秋晚期的秦国玉璧数量较多,其玉璧有大有小,最大的玉璧直径近30厘米,最小的玉璧仅4厘米,小玉璧数量居多。玉璧分为素面和刻有纹饰两种。绝大多数玉璧形制欠规整,薄厚不均匀。两件春秋晚 期的大型玉璧最富特色。它们均 出自凤翔县河南屯村。呈墨绿色,质细腻,润泽,边缘 有受沁灰白斑,有部分残缺,璧面有倾斜,厚度 不均匀,两面皆刻出四圈头部方形、身尾以 勾连云纹组成的斜三角形之龙纹 ( 杨建 芳 先 生首先正 确辨认出为秦式龙纹 ),两条龙为一组,身尾互叠,呈交尾状,每圈龙纹两侧各饰一圈绚纹,由外至内,第一圈、第二圈各为九组共18  条龙纹,第三圈五组共or  条龙纹,第四圈三组共6条龙纹,每面共计52条龙纹,两面共有104条龙纹,纹饰线条均匀、流畅,布局合理。直径29.7厘米、孔径5.9厘米。这是迄今发现的春秋时期纹饰最繁缉、形体最大的玉璧 ( 图2)。

璧 (乙) 呈墨绿色和浅绿色,圆度较规整,薄厚较均匀,两面均阴刻出四圈三种不同的秦式龙纹,同璧 ( 甲)相比,此璧每圈龙纹未用绚纹相隔,但在璧之外缘和孔缘却阴刻一圈细线。从外至内,第一圈和第三圈均阴刻出由方折的勾连云纹和目纹组成的方形龙首纹,每圈为24 个方形龙首,第三圈为 14个方形龙首。第二圈阴刻七组14条身尾互叠呈交尾状态的龙纹,每条龙均是由方折勾连云纹、目纹组成方形龙首,张口露撩牙,撩牙前端呈三角形,身尾亦由方折勾连云纹组成的斜三角形。第四 圈阴刻五组 10  条身尾互叠呈交尾状的龙纹,龙头部为方折的勾连云纹组成,但略去目纹,身尾亦为斜三角形。每面共计6 2条龙纹,两面共有1 2 4条秦式龙纹。纹饰线条均匀,流畅。直径16.8厘米、孔径4.2厘米、厚0.5厘米( 图3)。

玉琮目前在春秋秦遗址中发现了两件素面玉琼,出自凤翔县瓦窑头村东的一件高度仅3厘米;出自瓦窑头村西南的一件高1 2.7厘米。此两件琮形制与新石器晚期玉琮无异。在秦景公大墓中出土了几件残琮,其中一件残高5.8厘米,在琮体外表含两端射之表面,均阴刻着张口吐撩牙、方。头、身尾呈斜三角形且曰’米尔“八坐山` 场` 峥互相叠压的秦式龙纹 (图4)。


玉璜  秦式龙纹璜,扇形,两端及中部上缘各钻一孔,亦可称之为晰,两面均阴刻互相纠结的方形龙首纹八个,出 自凤翔县八旗屯村,长12.1厘米、宽4.9厘米、厚0.6厘米 ( 图5)

。另一件为雕琢两种不同风格的龙纹磺,迄今仅见一例,出 自宝鸡市益门二号春秋秦墓之中,弧形两端各钻一孔,一面浮雕出互相纠结的具有楚式风格的蟠地纹;另一面磨平,其上阴刻互相纠结的几何形状的秦式龙纹,从其钻孔以及制作磺边缘的齿棱均损伤了秦式龙纹图案的现象分析,阴刻秦式龙纹在先,浮雕楚式风格的蟠他纹在后,长5.2厘米、宽1.8厘米、厚0.3 5厘米 (图6)。

玉觽  本为解结之工具,后发展成为装饰品,但秦国的玉躺有时候亦埋入祭祀坑中作为礼器使用。春秋晚期秦式玉昭目前 已发现2 0余件,状若撩牙,有大,有小,与中原地区流行的玉不尽相同,其一是形制上的差异,秦式玉躺头部大致为方形,身尾呈尖弧形,头身分界较为明显;其二是两面均阴刻几何形状的秦式龙纹。宝鸡益门二号秦墓出土一件玉储富有特色。此瞒体小巧,头大尾尖,弯曲弓背,前端沿轮廓用阴线刻出一个龙头,身尾部阴刻出三个互相纠结的方形龙首纹,它们共用一个斜三角形身尾,在

