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感冒发热注意事项

 朱骏城 2011-12-03

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在发病过程中,患儿因反复高热、烦躁、咳嗽,以及目前在西药应用上动不动即用广谱抗生素等治疗的影响下,很容易引起小儿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不思饮食、腹胀、口舌糜烂等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由于肺胃蕴热,兼感风邪,以致肺失清肃,胃失降和所致,因此在治疗中除了清热解毒,疏散外邪,还要消滞和中,兼顾脾胃。健儿清解液的研制者,敏感地抓住了风热咳嗽的后期,患儿烦躁、不思饮食这一令家长最着急的关键,采用了清朝名医吴鞠通治疗外感风热的著名方剂“银翘散”和保和丸方药的有机组合,因此健儿清解液的主要成份有金银花、连翘、杭菊花、苦杏仁、山楂、陈皮等。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消滞和中,祛痰止咳,常用于小儿感冒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痛以及不思饮食,口舌糜烂等症。

经药理研究证实,该药有抗菌消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该药还能明显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蛋白酶活性、胃液分泌、胃酸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有助消化作用。

服用健儿清解液时,一般婴幼儿一次4毫升,儿童一次10毫升,一日三次,或用开水、牛奶、代乳粉冲服。本药的特点是口感独到,由于应用特殊的加工工艺去掉了无效的苦涩成份,不仅不再苦口,而且为淡黄色柔和的透明液体,能很好消除患儿服药时的恐惧心理。什么情况下给孩子服用退热药

发热是小儿患病后的常见症状。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热,不问青红皂白就给服用退热药,这是很不科学的;也有的家长给孩子服退热药不到半小时,热度不下降就再吃一次;或者急匆匆抱到医院要求医生再打退烧针。凡此种种,均有滥用退热药之疑,而且不弄清发热原因就胡乱用退热药,很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基础代谢率较成年人高,所以一般小儿的正常体温为36.5-37.4度(口腔温度),较成年人高,而且小儿的体温易随外界温度而改变。一般体温早晨低,下午高,波动在1度以内。体温超过37.5度或波动超过1度即为发热。腋下温度通常比口腔温度低0.5度,而肛门所测温度则高0.5度。腋温37.5-38度为低热,38=39度为中度热,39-41度为高热,41度以上称为超高热。

对小儿来说,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也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应,中、低度发热有利于机体杀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而人为降温反会破坏机体对疾病的正常反应,使病程延长。发热是某些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不同的感染、不同的疾病,发热类型有所不同,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乱用退热药往往会掩盖发热的规律,使医生诊断疾病时减少了线索,妨碍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甚至因体温下降而放松警惕,以致延误治疗。况且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儿发热的问题,退热不久体温又会上升。这就是医生经常告诉家长,孩子发热时不要滥用退热药的道理。

那么,什么时候给患儿服用退热药呢?

孩子发热时,首先要明确诊断疾病,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经医生指导,正确使用退热药。一般来说,体温未超过38.5度时,不要匆忙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当孩子体温超过38.5度,并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时;或孩子体温没有达到38.5度,但有因发热引起抽搐的病史(高热惊厥),表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口唇干燥、脉搏快时,即可服用退热药。

应该说明的是,退热药治标不治本,只是起暂时的退热作用,而且使用后退热也需一个过程,不可在短时间(4小时)内重复使用,以免降温过快,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小儿服用退热药时应注意什么

小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首先考虑的是使用物理方法退热,因为不易发生意外和不良反应,对小儿来说是比较好的方法。在给高热小儿使用退热药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注意药物的选择:由于小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小儿发热时不能服用成年人的退热药。非那西丁、消炎痛、复方阿司匹林、克感敏、安痛定片等进入人体后都必须经过肝脏代谢,然后经肾脏排泄。如果小儿服用这些药物,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缓慢,在肾脏排泄困难,势必会在体内蓄积,对肝肾形成一种化学性刺激,可导致肾脏无菌性炎症,甚至引起肾坏死。因此对不满15周岁的小儿禁止使用成人解热镇痛药。退热效果好、毒性低的药物要数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临床上常用于小儿退热,临床上常用的制剂如巴米尔、美林、恬倩、泰诺、百服宁等复方制剂中多数含有这些成分。

