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落城外的静海城隍庙

 网罗天津卫 2018-05-04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中国供奉城隍的习俗由来已久。既是城郭之神,其庙宇自然要建在城内。可偏偏有例外,静海县城的城隍庙就坐落城外。这与明朝末年的河南巡抚玄默有关。

  据静海的传说,玄默出生在静海县大邀铺村的一个贫寒农家。他自幼天资聪明,性格顽皮。少年时,玄默寄居在县城的叔父家,在城隍庙里读私塾。说来也怪,每天晚上放学回家,总有两盏灯笼在前面引路,他感到非常蹊跷。

  这天晚上,玄默壮胆去摸灯笼,竟触到一个头上长角的小鬼。他拍着小鬼的大脑袋说:“小鬼,小鬼,你好大的头!”小鬼听后慌忙跪倒:“督堂,督堂,您好大的胆!”年幼的玄默不知“督堂”是何意,便敷衍过去。

  秋去冬来。一天静海县城降了瑞雪,玄默和学友在课间团起了雪球。又要上课了,玄默望着手里两个团好的雪球不忍放下,可又不能拿到教室里去,便随手塞到城隍塑像的屁股里,并开玩笑似的命令说:“看好两个雪球,如化了,拿你问罪!”

  玄默本是笑谈,过后就将雪球的事忘了。可城隍却当了真,愁得无计可想,便在当夜给玄默的老师托梦,述说了事情缘由。老师醒后,唤来玄默狠很训斥了一顿。

  玄默一肚子气无处发泄,便跑到庙里,指着城隍塑像的鼻子破口大骂。他余恨未消,又写了一张纸条,用唾沫粘到城隍的额上。纸条上写道:“城隍城隍太猖狂,命你发配到辽阳。”

  城隍见到玄默的手书不敢怠慢,星夜赶往辽阳“赴任”。但辽阳没有空位子,城隍只好返回静海。可进了静海城隍庙,阎王已派来了新的城隍,老的城隍无处可去,只好蹲到县城西门外暂且栖身。

  严冬的夜晚,冻得城隍实在难挨,便给静海知县托梦。知县召来玄默问明经过,玄默自知说话放肆酿成大错,便答应给城隍在西门外重建庙宇。知县见玄默只是孩童,又知他家境贫寒,便以自己名义筹足银两,在西门外建了座简陋的城隍庙。

  明崇祯年间,玄默作了河南巡抚(俗称“督堂”)。为实践诺言,他对简陋的城隍庙进行了扩建,给城隍重塑金身。从此这个坐落在城外的城隍庙便成了静海的一大奇观。

  传说归传说,那么玄默和静海城隍庙的真实情况是怎样呢?

  据新编《静海县志》记载:“玄默字中象,明朝万历十年(1582)出生在大邀铺村的一户贫寒的农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崇祯元年(1628)任怀庆府吏科给事中;六年(1633)任河南巡抚。”

  玄默任怀庆府吏科给事中时,当地巨奸陈云汉假名屯田,增赋害民,地方官吏摄于陈的威势不敢过问。玄默冒杀身之祸接连向朝廷上本,终于将陈参倒。

  关于静海修建城隍庙事,史志也多有记载。清同治《静海县志》说:“城隍之有庙始于吴。明朝洪武初年,诏天下府县建城隍庙,封京城为帝,后遂相沿不改。”按照这个说法,静海县城最晚在明洪武年间就修建了城隍庙。另据明朝嘉靖年间编修的《河间府志》记载:“静海县城隍庙,在县治西南。”也就是说,在玄默还没出生时,县城内的西南方已建城隍庙。

  到清朝同治年间编修的《静海县志》,对城隍庙的位置记载已有变化:“城隍庙,在西门外,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县曹(署篆)重修。”这个记载可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曹署篆重修静海城隍庙,正是玄默14岁在县城上学时,与传说恰好吻合;其二,原来城隍庙在县城内西南方,而到万历二十四年重修时移到了西门外,这也与传说合拍。

  传说肯定不是历史真实,但前述的两点巧合,确实给研究者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王敬模)

  稿源: 北方网—今晚报   编辑: 王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