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简史02】两汉时期的青海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5-05
第一节西汉势力深入青海地区
一、西汉王朝与西羌的关系
汉初,匈奴冒顿单于势力强大,河湟地区的羌人臣属于匈奴。匈奴以羌人为 右臂,对汉朝北部边疆构成了威胁。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前179 ~前141年)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具备了解 除边境威胁的能力。于是汉武帝开始了“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 诸羌”的战略行动。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统率骑兵万人,自陇 西出兵,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大败匈奴右部。这年夏天,霍去病率军 由北地出兵,逾居延海,抵祁连山,围歼匈 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4万 余众归降汉朝。西汉占领河西后,陆续设立 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沟通 了内陆与西域的交通,割断了匈奴与河湟羌 人的联系,为进一步占领河湟创造了条件。
元鼎五年(前112年),居住在河湟流 域的先零羌和封养、牢姐等羌人部落解仇结 盟,和匈奴联合,集结10万人众,匈奴人 五原(今河套),羌人攻占令居(今甘肃永
登县境)、安故(今甘肃临洮西南),围抱罕 匈奴骑士图
(今甘肃临夏)。次年,汉武帝命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10万征讨羌人。 汉军渡黄河,逾湟水,“西逐诸羌”,进而占领湟水流域。部分羌人被迫西迁, 迁至青海湖地区过游牧生活。为了巩固新拓疆土,西汉王朝向湟水流域迁徙汉 人,安置降羌,封授先零羌首领杨玉为“归义羌侯”,并开置公田,修筑障塞亭 燧,在今西宁市建立具有军事和邮驿性质的西平亭,为创建郡县做了必要的准 备。
宣帝初年,先零羌怀念失去的故土,纷纷强行返回湟水北岸放牧,有与匈奴 贵族联合的势头。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羌与其他羌族部落交换人质,结成 联盟,准备进攻汉军。汉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领兵巡视诸羌,义渠安国以欺 骗手段召杀先零羌首领40余人,®并纵兵杀死羌民千余人。这种做法激怒了羌 人,引起了更大规模的战争。诸羌占领湟中,攻打金城(今甘肃兰州),并在浩 塵(今作浩门,治今甘肃省永登县河桥驿)大败安国所率军队。为了平定局势, 宣帝选择了年迈而通晓羌事的后将军赵充国,率6万军队出兵湟中。赵充国至金 城,渡黄河,过四望峡,深人湟水谷地,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办 法,集中兵力打击比较强大且带头起事的先零羌,分化安抚罕、幵等羌,很快就 击破了羌人的主要力量。汉军在土地肥沃的湟水流域实行军事屯田,做了长期驻 军河湟地区的打算,羌人只好纷纷归顺。西汉封授归降的先零堯首领若零、弟泽 两人为“帅众王”,整个西羌地区很快趋于平定。
二、西汉在河湟地区设置郡县
为了长期统治河湟地区,西汉政府除了进行征伐西羌的战争外,还采用军事 屯田,建立郡县,设置护羌校尉、属国都尉等机构,委派官吏等办法,来加强对 河湟羌人的控制。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西逐诸羌,在建 立令居塞(今甘肃永登县境)的同时,开始设置“护羌校尉”(初设营于令居, 后徙安夷、临羌等地),从此护羌校尉成为相对固定的体制。神爵二年(前60 年),赵充国击破先零等诸羌,许多羌人归附西汉,西汉政府专门设置了 “金城 属国”(治地不详,一说在破羌县,即今青海乐都县境),安置归属的羌人,并 任命了属国都尉。护羌校尉和属国都尉本应是管辖羌人事务的官员,但在后来的 羌汉战争中,他们直接压迫和残暴地屠杀羌人,给羌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引起了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抗。
为了加强对西北边境的控制,始元六年(前81年)秋七月,汉廷取天水、
①俩弟传))为40余人,樾充国传}作3(>余人,今从洒羌传》。
陇西、张掖郡各二县,®新置了金城郡(治今兰州市)。金城郡的设置是西汉王朝 健全西部区划和防御羌人的一个重要措施。神爵初年,为了加强和巩固边防,汉 廷又在富饶的河湟地区增置允吾(治今青海省民和县境)、允街(治今甘肃省永 登县境)、破羌(治今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安夷(治今青海省平安县境)、临 羌(治今青海省湟源县城东南,一说在湟中县通海堡)、浩门(治今甘肃永登县 境)、河关(治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一说在今青海贵德县一带)7县,使金 城郡由6县扩为13县。随着西汉统治区域的向西扩展,郡治也从原来的金城西 移于允吾。扩置的金城郡面积辽阔,包括西羌分布的主要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 要。从这一时期起,河湟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央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
