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与青春师德

 翠竹明月 2018-05-04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生有三个阶段:幼年,青年,老年。幼年蒙以养正,青年养志,老年养德。

现在的学校:学生养志;教师养德行;学校养风气。

怎么能够按照中国文化在我们青年教师身上把两者特征统一起来呢?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什么是传统:古今相传,四海一统。从古传到今,从今传到未来。这是从时间上叫古今相传。只要是我们炎黄子孙遵循着这样的行为,叫四海一统。在古今相传的过程中,留下了古圣先贤对人生经验的感悟,这就是一种文化。用这种文化一代一代不断地感染着我们,这是它重要价值之所在。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春风一吹草木绿化,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化。我们教育学生自己心里要有一点感化。

  

文化,在中国文化群经之首《易·贲卦》象辞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指文化的程度,它是已然的、静态的。中国古人,重在化上,是变化的过程。文化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过程来理解,五千年的传统在今天的生活中它就能鲜活起来。

我们不能把目光盯在眼前这点文化而忽略一个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文献浩如烟海,思想博大精深。它最核心思想是什么?一言以蔽之——“道德”。 道,强调头,重在理性分析,侧重客观规律;德,强调心,重在主观感受,侧重人文修养。德,在心为德,施之于行。对内是德性,对外是德行。德者,得也。它是心得。得之于心,又施之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想养德,就要修身,对内修心,对外修行,内外兼修,达到内圣外王。曾国藩,因为学问而成事功,就是内圣外王。

身是什么?身是一个轴,关乎里外,就像一扇门。推进门是你的内心世界,走出门来是你的言行举止。

性难改,情可控。性是内隐的,情是外显的。所以我们要平衡情绪,健康情感。

教师是基于内心的感动,而体现庄重的行为。

 

为师之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金教授说,教师不仅是主体,更不要忽略他的主导作用。清华大学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楼代表着规模,大师代表着品质,但关键学生还要有大志,大志是明其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