亚字形玉饰

亚字形玉饰外形极似繁体“亚”字,上下平齐,正面中部为两至四道凸棱为束腰,以阴弦纹分隔,背面光素平整,上下两端

均钻有与背面相通的两至三个隧孔,腰部上下有的为素面,有的则阴刻纹饰,有的则镂空,按其特征分为三式:

I式 素面,宝鸡市益门二号墓出土的此式亚字形玉饰达49  件之多,为青绿色或为翠绿色,多数背面平整,也有部分背面有半圆形槽,四角各钻一孔与背面相通,长1.2厘米、宽1.05厘米、厚0.2厘米(图8)。

11式 束腰上下用阴线雕出秦式龙纹。其中一件标本,用阴线雕出四个方形龙首纹,高2.2厘米、宽1.95厘米、厚0.3厘米 ( 图9)。

111式 透雕,束腰上下均镂成“T’,形孔和方折的勾连云纹形孔,并且在孔之边缘阴刻细线纹,上下两端与背面分别各钻有三个隧孔,高4.5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 ( 图10)。11式和111式亚字形玉饰均出于秦景公大墓之中。

长方形多齿镂空玉牌白玉,长方形扁平体,一角残缺,底部平齐,余三边均镂雕出直折线形孔,边缘多镂雕出八字形缺口,形成多齿,下部居中两面均凸出一长4.5厘米、宽2.8厘米的长方体,在长方体底部居中向上琢出一凹槽,以便将玉牌嵌入片状物上,长方体上有细线阴刻出 15 个互相纠结的方形龙首纹,在长方体边缘共镂雕出五个三角形孔,并用细线阴刻出 13条互相纠结的方形龙首纹,余处皆阴刻S形或平行的折线纹,出自秦景公大墓,出土时表面留有大量的朱砂,长10厘米、宽5.5厘米、厚0.4一0.6厘米 ( 图1 1)。

宫灯形镂空玉佩白玉,微泛黄,玉 质细腻,外形酷肖宫灯,上下底边缘镂刻成方向相反的条形,依次再镂雕上下互相错位的“山”字形、“八”字形和“L’’形孔,中部镂雕成相互参差、而又相 互勾连的透孔,形成弯而 尖的 四条龙足,互相交插,正 面 沿器边阴刻一圈细线,余图12秦景公大墓出土宫灯形镂空玉佩处布满用 匀称细线阴 刻互 相纠结的 方形 龙首纹,四条龙足为群龙共有,龙足上亦阴刻出细线纹,背面光素,在中部大孔上下各钻有一对斜穿小孔,以便穿系佩戴,秦景公大墓出土,直径4.8厘米、高5.1厘米、厚0.5厘米 ( 图12)。鸭首形玉带镭 淡绿色,玉质晶莹鲜润,素面,抛磨光洁,钩头为短颈鸭首形,鸭长嚎,前端宽扁,上面中部有脊线,带铺身部为椭圆形环状,断面呈六棱形,尾部为一短管,中心穿孔,加工规整,宝鸡市益门二号秦墓出土,通长6厘米、高1.6厘米,椭圆形环,长径3.5厘米、短径2.6厘米、管长2.15  厘米、外径1.25厘米、孔

径0.65厘米 (图13)。秦式龙纹马鞍形玉佩白玉,马鞍形,中腰较窄,两端较宽,正面阴刻秦式龙纹,背面光素,两端各钻有与侧面相通的斜孔。秦景公大墓出土。通长3.4厘米,最宽处1.6厘米、厚0.3厘米 (图1 4)。秦式龙纹梯形玉牌白玉,扁平状梯形,正面阴刻四组秦式龙首纹,背面光素,亦无孔,很可能作为镶嵌物,秦景公大墓出土,上底宽2.1厘米、下底宽2.7厘米、高2.1厘米、厚0.3 5厘米( 图1 5)。图15秦景公大墓出土秦式龙纹梯形玉牌秦式龙纹璋形玉器 迄今发现的此类玉器均出自秦墓之中,其材质多数为玉,部分为彩石。其形制为长方扁平体,上端琢出一凸齿,两侧琢出七对方齿或尖齿,左右两侧不完全对称,中部一侧边为弧形,另一侧边平直,并在中部钻一圆孔,下部多呈柄状,底端为斜角,因其形状颠倒后与西周半圭形璋相似,故名之为璋形器。璋形