三、王莽设置西海郡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掌握了朝中大权。汉平帝元 始四年(4年),王莽派中郎将平宪等人,来到西海(今 青海湖)地区,以金钱财物,利诱卑禾羌首领良愿献地 内属。良愿等人慑于西汉武力,于是率领本部落12 000 人迁出鲜水海(今青海湖)、允谷(即大允谷,今共和县 等地区)、盐池(今茶卡盐池)等地,将环湖地区献给了 汉朝,自居高山险阻处为汉藩蔽。王莽诱使卑禾羌献地, 羌人又一次被迫到自然条件更差的地区去放牧。
王莽得西海、盐池后,为竭力制造“四海一统”的 政治升平假象,奏报临朝的太后王政君,谓当时全国已 有东海、南海、北海三郡,请在良 愿等所献的地区设西海郡。准奏后,
于元始四年(4年)冬设置了西海 郡,®治龙夷(又名龙耆,在今青 海省海晏县三角城),并在环湖地区设置五县归西海郡管 辖。史籍虽未记载这五个县的名称,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 在环湖地区发现的五座汉代古城,®填补了史料之阙。西海 郡城遗址内还发现了汉代钱币和新莽时期陶制钱范。西海 郡的设置,使汉帝国西部疆域深人到了青海西部草原。 西海郡古城出土钱茨
①即天水郡的榆中、金城县,陇西郡枸罕、白石县,张掖郡的令居、枝阳县。
②书·平帝纪>〉为元始四年冬,〈任莽传》作元始五年秋,今从《平帝纪)〉。
③即海晏县三角城.海晏县尕海古城,刚察县北向阳古城,共和县草多隆古城,兴海支东加拉古城。
/7



王莽建立西海郡后,在国内增立新法50条,凡有违犯 者,强行迁徙到西海地区。被迫迁徙的内陆百姓数以万计, 引起了内陆人民的强烈不满。a>
西海郡设置两年后,即王莽居摄元年(6年),西羌豪 酋庞恬、傅幡等举兵攻打西海郡,企图夺回水草丰美的环 湖地区。西海太守程永弃城逃走,后被王莽所杀。羌人遂 即占领西海郡。次年,王莽遣护羌校尉窦况等击破西羌, 收复了西海郡。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十月,王莽在西海 郡治龙夷城树立“虎符石匮”,铭文为:“西海郡虎符石 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王莽篡位称帝后,爆发了绿林、赤 眉起义,新莽政权无力顾及边疆郡县,卑禾羌等遂又趁机夺回了故土,西海郡也 随之废弃。
第二节先人的反抗斗争 和东汉对河皇羑人的统治
一、东汉时期的羌汉战争
汉代以来,在多次的羌汉战争中,统治阶级将大量降附的羌人安置在塞内, 本想让他们与汉人杂处,便于对羌人进行监督,使其不再起兵反汉。但朝中官吏 和地方豪强势力肆无忌惮地虐待羌人,重其徭役,敛其牛羊,并强行征发羌人到 各地打仗,因而不断激起羌人的武装反抗,尤其是东汉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 朽,对各族人民的压迫越来越残酷,终于激起了西北羌族人民大规模的武装起 义,其中河湟羌人是主要的力量之一。
建初元年(76年),安夷县吏掠夺卑湳羌妇为妻,引起了皁湳、勒姐、吾良 等羌人部落的暴动。这次暴动被汉廷镇压下去后,第二年又爆发了以烧当羌为 主,由封养、牢姐、烧何、当煎、当阗、卑湳等部参加,并与湟中月氏胡、张掖 卢水胡联合行动的大起义。自建初二年到永元十三年(77〜101年)的20余年 间,羌人多次攻打金城、陇西、汉阳等地,捣毁汉军营垒,杀死汉军将帅。羌人
①〈奴书》卷九十九上任莽传h
起义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深得羌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湟中月 氏胡曾被护羌校尉邓训整编为“义从胡”对羌作战,但不久后,共同的利益又使 他们参加到羌人起义的行列。东汉政府为了镇压羌人起义,先后遣护羌校尉等将 帅多人,率军深入大、小榆谷(今贵德、尖扎一带)、允谷(今共和盆地),在军 事征伐的同时采用分化瓦解政策,使羌人起义遭到失败,烧当羌首领迷唐只得率 余众不足千人,“远逾赐支河首”,即今青海南部果洛、玉树及其以南地区,依 发羌而居。
永初元年(107年),安帝遣骑都尉王弘强行征发金城、陇西、汉阳三郡羌 人数千骑兵赴西域作战,羌人不乐远征,走到酒泉便相率逃散。朝廷命各郡县发 兵堵截,勒索骚扰,捣毁庐舍,于是羌人和戍羌骑兵被迫举行了暴动。他们持竹 竿木枝代矛,负板案为盾,攻亭堠,杀官吏,各郡羌人闻风而动,群起反抗东汉 的统治,其中先零羌和钟羌声势最大。汉廷遣车骑将军邓骘等统率5万军队前去 镇压,结果屡战屡败。羌人乘胜深人内陆,先零别种滇零在北地郡(今宁夏境 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推举滇零为天子,建都丁奚城(今宁夏灵武东南),其 控制地区西达金城郡东部。永初三年(109年),在滇零的 指挥下,当煎、勒姐二羌攻下破羌县,钟羌攻下临洮县 (今甘肃岷县),活捉南部都尉,东汉在西北的郡县官吏惊 惶失措,纷纷胁迫所属汉民,内迁郡县,®兵荒、灾荒一 时使难民流离失所,随道死亡,丧其大半。汉族人民不忍 强暴,也纷纷参加了羌人起义。羌兵东渡黄河,进攻河 东、河内等郡,直接威胁东汉都城洛阳。东汉政府十分惶 恐,先后调集20余万军队围剿羌人。由于羌人英勇善战,致使汉军将帅束手无 策。直到永初五年(111年),东汉政府改用骑兵,同时利用南匈奴骑兵,进行 武力镇压,并采用暗杀和财货招诱的手段,才消灭了滇零政权,分散了诸羌部 队,结朿了这次长达12年的羌汉战争。金城郡太守衙门本在允吾县,移寄陇西 郡襄武县后,直至这次羌事平定,金城郡治又移徙允吾县。
建光元年(121年)当煎羌和烧当羌等3000人攻打湟中及金城诸县,与此 前后整个凉州和三辅都受到羌人的进攻。永和元年(136年)后,凉州、并州和 关中的羌人不堪忍受官吏的横暴,又相继爆发了反抗汉朝的斗争。
廷熹二年到建宁二年(159~169年),烧当、先零、沈氐等羌先后展开反暴 政斗争,东汉政府用陇右、河西大姓皇甫规、张奂、段頻等人领兵作战。皇甫
①汉朝徙金城郡治于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徙护宪校尉营于张掖。又徙陇西郡民于襄武,安定郡民于 美阳(今陕西扶风东),北地郡民于池阳(今陝西泾阳西北),上郡郡民于衙县(今陕西白水东北)。
