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哪些是你后悔知道的太晚的书法窍门?

 三平斋 2018-05-04


了解一下书法史这个看起来于练字没什么用,实际上了解一下书法史,对于各种书法体系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认识,是对学书法有长远意义的。

临帖。千万不要妄想绕过这一关,而且临帖要伴随学书法的始终,对于临帖最好是一个一个来,不能朝秦暮楚。对于一个帖开始要精临,一个字一个字抠准,把握好每个帖的特点。不要急于创作,即使有创作时间,临帖时间也要占整个写字时间的90%。

读帖。读帖可以说是比临帖更重要的一个过程,针对一本字帖要多看,甚至该记住的地方要记下来。

创作。临帖时候当孙子,创作时候要当爷爷。临帖的时候要尊重原帖,创作的时候要尊重自己,要有自己的面目。

楷书。楷书是一定要学的,如果不是小孩的话不建议学唐楷,唐楷进去不容易出来,可以试试魏碑或者隋唐墓志。

多看。一是看前人真迹,二是看书法展。古人的真迹可以到博物馆看,看字帖和看真迹不一样,真迹肯定是更加真实的,另外是好的书法展多去看,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看真迹看好的书法展能提高自己的眼力。

多交流有时候自己的东西自己看不出毛病,多和老师同好交流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多读书法理论古往今来有很多书法理论,读一读,能够实实在在指导实践。

多读书。这是书法的字外功夫,能提高自己的格调。

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书法是个长期工程,不能一曝十寒。

书法的窍门有很多,笔法的技巧,结构的技巧,布置的技巧,在每个水平的每个阶段体会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能感到进步,就是因为体会到了新的东西,学到了新的窍门。

当然,技巧终归只是技巧,大多数所谓的技巧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就可以摸索到的,如果没有摸索到,并不是说明笨,而是说明你没有练到那个量。

而有一些层面上的技巧是不可以被摸索的,需要靠悟性,这类就没早晚之分了,纯粹是靠人天赋的差异而说。

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跟我一样走了弯路的同学,最后悔的应该是一件事。那就是没有听前辈的话,一开始就好好的以楷书打底

以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学楷书也能写行书,觉得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想起来就是愚蠢至极,如果一开始就打下一个比较不错的基础,到后来的时候进步自然而然就会非常快,也不用苦心的去反省自己的错误。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一开始学行书的时候没有从圣教序入手,圣教序是行书的典范,每个学行书的人都是应该认真钻研,当初也是好多人叫我写圣教,我也没有听,因为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喜欢王羲之的字,我只喜欢颜真卿和苏轼米芾。

当然,到现在看来是非常愚蠢的,如果当时就去打下一个比较不错的基础的话,现在的行书水平肯定是会更高的。

还有学草书的时候,董其昌和王铎都提倡以17帖手草书,又是王羲之的字,当时我就觉得难道除了王羲之别人写的草书就是草书了吗?就不能学习了吗?

所以,以我这个犟性格又开始去学习颜真卿的草书,学习张旭怀素杨凝式。

当然后果永远都是一样的,等到练到一定数量了,水平认识也到一定地步了,终于知道天下行草书,除了姓王,还是姓王。

我并不是不知道正确的路,只是没有按照正确的路走,太随性了。

书法没那么多技巧,但是一定有捷径。而且捷径也是相当于困境而言的,如果没有困境的话,就不会有捷径这一说。

困境多数是自己找的,并不是没有捷径。前人的经验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学习的方向。

学书法,如果是在进步的话,那今天有后悔昨天所做的事情,一定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出在个人。

没有人一开始就会读帖,一开始就把起笔行笔收笔做到尽善尽美,如果练字的量不够的话,帖是看不懂的,笔是玩不转的,有人告诉你这些技巧又能怎么样?终归到底还是需要靠量的积累才能去理解这些。

而我们最好的路和方法就是去学习前人的经验。

到后来我发现古人的书论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你觉得不对,那一定是你没有站在他的位置上思考。

当然正路并非只有一条,古人的书论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但绝对是一条比自身的“想当然”更有价值试一试的道路。
 

也许前人说的经验我们并不懂,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像一个傻子一样去尝试一下。

往往是尝试之后会有所获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