器有大有小,目前所见最长的一件为21  厘米,最小的一件仅为7厘米,但不论大小,形制均相同。在秦景公大墓中发现百余件,在宝鸡市益门二号秦墓 中发现六件,在眉县水泥厂秦墓 中发现二件。出自秦景公大墓之中的一件,猪色,上端阴刻一较大的几何形龙头,龙头轮廓为长方形双线框所组成,圆 目,张口露撩牙,略去下唇,头顶有尖足形角,其下布满了用细阴线刻出若干组几何形状方头、张口露撩牙,互相叠压的龙纹,沿璋形器边缘刻一圈细阴线,所表现的无疑是一件大龙身上又布满了许多小龙的形象,长21厘米、宽2.8厘米、厚0.5厘米(图1 6)。

璋形器做何用途?迄今尚未有人加以研究,笔者以为,秦景公大墓 中出土的百余件璋形器,出土时多位于棺木两侧,又根据璋形器腰部均钻一圆孔,说明它是穿系起来使用,因此,这些玉器应是在棺饰上使用,为棺饰玉,属葬玉的一种。

玉鱼 玉色多白或储,狭长,扁平直身,尾部多呈梯形,头部钻一小孔,以孔代眼,两面均

以细阴线刻出鱼鳍、鳃、尾,雕工粗糙,秦景公大墓中发现数量很多,出土时与璋形器叠压在一起,其用途应与璋形器相同,为棺饰葬玉,长5 一12厘米、厚0.15 一0.3厘米( 图17)。玉麦粒白色,玉质晶莹鲜润,其造型酷似麦粒,抛磨光洁,其上无孔,当为玉含,出 自秦景公大 墓主棺室内,长约1.3厘米、宽0.7厘米、厚0.5厘米图1B秦景公大墓出土玉麦粒(图1 8)。玉蝉 白色,圆雕,以寥寥数刀阴刻出蝉之眼、鼻、口、翼,其上无孔,亦为玉含,出自秦景公大墓主棺室内,长0.2厘米、宽0.65厘米、厚0.4厘米(图19)。玉鞋底 玉色以蓝储为主,并杂以绿、黄,造型酷似鞋底,表面留有切割之直痕,出土时位于秦景公墓棺盖之上,前宽7.5厘米、后宽6.5厘米、通长2 3厘米、厚0.8厘米(图2 0)

玉雕马头 墨玉,马头长方,棱角分明,口微张,双耳残断,双目为单阴线雕刻,颈部后端呈桦头状,其上钻有 小孔,以便 嵌 入固定,风格写实,秦 景公大墓出土,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所出 陶 马头相似,长、高均图21秦景公大墓出土玉雕马头5.3厘米 (图2 1)。

通过分析上述典型器物可知,至春秋晚期成熟的秦式玉器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独特的造型,如龙纹玉脂、亚字形透雕玉饰,长方形多齿镂空玉牌、宫灯形镂空玉佩、鸭首形带橘、马鞍形玉佩、梯形玉牌、璋形器、玉马头等不见于山东诸国春秋玉器中;二是独特的纹饰,秦式玉器的纹饰为细线阴刻,不见浮雕,阴刻的图案几乎均是几何形状的龙纹,龙纹的表现形式有繁有简,但线条多为直线,直来直去,转弯处均为方折,很少使用弧线。其三是镂空透雕的技法,镂雕工艺在春秋晚期的秦式玉器上有充分的表现,镂雕所形成的透孔最常 见的是三角形、“L’’形、近似“山”字形、T”形、方折的勾连云纹形,尤其是在宫灯形玉佩上所镂之孔,形成两大两小互相参差,互相勾连,形似小腿与尖足,别具一格。秦式玉器上所镂之孔多窄细狭长,多数孔壁上下并不平整,并且每每留有钻孔之痕迹,可以看出,位于器边缘之线状孔应是设计出图案后,直接用线锯镂雕,位于器中之镂孔,必须先钻出圆孔之后,再将线锯穿人,往复运动方能锯出所需之孔,秦式玉器所镂之孔不见于春秋时期山东六国玉器之中。战国时期,由于秦国与山东六国交往更加频繁,各 国之间互相学习借鉴日增,秦式玉器风格虽仍有延续,但总体呈衰落趋势。现列举若干有代表性的器物予以叙述。

玉工字形管衔环  青褐色,表面有受沁之白斑,形若铺首,上为工一字 形管,下连一长方 形钮,并衔一能够转动的素面玉环,工字形管和长方形钮表面均阴刻几何状的秦式龙纹,出土时,两段玉管内均有朽木,很可能是马车上的装饰品,陕西长安县韦曲战国早期墓地图22长安县韦曲战国早期出土,高5.2、宽3.1厘米墓地出土玉工字形管衔环(图2 2)。

