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燃犀说天津饮水史

 天津明信片 2018-05-05
●名人笔下的天津

李燃犀说天津饮水史

周利成
  俗话说,天津人都是喝海河水长大的。然而,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从清末到民国,天津人又是怎样饮水的?在小说家李燃犀1947年8月17日发表于《明星画报》上的《饮料之今昔观》一文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在自来水厂未设立之先,天津人饮水全仗河水,绝少饮用井水。城外居民自不必说,尤其是城里人饮水甚为困难。全城住户皆由东西北三门挑水入城,因为南门外即属荒郊,离河又远,无人由此取水。北门的人挑运河水,俗称御河,因前清时由此运送皇粮,且皇帝南游皆由此河乘舟经过,故得此名。西门的人挑西河水(子牙河),东门的人挑海河水。海河连通渤海,味道稍咸,运河水味甜,西河水次之。

  当年运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直接用水筲担,这些人或是住得离河较近,或是穷苦人家;另一种是买水喝,这就有了水夫。他们用二把独轮车,车上放置十个水筲,筲上钉有木盖,只留一个小方孔。他们都有固定的主顾,按时供给,他人不能争买。推水的水夫把十个筲推进城中,边走边吆喝着,远远地便可听出他们来了。他们对于行人各有一定的称呼,年长者喊“大爷”,小孩子叫“兄弟”,劳动者称作“二哥”,商人呼为“掌柜”,绝对叫不错。无所归类的人们,便唤一声“空身儿”。一路上,“借光”“旁儿上走”不绝于口。因为他们嘴甜,说出话来使人满意,让人爱听,一般行人皆避道而行。水夫将水推回,需先倒入陶制大水缸中,加入白矾,再用棍搅,泥沙沉淀,方能澄清。

  庚子年前后,天津城有一种挑水沿街叫卖的水夫,他们不喊“卖水”,而唤“一油”(音如此),当时就连李燃犀也是不解其意。到了民国元年,他才听王鉴泉老先生说,“一油”是“一舀”之讹。当年在河里舀水,水浅处要用瓢舀水,水深处则将筲按在河里一盛就满,称之为“一舀”。此后,不但“一舀”之意,就连“一舀”之名也湮没无闻了。

  1903年,英商与华人合资的济安自来水公司成立,选址运河上游的芥园,聘华人马玉清先生为经理。马公为津门耆宿,年高德韶,市人景仰。马公主其事,全市居民自无异议。后来马公去世,后人继续他的事业。自来水公司创办数十年,因洁净便利,市人称便,从来没有不洁,也没有异味。但自日寇来犯,天津沦陷,自来水也是在劫难逃,弊窦丛生。抗战胜利后,自来水公司改为官办,可是大不如前,尤以1947年最为糟糕。李燃犀认为,当时任何事情一经官办,定遭失败。他还感叹,这两天的水又难喝了,恐怕是因为打仗碱河决口的缘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