规、张奂主张“招抚”政策,并惩治贪官污吏,受到部分羌人的信任,归服的羌 人达2〇余万人。段潁素以残暴嗜杀著名,从建宁元年至二年间(168〜169年), 仅他率军征伐先零羌“凡百八十战”,斩首38 600多级,掠得牲畜427 500多头, 足见统治阶级对羌人屠杀掠夺的程度。东汉边地将领和官吏,在战争中大肆掠 夺,中饱私囊,争得功名,而羌汉人民却深受其害。
中平元年至六年(184~189年),金城、陇西、汉阳三郡又爆发了以湟中 “义从胡”,金城“义从羌”、陇西先零羌为主要力量的起义,起义军立湟中胡北 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并与汉族人民联合,攻下了金城郡等许多郡县。起义军 在进攻三辅时曾提出“诛讨宦官”的口号,说明羌人起义在政治上更加显得成 熟。这次起义因统治阶级的镇压和义军内部发生分裂而遭到失败。
纵观东汉羌人起义,前后持续一百多年,导致羌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 级对羌民的压迫和剥削。羌族人民与拥有几十万的东汉官兵抗衡,不断遭受到血 腥的屠杀和掠夺,而汉族人民也因战乱承受了深重的苦难。战乱使户口大量散 亡,人民元气消耗殆尽,以金城郡、陇西郡的户数为例,永和五年(140年)只 及元始二年(2年)的10%。®羌人起义也给东汉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使其军事 力量大大削弱。为了镇压起义,东汉政府用费巨大,府帑空竭达到了极点,统治 者陷人千疮百孔的困难境地,根基为之动摇,充分暴露了东汉统治者的虚弱和腐 朽。内陆人民赋税徭役的加重,使农民暴动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东汉政权的崩 溃。
二、东汉对河澶羌人的统治
王莽末年,金城郡属县多数都被西羌占领,王莽旧部、自称上将军的隗嚣拥 兵割据陇西,与汉廷相对抗。建武九年(33年),光武帝刘秀在平定了北方主要 地区后,又平定了隗嚣,继而平定了蜀地等,实现了全国统一。由于东汉初年人 口大量减少,汉廷采用减少与合并郡县的办法,使中央政令更有效地到达地方, 以加强其统治。于是金城郡原13县中地处黄河以南的袍罕、白石、河关三县划 归陇西郡管辖。这样,今青海东部地区在东汉时分属金城、陇西二郡。
建武十一年(35年),陇西太守马援在临洮击破先零羌后,又在唐翼谷、 允吾谷(在今甘肃永靖和青海民和县境)与羌人作战,俘获羌人与谷粮畜产。 由于历年的战乱,河湟地区人口散失,所以在对待羌人和边地郡县的废留问题
①据彳汉书·地理志)元始二年(2年)与0§汉书·郡国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比较,西汉元始二 年金城郡为38 470户,149 648人;晚西郡为53 964户,236 824人。东汉永和五年金城郡为3 858户,18 947人; 陳西郡为5 628户,29 637人。
上,朝中诸臣发生了争论,一些大臣认为金城郡破羌县以西,道远多寇,索性 放弃,以免多事。唯马援认为破羌以西,城多完固,田土肥沃,灌溉便利,作 为防御羌人的战略要地,不可轻易放弃。光武帝采纳了马援的意见,并从武威 遣还从金城郡逃去的百姓3 000余口,充实了河湟流域各县。马援又奏请置官 长,缮城郭,起坞堠,开导水田,规劝返乡百姓耕牧,曾使湟中地区一度出现 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由于羌汉战争,东汉在河湟地区的政权并不巩固。建武时,羌人屡次起事, 攻占金城及其属县,金城郡曾于建武十二年(36年)撤废,一年后又行恢复,据 《后汉书》卷一武帝纪第一下》,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属陇西”, 建武十三年(37年)“复置金城郡”。永初时,爆发以麻奴兄弟为首的羌人起义, 战火延至凉州、并州、三辅的许多地区,郡县官长畏懦、争相逃命,金城太守衙 门由允吾移寄于陇西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直到统治者镇压了这次起义并重 新控制局面后,才又迁回允吾。
青海东部地区自两汉建立郡县以来,开展屯田,不断迁徙内陆汉族人民前来 居住,在羌族和汉族人民的共同开发下,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从而加快了这一 地区封建化的步伐。为了加强对河湟地区的控制,献帝建安中,东汉析金城郡置 西平郡,®凭依故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作为郡治。东汉西平郡辖有西 都(今青海西宁)、破羌、临羌、安夷4县。
除行政建置外,东汉自建武九年(33年)承袭旧制,仍设护羌校尉,建营于 令居,后移营于狄道(今甘肃临洮)。建初元年(76年),安夷县发生卑湳羌起 义,校尉营又迁至安夷。次年爆发以烧当羌为主的大起义,校尉营又西迁至临 羌,在此设营的30年中,主要对付大、小榆谷烧当羌人的反抗。永初时,因金 城、陇西二郡羌人起义,校尉营又先后迁至狄道、张掖。东汉护羌校尉先后更换 28人次,®其中除少数人如邓训等,能实行安抚政策,关注羌人疾苦,曾受到羌 人爱戴外,®多数人则贪婪凶暴,他们或实行武力镇压,或对羌人施以离间分化
① 据汉书》卷五按帝纪k垢汉书> 卷一百十七洒宪传>。
② 关于西平馳设置w间,樋爾、etw郡县图劫、仪麵考》、健史方舆纪要> 等均日:“后汉建 安中置西平郡' 饫下郡国利病书)等曰:“魏黄初中”置。今据债治通鉴)记载,建安十年(2〇5 年)曹操拜西平太守京兆人杜幾任河东太守,以及往国志·杜畿传k西平郡的设置时旬约在建安初至建安十年前 的一段时间中。考证详见王昱:情悔省志·建置沿革志K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
③即牛邯、夏育、窦林、郭襄、吴棠、傅育、张纡、邓训、聂尚、贯友、史充、吴祉、周鲔、侯霸、段禧、 侯覇、庞参、马贤、韩皓、马续、胡畴、马贤、赵冲、张贡、第五访、段頭、胡宏、段頊等28人次。
④据0§汉书> 卷四十六挪训传K

政策,引起了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抗。羌人的起义多因护羌校尉的残暴屠杀而引 起。
