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寄宿制”会给中国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5-05



“寄宿制”的选择,大多是迫于家庭的条件。我是反对“寄宿制”的,“寄宿制”对学生不管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在身体健康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首先,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来分析。

在生理方面,当你的孩子能够在寄宿制的学校上学的时候也是他们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在寄宿制学校,首先在饮食方面就不能满足每位同学的需求,时间长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再加上刚进入“寄宿制”学校的时候,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的正常生活来说是一种限制。

在心理方面,在“寄宿制”学校里学习,学生就和父母基本断离了沟通,在他们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只会把自己的心事藏在心里,这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严重的会引起抑郁症。

其次,在学习方面的影响也很重要。

“寄宿制”的教学方式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影响不大,只是暂时的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时间。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适应能力比较弱,对他们来说在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是一种限制。或者说他们的内心是排斥这种生活、学习的环境的,所以不管学习还是生活质量都不会高。

教育专家周强老师说,“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所以老师也在这里建议广大的家长们,尽量不要早早地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就读。

最后,如何弥补在“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留下的伤害。

“寄宿制”学校的选择很多都是无奈的,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在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学生需要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家长和老师要积极沟通,配合老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寄宿制”学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独特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帮助他们。


现在寄宿学校越来越多,小学私立学校就实行寄宿制,公立学校从初中就全部实习寄宿制。

实行寄宿制的原因主要有二个

1、家长的原因

父母都出去打工,爷爷奶奶管不上,孩子从幼儿园或者小学就送进私立学校,一个星期回来一次,也有二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回来一次。

父母为了孩子受到很好的教育,小学或者初中就送到国外去上学,在国外孩子托付给亲戚。

2、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全部让学生住校,很多地方,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从初中开始全部住校,住校食宿费可以收钱,学校的超市可以多卖东西,学校规定所有的孩子必须住校,在校期间不准出校门。

孩子就如同动物,大了自然而然就离开家,自己去过日子,如果早早地离开家,孩子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在国内都宣扬,住校有助于孩子独立,其实孩子只要不傻,大了自然而然就会照顾自己。至于说住校的好处,我感觉弊大于利。

孩子初中住校我感觉小点 ,大学住校就可以,孩子小,很多事情看不开,离开父母,就有孤独寂寞感。

我家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准备上班,孩子被送到寄宿幼儿园,走的时候,孩子哭着不去, 我不敢去送,老公强抱着孩子,交给老师。

我给老师打电话 ,老师说在学校很好,就是天天抱着她的一只流氓兔,不管吃饭还是睡觉都抱着,老师去抢过来,她就哭。

半个月回来后,我心疼的不让她去了,孩子从此用牙咬指甲,现在还咬,不用剪指甲,还吃自己的鼻涕(现在不吃了),孩子的心里一定受到伤害,每天和妈妈在一起,突然离开妈妈,她就如同失去了依靠,她的天塌下来了。

幸好我家孩子不记事,现在已经忘记了,上初中说要住校,孩子就开始哭,可我没有办法,上学就要住校,否则就不上,为了孩子的学点知识,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得不让孩子住校,即使知道对孩子有伤害。

为了减轻寄宿对孩子的伤害,我每天去送饭 顺便看看孩子,给孩子多一点关注。

大城市可能初中高中不用住校,我所住的小城市孩子上初中就让住校了。

孩子住校早了,对孩子的伤害,不同的孩子伤害也会不同。


尹建莉说,“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现在有一种“小留学生现象”,它是“寄宿制”的变种。家长把刚上初中、甚至刚上小学的孩子送出国去学习,孩子的监护人由父母变成亲戚或朋友。固然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值得信赖的人,会用心照顾孩子。但在未来,在孩子和父母共同的回忆中,到底缺失了多少东西呢?就孩子整个生命的成长来说,这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尹建莉说,“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

“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且不说这样的目标本身很自私很伪善,推论也很浅薄——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他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真能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孤儿院的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儿童期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但大多数人成年后的面貌并不出色。事实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层面——这样说不是贬低这些孩子,只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命运不公,剥夺了他们早年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生命起始阶段性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罗马尼亚曾在这方面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陷入经济困顿、人口锐减的状态。政府鼓励生育,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如果家庭无力承担这么多孩子的抚养责任,可以送孩子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由工作人员进行集体抚养。该政策出台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进行批量抚养。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他们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后来有一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做大脑断层扫描,结果发现他们大脑的海马回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 改变。

早年情感滋润对生命十分重要

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

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到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在一起后,这些从小没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 拒绝交配。扫描它们的大脑发现,其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不但心理方面问题严重,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残忍地虐待小猕猴,有的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所以“孤儿院现象”在它们身上也会发生。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呵护孩子的自然需求