秦式龙纹、兽面纹凿形玉饰白玉,洁白鲜润,玉质坚硬,扁平体,可分为三段,前段为一兽头,大鼻上饰双弧线,粗眉,菱形目,额上阴刻网纹,短颈;中段为双头连体龙形,呈方折的S形,其上阴刻六条 几何形 状的秦式龙纹;后段尾部呈三棱形,末端琢成刀刃状,尾部上阴刻两条龙纹,玉器中段用线锯镂雕成“L”形透孔,透孔末端钻一圆孔,玉器背面光素无纹。玉器上的秦式龙纹为春秋晚期风格,但前段的兽头则为战国早期的特征,因此,它制作的时间应为战国早期,出 自西安沙坡西汉墓之中,长9.7厘米、图2 3西安沙坡西汉墓出土宽2.1厘米、厚0.2秦式龙纹、兽面纹凿形玉饰0.3厘米。此件玉器是秦式玉器春秋晚期风格在战国延续的绝好例证( 图2 3)。

1971年在西安市北郊联志村距地面不足1米的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祭祀坑内共出土玉器85件之多,有所谓“六瑞玉”玉圭、玉璋、玉璧、玉琼、玉墟、玉磺,还有玉麟、玉人等。1 9 8 0年在西安市西北郊的芦家口村1米深的地下,也发现一祭祀坑,出土玉器 100多件,出土玉器种类和联志村所出玉器基本相同,但增加了一件由玉璧所改琢成的玉猪。玉圭  青玉,均为尖首长条形,形制规整,

光素,长8.2厘米、宽2.2厘米(图2 4)。

玉璋 青玉,半圭形,通体光素,形制规整,宽大厚重,高 21  厘米、宽7厘米、厚2.4厘米 ( 图2 5)。

玉璧青玉,圆饼状,光素,中心仅钻一圆孔。直径4.6厘米 (图2 6)。

玉琮两种类型,联志村所出为长方形扁平体,边长4.6一 5厘米、厚0.6厘米,中间钻一细孔,以象征踪之内圆孔,四条边象征琼之方体,通体光素( 图27)。

玉琥青玉,扁平体,先琢出老虎之轮廓,再以细线阴刻出虎之菱形眼、巨口、隆鼻。虎耳后抿,尾部上卷,形象生动,通长1 1.5厘米、高4厘米、厚0.3 5厘米 ( 图28)。玉璜青玉,两种类型,其一为弧形扁平体,光素,在外弧 中部边缘钻一细孔;其二亦是弧形扁平体,但两端各雕一兽头,磺体上亦无钻孔,通长1 1.5厘米、宽2.5厘米、厚0.35  厘米(图2 9)。

玉人  玉人分为偏髻和无髻两种。一为偏髻玉人,青玉,长方形扁平体,玉人头上琢出偏髻,正面用细线阴刻出五官和胡须,躯体为长方条形,四肢被略去,腹部及背部以两条细线阴刻

出腰带,为男性形象,高7.4厘米、宽1.6厘米、厚0.6厘米 ( 图30)。二为无髻玉人,两件,一高一矮,青玉,长方形扁平体,圆顶无髻,面部有细线阴刻而成的五官,躯体为长方形、四肢亦略去,腰部仅阴刻一条细线,背面光素,从玉人无胡须,口部较小,腰带较细等特征分析,当为女性形象,高H一12厘米、宽2.3厘米、厚0.5厘米 (图3 1)。

玉猪 青玉,扁平体,雕琢一头猪之形象,其特征为:大头,巨目,尖嘴,身肥,短腿,小尾,从纹饰观察,此器原应由双身动物纹和菱形格谷纹的玉璧改制而成。通长12  厘米、宽4.5厘米、厚0.7厘米 (图3 2)。另外,在北京大葆台汉墓、山东长清双乳山一号汉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玉器中均发现了春秋晚期的秦式玉器,如大葆台汉墓中的镂空璋形器,双乳山汉墓中的三角形玉鼻罩、亚腰形玉饰,狮子山汉墓中的亚字形玉饰均与汉代玉器不类,其造型、纹饰、镂空等特征却与春秋晚期秦玉相似或相同,因此,汉墓中发现的这些玉器是前代的传世品无疑。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流行的玉器,以秦式玉器为主,秦式玉器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众多东周玉器中大放异彩,在中国玉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新资料的相继发现,人们对秦式玉器面貌和它丰富内涵的认识会愈加清晰。

文章来源:上海文博论丛 2004年04期 , 期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