第三节汉代青海的民族分布与活动
一、汉代靑海备地的羌人部落
汉代的青海,是羌人活动的中心地区,由于羌人当时主要居住在我国的西 部,又称其为“西羌”。西羌是一个多氏族多部落的民族,自无弋爰剑以来,其 分支发展到150种,分散居住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 的兴盛,有的衰亡,有的分化归入其他部落,史籍载汉代羌人著名部落有20余 种,其中尤以先零、烧当、钟羌(大致活动在洮河上游的临洮一带)等部落集团 最为强大。西羌部落的名称多以部落首领的名字命名。今青海境内先后有先零、 烧当、卑湳、罕开、封养、牢姐、烧何、多姐、勒姐、当煎、当阗、钟羌等部落 活动过。河湟流域、环湖地区、黄河上游,都曾是羌人活动的中心区域,黄河源 头及其以西地区有发羌,柴达木西部有婼羌,其他许多地方也都有以部落形式独 立活动的宪人。
先零羌是西汉时期羌人中最强大的部落集团。他们原居住在赐支河曲南岸的 大、小榆谷,西汉初,部分先零羌发展到湟水流域。元鼎六年(前111年),汉 武帝西逐诸羌,大部分先零羌人被迫离开湟水流域,远去西海、盐池从事游牧。 西汉时期发生的几次较大规模的羌人起义,都由先零羌发动并以其部为主力,后 来在汉朝的镇压和打击下,损失惨重,逐渐衰败。西汉后期,居住在大、小榆谷 等地的先零羌又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左右附近局势的一支力量。东汉初,先零羌 在东汉政府的镇压下,势渐削弱,烧当羌等部落乘机击败先零羌,夺取大、小榆 谷,先零羌只好向东迁徙。安帝以后,先零羌再次兴起,多次参加羌人大起义, 给东汉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先零别种滇零在北地郡曾建立羌人政权。后来,先零 羌在东汉政府的多次镇压中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人员伤亡严重,财、畜损失很 大,从此一蹶不振。
烧当羌是继先零羌以后的又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传说烧当是西羌研的十三 世孙,以后这一部落便以烧当为名号。从烧当传至玄孙滇良,居住在赐支河曲北 部的大允谷。西汉时,烧当羌部落一直处于衰弱状态。东汉初年,滇良父子联络
诸种羌,击破先零等羌,占居大、小榆谷,利用上地肥沃的自然条件迅速发展强 盛起来,常常称雄于诸羌。明帝以后的半个世纪中,烧当羌首领迷吾、迷唐父子 联合诸羌,多次攻打东汉边郡,步骑多至3万余众.声势很大。东汉政府多次调 兵遣将,采取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的方式,终于在允川击败了烧当等羌,并将降 差6 000多人分散迁徙到内郡,迷唐率余众远逾赐支河首。
两汉时期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羌人部落,
由于各肖所处的地区不同,其发展程度也是 不平衡的。东部河湟地区的羌人,较早从事 农业定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 为高。汉武帝时,汉朝军事力量深入河湟羌 区。宣帝时,汉代封建政权在河湟地区的建 立和实行封建土地制度,标志着青海东部地 区的社会性质出现了变革,由氏族社会进人 了封建社会,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羌人逐步适
应了新的封建制度。而其他广大牧区从事游
牧的羌人部落,其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他们以种落为单位,依随水草过着畜 牧业为主的游牧生活,部落各有酋长,互不统属,种落内部虽已出现了私有财产 和阶级分化,但阶级没有明显形成,也没有统一的政权组织。部落酋长在掠夺中 虽然不断扩大自己的财产,但在反抗朝廷和外族的斗争中,与部众的利益比较一 致,不同地区之间的部落在战争中经常解仇结盟,协同作战。强大的部落常被推 举为部落联盟之首,其余部落则跟随出征。其社会形态大约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向 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二、汉代靑海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 联系加强了。大批的汉族人通过从军、屯垦、任官、移民等多种途径,从内陆进 入或长住于青海地区,青海各族人民也通过各种途径进人或长住于汉族地区,各 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开始出现,各族人民的联系交往日益密切,汉族文化的西 来,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而羌人等各民族文化的东去,也丰富了内陆的 汉族文化。各族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友好交往,互相融合,丰富和发展 了自己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共同谱写了祖国历史中各民族交往的绚丽多彩的 重要篇章。
汉初,匈奴强盛,羌族被匈奴奴隶主贵族所役属。景帝时,居住在湟中的研
种羌因不堪忍受匈奴统治集团的奴役,请求西汉政府开放长城,希望内迁并协同 西汉防御边塞。景帝允许了他们的请求,留何等率族内迁,被安置在陇西郡的狄 道(今甘肃临洮县)、安故(今临洮县西南境)、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 甘肃西和县东北)、羌道(今甘肃峨县东南)等地,即今甘肃省西南部,让他们 实行屯耕,并发挥一种保塞作用。汉武帝时,北却匈奴,西逐诸羌,致使河西地 空,湟水流域许多羌人被迫迁至青海湖地区,汉廷从内陆迁徙汉族到河西地区, 其中有部分汉族到湟中一带实行屯耕。此时,湟中除了羌族以外,还有月氏胡。 月氏胡为大月氏之别种,原居张掖、酒泉一带,公元前177 ~前176年,匈奴冒 顿举兵攻大月氏,迫使其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大月氏被匈奴击败后,大部分 西迁西域,其羸弱者南越祁连山,沿大通河南下,落居于湟中地区,他们与羌人 通婚,史称“小月氏”或“湟中月氏胡”。武帝开拓湟中,月氏人归顺汉朝,与 迁入湟中的汉人和当地羌人错居。汉宣帝时,赵充国击败先零羌,招徕先零、煎