2、应注意掌握药量:退热剂不宜大量服用。大多数退热药通过排汗达到降温目的。如果大量服用,小儿出汗过多,体温骤降,容易发生虚脱。

3、严密观察小儿的反应:服药后应给小儿多喝白开水或淡盐水,以补充水分的丢失。如体内水分不足,用了退热药,机体不能产生汗液,则达不到降温目的。同时多饮水也可增加尿量,有利于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有助于体温下降和病情的好转。注意切忌给小儿穿或盖得太多。小儿发热时手脚发凉是末梢循环不良的表现。穿或盖得太多,不利于散热,反而会使体温继续升高,甚至引起高热抽痉。此外,还应注意个别小儿对退热药的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甚至哮喘,应立即停药。可改用中药或其它种类的退热药。以后发热时应避免使用同类药物。

4、及时查找体温不降的原因。如果用退热药后不见效,应注意是否有的小儿穿得太多,打包过紧妨碍了散热。有些小儿汗腺功能差,汗液分泌少,或体内水分不足,也会影响散热。但应注意,服退热药后体温下降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一般在服用药物后半小时至1小时才起作用。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有的还具有抗炎、抗风湿、抗痛风作用。由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于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因此本类药物又分别称为非甾体抗炎药和非麻醉性镇痛药。目前主要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布洛分等,主要用于消炎镇痛的药物有消炎痛及萘普生等。

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物种类及复方制剂较多,选用时应加以注意。

1、解热作用:本类药物解热效果好,作用可靠而迅速,主要通过增加散热过程,对产热过程无影响,可使发热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应注意解热镇痛药只是针对发热的对症治疗,不能解除致病根本原因。

2、镇痛作用:疼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解热镇痛药对于高热、长期低热、感冒、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以及各种中等程度慢性钝痛,如头痛、神经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效果较好,但对于外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如肠痉挛、胃疼等无效。本类药物的镇痛作用与阿片类不同,在解热镇痛治疗剂量之下,对精神意识状态及其它感觉无影响,久用亦无成瘾性。

3、抗风湿作用:本类药物中除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外,均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通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炎症时局部区域有一种叫做前列腺素的物质合成增加,从而出现红、肿、热、痛等一系列症状。解热镇痛药的作用主要正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可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的毒性较大,卫生部已在1982年淘汰了两药的单方制剂,但含有这两种成分的复方制剂仍在临床使用,故应对这些复方制剂加以注意,不可滥用。

 

 

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在临床使用的药品中,抗生素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如不加以注意,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多,对机体造成损害。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没有一种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所有细菌,只有使用对引起感染的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才能有效。因此应根据患儿的临床情况及结合有关化验结果正确选用抗生素。

2、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各种给药途径各有其优缺点及应用指征,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采用口服给药,宜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的制剂。有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口服后极少吸收入体内,故不能用口服法治疗全身性感染,但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肠道感染。对严重感染则应采用静脉给药。

3、合理掌握剂量:抗生素的剂量一般可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但应根据患儿的生理、病理状态而适当调整。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肾脏、肝脏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较低,药物半衰期较长,因此出生1个月内宜按日龄调整剂量。肾功能减退时亦应根据肾功能受损情况调整剂量。


4、掌握疗程:一般抗生素宜使用致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3?4天。如果急性感染在用药48?72小时后临床效果欠佳,可考虑调整用药。但应注意使用抗生素不可用用停停、停停用用,也不能过于频繁调换抗生素,一种药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用药后短时间内症状未见好转,就盲目认为该药不灵,而频频调换其它抗生素,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疾病的反复,延误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则有导致二重感染的可能。二重感染又称继发感染,是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一种新的感染,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胃肠内敏感细菌被消灭,造成菌群失调,致使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大量繁殖,引起继发感染。

5、合理联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原理各不相同,作用环节不同,毒性反应也不一样,任意联用抗生素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合理联用,才能增加疗效,降低毒性。

6、不能片面追求使用新药、进口药。抗生素疗效好不好,主要决定于细菌对所选的药物是否敏感,否则,再新再贵的药也无用。

7、在使用抗生素期间,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有可疑现象,如皮疹、荨麻疹等,要及时采取措施,或减量或停药,或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切勿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目前将抗生素盲目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现象相当普遍,应引起广泛注意。

怎样给孩子退烧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疾病的信号。若疾病没有得到控制,即使热退下来还会再次升高;退热本身也不能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一般发热低于385℃时,可暂不给予退热治疗,如小儿精神、饮食等方面都较好,可密切观察一段时间;如精神很差,食欲明显减少,说明小儿病情不轻,应尽早到医院诊治。高热时(>385℃~39℃),无论小儿精神等各方面状况如何,均应及时给予退热治疗。退热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

