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黄派创始人——黄桂秋

 雲泉 2018-05-04

黄桂秋,京剧表演艺术家,旦角黄派的创始人。生于1906年,卒于1978年,名德铨,字荫清,自号桂荫轩主,湖北江夏人。“黄桂秋”是其姐妹的名字,借来作了艺名。

黄桂秋1924年高中毕业后,曾在北京电话局担任话务员,因自幼酷爱京剧,曾以票友身份参加演出。

京剧黄派创始人——黄桂秋

1926年正式拜陈德霖为师,1927年搭马连良春福社,正式下海,先后与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杨小楼、言菊朋等同台演出。

1942年,黄桂秋与周信芳在上海黄金大剧院联合演出54天,周信芳非常欣赏黄桂秋的演唱水平,说:“你的唱别具一格,真可以自成一派”,果然,不久《春秋配》被公认为黄派第一出代表作问世。后来,二人又先后合作了四次。

1945年后长期在上海皇后大戏院演出,常演《春秋配》、《别宫祭江》等剧目,深受观众的好评,特别是贴演一至八本《雁门关》,主演公主一角,连满数月,欲罢不能,获得“江南第一旦”和首席青衣的荣称。

1949年组织秋声京剧团,任团长。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别宫祭江》一剧获演员一等奖。

1958年参加新民京剧团,后并入上海京剧院。在年近花甲时,还演出《金水桥》、全部《春秋配》等剧。

1963年起在上海京剧院学馆任教。

1978年9月11日,一代名伶黄桂秋因病去世,享年73岁。

一、黄桂秋的籍贯之争

关于黄桂秋的籍贯问题,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湖北江夏人,还有一种较为广泛的说法,称其祖籍为安徽安庆,而“生于北京”。黄桂秋的长子黄正勤(上海京剧名小生)在《黄门后代》里也提到其“祖籍安徽安庆”。但是,黄桂秋的次子黄克在《传记文学》2006年10月号上撰文说,“幼时家中关于京剧的纪念书刊很多,就是那种黄纸印的附有大量蓝色剧照、合影的大厚册子,在经常附有的通讯录中,于家父名下籍贯一栏都注明是湖北”。在黄克祖父亲手盖的“崇外河泊厂137号”的四合院的门框两边,都有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朱红色木板,上首刻有“江夏郡”、下首刻有“黄寓”黑体大字。

京剧黄派创始人——黄桂秋

据黄桂秋的女儿黄慧云回忆,当时家里的铜脸盆外帮上,也同样刻画有“江夏郡”的记号。

黄克先生因此说:“这不分明标志了我家是江夏人吗?”他说,江夏郡是沿袭汉代以来的地方区划,无论如何变迁,也不会离开过湖北武昌一带,跟安徽的安庆无从搭界。

另一个事实是,黄桂秋师承山东籍的陈德霖,其唱腔在继承陈德霖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湖广韵,也就是带有湖北方言的韵调,而湖广韵则来自于汉剧(亦称汉调)。在这一点上,与京剧开宗鼻祖谭鑫培如出一辙。在中国京剧史上,大凡湖北籍或与武汉有过渊源的京剧艺人,几乎无一不坚守湖广韵,这也是汉剧对京剧根深蒂固的影响使然。汉调的声腔、板式、剧目、字韵等,是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因为京剧界都承认,汉剧是京剧和其他一些地方剧种的“乳娘”,汉剧所采用的湖广韵被广泛地运用于京剧和一些地方剧种,为这些戏剧品种增添了无穷的魅力。2007年武汉八艺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上,尚长荣曾引用戏曲表演《百戏唱和》里的话:“皮黄合奏开先河,汉调楚声翻新歌,京味吟出湖广韵,蓦然回首更亲和。”

黄桂秋“生于北京”,从表面来看,似乎与江夏无缘,但是其坚守的湖广韵,我想,大概是受了京剧韵调中湖广韵盛行和其父辈、祖辈语言的影响。而且,生于北京并不能说明其祖籍,就像谭派的传人。当年徽班进京中的艺人中,湖北人很多,后来的京剧也采用汉调中的皮黄腔韵白。黄桂秋则在保存了湖广韵的基础上,掺入了上海话的“嗲”,使得黄派成为好听难学的流派。

京剧黄派创始人——黄桂秋

从姓氏上来讲,天下黄姓出江夏,江夏是黄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江夏,黄姓仍然是大姓,而黄桂秋无疑也是江夏黄的后裔。值得一提的是,黄桂秋在存于

目前,无法获知黄桂秋的父辈的文字资料,有关与江夏渊源的详情则无从稽考。

二、黄桂秋的家庭

黄桂秋15岁那年与同龄的结发妻子结婚,婚后育有三子三女:老大女儿黄慧云,老二儿子黄正勤,老三儿子黄克俭,老四女儿黄阿莲,老五儿子黄克,老六女儿黄志齐。其中老四女儿黄阿莲,老六女儿黄志齐在八九岁时夭折,老三儿子黄克俭1981年牺牲在上海宝钢建设工地。

夫人于1963年(黄桂秋退休那年)罹患脑血栓,1969年冬天病逝,时年64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