巩等羌降汉,将他们迁徙至破羌、允街(今甘肃永登南 部)等县,并置金城属国加以安置。西汉在河湟地区增 置7县后,为巩固封建统治,再次迁徙内陆汉族人民, 充实新的郡县。王莽建立西海郡,数以万计的内陆汉族 人民被迫迁徙到青海湖地区。王莽末年,西羌入居塞 内,金城郡所属各县大多被西羌占领,许多羌人留居于 河湟流域。
东汉时,也有内陆汉族通过各种途径迁徙至河湟地 区的记载,如东汉“三老赵橡之碑”所记主人赵宽为汉 名将赵充国五世孙,其碑文曰“自上郅(今甘肃天水西 南)别徙破羌(今青海乐都老鸦城),为护羌校尉假司 马”。东汉时除汉族西迁外,更主要的是统治阶级继续 采用把羌人大量迁入塞内,使其与汉族杂居,这种民族
的迁徙活动规模较大。光武帝时,陇西太守马援在临洮等地击败先零羌后,徙置 羌族数千人于天水、陇西、扶风3郡。明帝时,中郎将窦固、捕虏将军马武等在 西邯(今化隆县境)击败烧当羌滇吾,将降羌7 000 口徙置三辅(目卩:京兆、左
冯翊、右扶风,在今陕西渭水流域一带)。和 帝时,金城太守侯霸在允川击败烧当羌迷唐,
将降羌6 000余口分徙到汉阳(今甘肃甘谷县 南)、安定(今甘肃镇原县东南)、陇西(今甘 肃临洮)诸地。这些被迁徙入塞的羌人,分布 广泛,与金城、陇西及塞外的羌人相区别,称 为“东羌”。内迁的羌人与汉族人民友好共处,
但由于深受东汉官吏与地方豪强的欺压,因而 激起了羌人不断的反抗。在反抗统治阶级的武 装斗争中,东、西羌经常联合一起,在汉族人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起义风暴 遍及中国西北大地。内迁之东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逐渐融人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汉代的民族迁徙,主要是统治阶级采用政治强 制手段进行的,体现出当时严重的民族压迫状况,后来通过各民族长期的错居杂 处和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交流,逐步形成了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四节汉代青海的经济
一、汉代青海羌人的经济
汉代青海羌人的农业,主要集中在湟水流域和青海东部的黄河两岸。湟水流 域土地肥沃,很早以前西羌就开辟了很多农田。汉宣帝时,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实 行屯田,所经营土地之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被逐羌人所遗熟田和歇地。建武十一 年(35年),马援击破先零羌,又在允吾谷、唐翼谷击败诸种羌,收缴了羌人的 谷粮和畜产。马援奏称:“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 流通”,®说明湟水流域羌人不仅开辟有肥沃的农田,而且引水灌溉。
除湟水流域外,黄河河曲南北两岸有许多冲击河谷,这些大小河谷缘山滨 水,适于农耕、畜牧。因自然条件优越,这里常常是羌人部落的争夺之地。尤其 ① (S汉书》卷五十四〈<3援彳势。



是黄河南岸的大、小榆谷,先前由先零、卑湳两个部落集团占据,他们依靠垦田 畜牧,积累了很多财富。东汉初年,烧当羌首领滇良召集附近部落,抢占了大、 小榆谷,掠夺了先零羌、卑湳羌的财富。烧当羌利用大、小榆谷优越的自然条 件,扩大耕地,繁殖牛羊,积极发展农业、畜牧业,同时充分利用西海(今青海 湖)鱼盐之利,很快变成了最为强大的部落集团。由于大、小榆谷北阻黄河易于 防守,地近塞内便于进攻,南面又得到钟羌的支援,所以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 烧当羌经常领导河湟的羌胡与东汉政府抗衡。大、小榆谷的农牧产品,能够满足 强盛时“胜兵十余万” 0的烧当羌人生活之所需,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大、小榆谷 羌人经济发展之盛况。永元五年(93年)夏,护羌校尉贯友领兵进入大、小榆 谷,屠杀800人,“收麦数万斛” ®,足见羌人种植粮食数量之多。
汉代河湟地区羌人部落的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经济有了很大改变, 由少量农业逐步转变为以农业为主。部分羌人部落在战败归降后,接受了汉族先 进的文化。尤其是在河湟地区设立郡县后,汉朝不断迁徙内陆汉族实边。这些人 大都是农民与“罪囚”,他们把内陆较先进的农业及手工业生产技术传人河湟羌 人聚居区。铁犁牛耕技术的传人,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东汉末雍州刺史 张既移民屯田青海,内陆汉族的水碓技术及石磨等也传人甘青地区,并逐步推 广。这对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水碓 汉代石磨

除农业之外,羌人在汉代已有了较发达的畜牧业。河湟地区的羌人随着定居 的农业,也从事着以定居为主的畜牧业;而散布在青海其他地区的羌人仍然过着 游牧生活。西羌畜牧的种类,主要是马、骡、驴、牛、羊等,这既是他们的衣食 之源,又是生产和运输的丁具。汉代统治阶级为了从经济上打击羌人,迫其就范, 经常采用抢占畜牧基地和掠夺羌人牲畜的办法。根据史料不完全的记载,两汉期
① 〈汰平御©卷七九四引《后汉书_两羌传》云:“唯烧当羌最强,胜兵+余万。”
②诟汉书》卷一S十L;牺羌传》。