1、物理降温不使用药物而通过增加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的方法为物理降温。小儿高热时,若周围环境温度不很冷,采用揭去被子、解开衣服等是促进人体散热的最好方法。包被过厚过严,反可加重发热,容易诱发高热抽风。周围环境较冷时,可将小儿移至较温暖处,采取上述方法。揭开衣服后,加用温湿敷更易于退热。温湿敷方法如下:将孩子的衣服脱去或暴露躯干部位,用温毛巾(温度4050℃)敷于暴露部位,及时更换毛巾,保持温度基本不变,最好能持续30分钟。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可给发热的小儿进行温水浴。水温同样应保持于4050℃。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有时也可采用酒精擦浴的方法。用纱布浸泡30%40%的医用酒精或白酒,涂擦腋窝、大腿根、颈部、肘窝等处。这些部位的大血管位置浅表,酒精的蒸发可带走一定的热量,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一般不提倡使用冰袋或低于体温的凉敷的方法。低于体温的温度可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不利于皮肤散热。对于医院有时采用的冰枕的方法,一般家庭不易效仿。冰枕主要适用于恶性高热或顽固性高热时,应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使用。孩子出现高热时,应用市售冰袋可防止体温继续升高。冰袋不是退热的主要方法。

2、药物降温物理降温虽然效果不错,但作用较缓慢。对于有高热惊厥史或有抽风史的患儿,如不能及时或很好采用物理降温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护士或家长进行药物降温。药物降温可通过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多种途径进行。一般家庭多选用口服途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对于小婴幼儿应该首选扑热息痛或含有扑热息痛的药物。目前医院常推荐的药物包括:百服咛、安佳热、恬倩、泰诺、美林等。这些药物均为水剂,适于小儿服用。对于较大的儿童,也可选择片剂药物,例如:阿司匹林、APC等。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是否能很快下降,除与药物种类和剂量有关外,关键是能否使散热增加。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物理降温是保证退热的前提。服用退热药物后,应注意避免仍然包裹孩子过厚、过严,孩子的体温不易降低;或被捂出大汗,引起脱水等不必要的并发症。

遇到孩子高热时,家长应根据孩子与自家的情况,选择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以使小儿温度尽快降至正常范围,且不致出现高热惊厥等危险情况。

上感 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又称普通感冒。主要是指鼻、咽部粘膜的急性炎症,是病毒感染所致,为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冬季较易发病,有时可发生流行。

引起上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营养不良、缺乏锻炼的小儿,容易受到感染。婴幼儿感冒的症状多种多样,可有突然高热,体温达38-40℃左右,持续1-2天或10余天不等,极少数患儿会因此而抽风。在新生儿期可出现体温不升。患儿畏寒、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好。还可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常常被误为胃肠炎。而有些孩子则仅表现为鼻塞、流涕、流泪、打喷嚏、咳嗽、嗓子痛等等。较小的婴儿可因鼻塞而张口呼吸或拒乳。

本病一般情况下3-4天可自然痊愈,少数病程迁延可达2-3周,此时常需要药物治疗及加强营养和休息,否则感染可扩大或波及邻近器官,导致一些并发症,使全身症状加重。常见的并发症有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和中耳炎。

感冒本身有其自限性,采取一些对症治疗可以缩短病程。体温不高的小儿不需特殊处理,高烧可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对于鼻塞症状重者可用0.5%麻黄素或1:2000滴鼻净滴鼻,每天2-3次,每次每鼻孔1-2滴。流涕多时可给些扑尔敏。止咳祛痰的药物最好用中草药制剂,而少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可待因糖浆等。常用的中草药制剂有小儿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等。为了防止感染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适当服用抗病毒的药物,病毒灵10-20毫克/千克?日,分2-3次口服,除合并有细菌感染外,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

因本病一年四季均易多发,而且经常反复患病,所以应重视预防,切不可认为日常小病而轻率对待。

一、对婴儿要加强衣着护理,合理喂养,按时添加辅食,加强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小儿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防止忽冷忽热。

二、积极治疗佝偻病、营养不良和其他慢性疾病。

三、在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季节,不能带孩子随意串门,减少交互感染的机会。

四、对易感小儿不妨给予预防性投药。如:
-贯众15-25克水煎服,每天2-3次,连服2-3天;
-板蓝根、双花、连翘水煎服。室内保持空气新鲜;
-可用食醋熏蒸法消毒室内空气,每立方米空间为10毫升加水1-2倍,在炉火上煮沸熏蒸至全部汽化为止。每天一次,连续数日;
-在感冒流行季节时,可给孩子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感冒多价疫苗,都能减少该病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