间,仅在河湟地区汉军掠获的羌人牲畜,就达数十万头之多。其中较大数量的行 动如: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率军击先零羌,获马、牛、羊10万余头;建 武十一年(35年),马援率军击先零羌,获牛马羊万余头;永元十年(98年),征 西将军刘尚进攻迷唐,得牛马羊万余头;永初七年(113年),骑都尉马贤等击牢 姐羌,得驴、骡、胳驼、马、牛、羊2万余头;建光元年(121年)马贤率兵击当 煎种,掠牛、马、羊10万头;阳嘉四年(135年)马贤遣兵击钟羌,获马、牛、 羊5万余头;永和四年(139年)马贤击烧当羌,得马、牛、羊10万余头等等。 这种以军事手段掠夺羌人牲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羌人的畜牧业经济, 使许多羌人陷人贫困境地。除河湟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羌人在长期的羌汉战争中 同样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范晔在〈洒羌传》中总结东汉掠夺西羌人口和牲畜的景 况时说:“降俘载路,牛羊满山”,这是一幅真实的写照。我们从统治阶级掠夺羌 人的这个侧面,不难看出汉代羌人畜牧业经济发达的一面。
汉代的青海羌人游牧部落由于处于氏族社会趋于瓦解的阶段,因而经济上有 时具有一定的掠夺性。在氏族部落之间,以强欺弱,以众暴寡,相互抄掠,抢占 富饶地区的事件经常发生,由此来达到掠夺人口、牲畜和积累财富的目的。只是 在对外作战时,共同的利益才使他们解仇结盟,暂时联合。由于生产的进步和交 换的发展,促进了杜会的变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甘青地区羌人社会中出现了 奴隶。羌人把奴隶称为“无弋”,凡与奴、婢有血缘关系的人及其子孙均为奴隶, 称为“获”或“臧”。®这种奴隶大多是在部族侵夺中掠夺来的其他部族成员,也 有掠夺来的汉族人口等。永初四年(110年),匈奴南单于攻常山、中山,战败 乞降后,归还所掳汉人及羌人所掠而转卖人匈奴的汉人共万余人。@元初四年 (117年),狼莫战败后,“还得所略人男女千余人” ®。一些塞外酋豪在深入汉 朝边境和内陆以后,也乘机进行掠夺,表现出较大的破坏性。当然这种报复性的 侵犯和掠夺,只是羌人起义斗争中的支流,决不能用此来否定羌人起义的基本性 质和作用。它反映了游牧羌人部落由氏族社会晚期向阶级社会开始过渡阶段中的 一些特点。
二、汉朝在河湟地区实行屯田
两汉的屯田和移民实边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
① 〈议选> 卷四十一〈伺马迁报任少卿书》引韦昭注:“羌人以婢为妻,生子曰获;奴以羌人为妻,生子 曰臧”。
② (IS汉书》卷一百十九匈奴传》。
③〈垢汉书》卷一百+七俩宪传》。
在西北边陲多次实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实边政策,除军事屯田外,还先后迁徙了约 一百几十万内陆贫民到边地进行垦殖。
汉代在河湟地区的屯田,稍晚于河西、陇西等地,是随着西汉对河湟地区的 占领和封建统治的建立而实行的。元鼎六年(前111年),将军李息、郎中令徐 自为率兵开地河湟,曾建有部分公田,但较大规模的屯田还是在汉宣帝时由后将 军赵充国组织实施的。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在湟水流域率兵击羌,在军 事上取得基本胜利后,看到自西汉对西羌开战以来,参战汉军达6万余人,月用 粮199630斛,盐1693斛,茭藁250286石,湟中河西因此粮价暴涨,战事持久, 长途运粮,徭役不息,只有罢骑屯田、强兵足食方能彻底战胜宪人。于是他三上 《屯田奏》,请罢骑兵,留步卒万余人屯田湟中。自临羌至浩门间,开垦羌人故田 及公田2 000多顷,修挖渠道,改善农业条件,每人大约耕种20亩地。赵充国在 《屯田奏》中提出屯田“十二便” ®,对屯田的好处做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一整 套屯田的理论,并亲自付诸实践,不仅在当时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取得了平 羌战争的胜利,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东汉时,羌汉战争频繁,河湟地区是主要战场之一。东汉政府财力耗费巨 大,粮秣运输艰难。实行屯田,节省军费开支,显得尤为必要。只要战争稍为平 缓,东汉就加紧在河湟地区实行屯田,以解决军粮不足的困难。在组织河湟地区 屯田中较为著名的将军有邓训、曹凤、上官鸿、侯霸、马续等人。
章帝时,护羌校尉邓训在击败烧当羌豪迷唐,占领大小榆谷后,遣散屯驻在 河湟地区的郡兵20 000余人,各令归郡,以节省军费开支,宽纾民力,令2000 多弛刑徒®,在黄河两岸进行屯田,因田致谷,解决了部分军粮。邓训还令屯卒 修城廓、筑均壁,保护已归降羌人进行农业生产,防止遭受塞外羌人抢掠。邓训 病卒后,一些宪人痛不欲生,立祠纪念他的功德。
永元十三年(101年),迷唐羌又一次被汉军击败,环湖地区与大、小榆谷 得到了相对的安定。次年,喻糜相曹凤奏请广设屯田,殖谷富边,以省人民从内 地运输粮草之劳苦。汉和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拜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缮修故西 海郡,率领将士驻扎龙耆(为西海郡治,亦称龙夷,今青海海晏三角城),在环 湖地区和大小榆谷屯田戍守。以后,金城长史上官鸿在今海南州东部黄河沿岸 北、南两边开辟归义、建威两堡,屯田共27部。金城太守侯霸在东西邯(今化 隆县地)置屯田5部,在逢留河地区(今贵德黄河以北)增加屯田2部。这样, 在黄河两岸东汉政府共屯田34部。这些地区在永初时(107 ~ 113年)虽然被西
①详见书》卷六十九®充国传»。
②弛刑徒,意谓徙边屯田而免除刑罚之人。

羌夺回,但当时的屯田还是卓有成效的。〈〈后汉书·西羌传》称赞“其功垂立”。
永建五年(130年),护羌校尉韩皓将原在湟中的屯田南移两河间(黄河以 南、大夏河以北地区)。羌人见汉军以屯田逼近他们的牧地,担心遭到攻击,各 部遂解仇诅盟,准备迎击汉军。因此东汉政府以措置不当罢免韩皓,由张掖太守 马续继任护羌校尉,并于次年将两河间屯田军士移还湟中,从而缓和了羌汉之间 的紧张局势。阳嘉元年(132年),马续见湟中土肥地广,便增置屯田5部,连同 原有屯田共为10部。羌人见汉军回撤,也就相安无事。
两汉在河湟地区屯田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军屯,其目的在于屯兵守边,劳动 力主要是戍卒,战时听调征战,无事从事农耕。戍卒的食粮和农具由政府供给, 屯田的收获则交官府,以应军需。屯田中把荒地开垦为熟田后,政府采取移民实 边、开设郡县等手段,以巩固在边境地区的统治。汉代的“弛刑”屯田比较普 遍,还有一些是服役期满的戍卒及其家属,一些是内 地无地的贫苦农民。这些人经营着政府和军队划拨的 一些熟地,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在两汉数百年的屯田 实边中,一批人留居了下来,形成了汉朝边境地区新 的土著,他们为青海东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 献。
两汉在河湟地区屯田,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 需要。屯田的收入能够补充军粮不足,不仅省转输之 劳,益积蓄,省大费,而且巩固了已占领的边地,掌 握了出兵和防守的主动权。赵充国提出屯田“内有亡 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 ®,就是汉代河湟地区屯田的 总的指导思想。除了政治、军事上的作用外,客观上 促进了河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屯田扩大 了河湟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开发了广大待垦土地,
兴建了水利灌溉设施,使内陆先进的耕作方法和农具 传入青海,大大提高了河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使边 境地区的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屯田还促进了 河湟地区汉、羌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汉代在河湟地区的屯田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从内陆 到边境的发展和延伸,它对促进河湟地区氏族社会晚 汉代杵臼图
期的农业生产向封建制度过渡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奴书》卷六十九_充国傲。



在肯定河湟屯田的客观作用时,还应当看到,汉代统治阶级在屯田中驱逐羌民离 开家园,侵夺羌民开垦的土地,对戍边士兵和徙民进行残酷的剥削等情况,这些 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
三、汉代靑海的交通与邮驿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境内山峦叠障,江河揣急,地形复杂,加上气候寒冷, 因此,交通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在青海大地的开发史上,交通始终占有重要地 位。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开拓和发展交通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贡献。早在旧石器时代,羌人逐水草而居,进行生产狩猎活动,在青海高原上 最早形成了许多不规则的交通路线,开创了最原始的交通。两汉时期,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择道运输在青海得以创立,道路运输逐渐繁忙,水路运输、古桥、 古渡开始在黄河、湟水等河流上出现,青海的交通运输得到了开拓性的发展。
西汉时,青海主要的道路是羌人与匈奴联系的道路和贯穿青海东西的羌中 道。西汉初,北方匈奴势力强大,青海东部羌人臣属于匈奴。羌人和匈奴双方的 联系,虽然被东西延伸千余里的祁连山所阻挡,但羌人仍然北上穿越祁连山,进 入河西走廊和大漠,与匈奴取得联系。而匈奴亦自大漠由居延海南下,进入羌人 地区与羌人联系。小月氏、卢水胡的南徙,也是由北向南穿越祁连山,进人湟水 流域与羌人杂居。日积月累,在祁连山中,逐渐形成了交通路线,进而发展为羌 胡之间的道路。如后将军赵充国平羌时,汉宣帝诏令酒泉太守辛武贤率部南下从 酒泉、张掖二路出兵,穿越祁连山,与赵充国合围罕幵弟,虽因作战计划改变而 未能实施,但说明羌胡间的道路已经畅通。西汉政府为了孤立、打击匈奴,曾把 隔绝羌、胡交通作为当时的战略目标之一。西汉控制河西走廊后,羌胡通道被阻 绝,匈奴为了继续和羌人联系,遣使从龙庭经沙阴(即流沙,居延泽)地,沿长 城西北行,绕过盐泽(即今罗布泊),东南越阿尔金山,由今噶斯口进人柴达木 地区,与青海湖一带的先零羌接头。这些南北之间的通道,在西汉的政治、军事 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横贯青海东西的羌中道迹称青海道),即经湟水流域、青海湖、柴达木地区, 至西域的道路,是西汉时期一条重要的通道。羌中道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当从西汉 统治中心关中地区,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的主道被阻隔时,羌中道便成了绕过河西 走廊,通向西域的一条重要辅道。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自 长安出发,经临洮,渡黄河,至湟中,在翻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的途中,为匈奴 所获,被拘留十余年。后张骞逃出,出使西域,从大月氏返回时,经于阗、且末、 鄯善,为避开河西匈奴,东南越阿尔金山,进入柴达木地区,欲从羌中道返回长安,
但途中又被匈奴所获,并再次被送往单于庭。张骞所行之羌中道,是丝绸之路的一 个组成部分。自西汉以后,随形势变化,河西丝路和青海辅道交替使用,相辅相成。 这对于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汉时,烧当羌占据了大、小榆谷后,常称雄诸羌,并联合各羌人部落,为 反抗东汉政府的统治,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东汉政府以湟水流域为基地, 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修筑或拓宽了湟水流域通向黄河以南的几条通道。如永平元 年(58年),捕虏将军马武进击烧当羌,初战于浩门隘(今甘肃永登县西),再 战于乐都谷,并乘胜追击,越过勒姐山(今拉脊山脉),大破于东西邯(今化隆 县地)。建初元年(76年),汉军追杀卑湳羌人,由安夷到和罗谷(即化隆谷)。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中郎将段潁率湟中义从胡等,先败烧当羌于湟水河 谷,再由安夷追杀到和罗谷,追过黄河,大破于罗亭(今青海尖扎境内)。建初 二年(77年),护羌校尉傅育自安夷进驻临羌,为防止大、小榆谷的烧当羌越勒 姐山,经荔谷(即卢溪水河谷,今青海湟中康城一带),向临羌方向北上,汉军 加强防御,设2万军队把守。以上事实说明,东汉时乐都至邯川、安夷至和罗谷 再至罗亭、临羌至归义等道路已开通使用。
由于军事和生产的需要,汉代的青海已出现了最早的古桥、古渡,从而开创 了在青海较大河流上建桥设渡的历史。神爵二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进驻 湟水流域,令“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 枚”,“治湟狭(西宁东大小峡)以西道桥七十 所,令可至鲜水(今青海湖)左右” ®。这些架 设在湟水上的众多木桥,保证了当时道路的畅 通,使汉廷的军令顺利传到青海湖一带。东汉永 元二年(90年),护羌校尉邓训为进击迷唐羌,
“缝革为船,置于箄上以渡河” ®。这种“革船”
是最早的牛羊皮筏子,是青藏高原水运史上的重 要发明。汉军以此横渡黄河,飞越天险,深入黄 河南岸。永元五年(93年),护宪校尉贯友“遂 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渡兵击 迷唐” ®。这是在归义城一带的逢留大河(黄河)
上建造的第一座用大船连接的浮桥,是对青海交
①奴书)卷六十九樾充国传》。
②汉书》卷四十六«训传》。
③诟汉书》卷一百十七価宪传K

通运输的重大发明和贡献,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汉代青海的重要河流上,已出现了多处古渡。除上述归义城附近黄河渡口 外,由抱罕经今莲花乡一带及大河家附近过渡到青海民和官亭等地,也有重要的 渡口。在湟水下游,由金城郡治允吾北至允街,也是汉代重要渡口之一。
汉代青海的水路运输也有开拓性的发展,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 国从湟水上游林区砍伐木材,运至河岸,待冰解水涨,顺流漕下,运至湟水下 游,修缮道桥、驿亭,多余的木材还漕运到金城(今甘肃兰州)。赵充国“循河 湟漕谷至临羌,以呩羌虏”,这种利用湟水逆水运输军粮的先进运输方式,既供 应了军需,也震慑了羌人。®
羌人以牲畜驮载为主要的运输方式。遍布青海高原的驮道,为各条交通线的 开拓起了重要作用。羌人也有大量的木车,神爵初,赵充国击先零羌,一次就缴 获木制车4 000余辆。@汉军的部分战车,较其他车辆更为高大,既能远程运输, 又能作战。在西宁发掘的汉墓中,有木制车、马车、牛车等,®证明汉代青海地区



西宁南滩汉墓出土木牛车 西宁彭家寨汉墓出土木轺车马

车辆已广泛运用。在漫长的羌汉战争中,军需辎重的运输十分繁忙,这对发展青 海道路交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青海的邮释事业从汉代开始得到发展,随着汉朝军事力量的深人和郡县的建 立,河湟地区开始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汉代邮亭。如分布在湟水流域的西平亭(今 青海西宁)、东亭(今西宁东郊乐家湾),大通河流域的长宁亭(今青海大通长宁 堡),黄河流域的邯亭(今青海化隆甘都)、罗亭(今青海黄河南岸尖扎境内) 等。由于历史记载较少,在叙述里程、推定邮站位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这些邮亭一般都设在主要的交通道路上。以湟水流域为中心,驿路已东通金
①〈奴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
②〈奴书》卷六十九〈淑充国传》。
③赵生琛等:《青海古代文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城,西通环海,北连河西,南至黄河 流域。青海境内的邮亭与内陆的亭有 所不同,往往把亭、传、驿、邮集于 一处,相互通用。既是军事据点,负 有防守任务;又是驿传设施,负责军 需物资的转运和军事情报的传递。汉 代的驿传急递效率颇高,如赵充国在 河湟的奏书和汉宣帝由长安的复诏,
由驿传急马快递,只七八天时间作一 往返,®驿使日夜兼程,一昼夜约行数 百里,速度惊人。
除邮驿系统外,以烽火台为主的“声光通信系统”在青海广大地区也广泛运 用。汉代青海东部河湟地区,交通线旁的高山上,筑有许多烽火台。一有军情, 白天放烟,夜间举火,军情传报极速。自武帝、宣帝以来,河湟地区不断修筑障 塞亭燧,传递军事情报的系统逐步建立。王莽设立西海郡后,在边远的青海湖地 区,所筑五县环湖而居,亭燧相望于道,每当传递军事讯息的烽烟燃起,边海烽 火相通,信息一传千里。这些古代通信技术的运用,在边疆地区的军事活动中, 有着神奇而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