孩子刚出生时只是个“小动物”,是个纯粹的自然人。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 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母爱,是一个儿童成 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古今中外在教育问题上总是发生着太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成人总是一再地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面对儿童时,更多的是商业的、政治的或某种利益的计算,而不去顾及儿童作为 一个“人”的最自然的需求,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拔苗助长,早早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其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我在一个周末聚餐中遇到一对父母,他们的儿子当时5岁。两年前,即孩子3周岁时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那家幼儿园软硬件都很好,收的大多是国家机关或演艺界明星的孩子,一般人很难把孩子送进去。这对父母都很能干,中年得子,两人工作都比较忙,就给孩子办了全托,一周接一次或两周接一次。他们看起来对幼儿园非常满意,说孩子住在幼儿园比住在家里强,孩子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等。

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妈妈不时地往他碗里夹菜。正当大家杯觚交错,酒酣耳热之际,小男孩突然哇一声大哭起来。众人忙问怎么了,妈妈也是一脸莫名其妙,赶快抱住孩子问出了什么事。男孩子哭得说不出话来,十分伤心的样子。

妈妈哄了几句,看孩子哭得停不下来,就带着孩子走出包间,爸爸也跟着出去。过了一会儿,听到孩子哭声平息,爸爸进来,有些内疚地笑着解释说没什么事,是孩子一直想吃腰果炒虾仁中的腰果,而妈妈每次在盘子转过来时,总是给他夹个虾仁,他认为妈妈故意不让他吃腰果,就大哭起来。

众人听了,松口气笑了,觉得小家伙太矫情。待妈妈领着男孩回到包间后,大家赶快安慰男孩,让他在叔叔阿姨面前不要拘束,想吃什么自己去取。妈妈也一再地说,你想吃什么跟妈妈说啊,你不说妈妈怎么知道呢,或者你自己去夹,没关系,这些叔叔阿姨都是妈妈爸爸的好朋友,你不用害怕。

众人的话似乎对男孩子没什么用,男孩还是沉默不语,轻轻抽咽着,不动筷子,眼睛里充满委屈与忧伤。

那天一起吃饭的还另有两个小朋友,都是五六岁的样子,这两个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只在饭桌上吃了一小会儿,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去了。这位家长建议儿子也去和小朋友玩,但小男孩表示出拒绝,就那样一脸不快地坐了一会儿后,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没再吃饭,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去玩。看得出,孩子内心有强烈的委屈感和不安全感。

寄宿制造成情感疏离

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 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事实上,寄宿制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 虽然这个孩子是你在世界上最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沟通和了解是最好的。许多父母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在孩子小时 候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上寄宿制幼儿园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只能全托。忙是个事实,孩子幼小的时候,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年轻时,谁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它都是有意义的。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

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可加可不加的班,坚决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尽量少去;屋子很乱,让它乱去吧;睡眠不足,真的很 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天下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大多数人有老人帮忙,有保姆帮忙。也就几年的时间,孩子越大越好带。这几年的“损失”,会在以后的日子中以某种方式加倍地补偿回来。

全托的唯一好处是解脱父母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 的哀痛。事实上,全托的唯一好处是解脱父母,不必承担每天照顾孩子的辛劳。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是把家长的利益置于孩子的利益之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这些家长,他们没有一个是真正蹲下身,从孩子的视角看这个问题。这段话对一些父母有严厉的批评,但我认为它说得非常中肯,是一剂苦口良药,令人警醒。

杂七杂八的信息越来越多,如何让自己活得智慧,如何在儿童教育 问题上不迷糊,其实有时不需要学富五车,只要让心态回归自然,回归常识就可以了。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 知道上寄宿制幼儿园并不是培养孩子合作和自理能力的必须之地,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

寄宿制幼儿园非但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更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非常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 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我知道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年轻家长,他们自身有良好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孩子交给老人带,老人们又过度包办或娇纵,使孩子出现很多问题。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幼儿园全托,以减少在教育观念上和老人的冲突。

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可以选择全托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华山一条道,只能这样走了。但说到底,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只要有办法不这样选,就还是不选吧。当 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而且,指望借助一个客观外力来成全教育结果,是下下策。改变一个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错误的做 法,确实比多交点钱送孩子上全托难得多。

这只能是家长自己慢慢想办法解决,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慢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或想别的办法。不论想什么办法,有一个基本原则,不把难题交给孩子去扛,他们实在太弱小了。

小学是否就可以寄宿?

不上寄宿制幼儿园,到了上小学是否就可以寄宿呢?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幼儿园和小学最不该寄宿,初中也不该,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制对他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要不要寄宿,需综合各种条件来考虑,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选择这所学校,一方面是客观条件下的无奈,更主要的是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住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把一个年 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现在想来真是后悔。它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女儿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三年是我在教育上感 觉最力不从心、自己做得最糟糕且我女儿状态最不佳的三年。

孩子成长中会发生许多大大小 小的事情,如果他天天能见到父母,那么他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不要指望孩子能把 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对一些具体的事他们往往过后就忘了。事情虽然忘了,但由事情引起的思想问题却会积攒起来,积攒得太多了,就会影 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圆圆初中三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她留下一些负面的东西,这些负面的东西很隐蔽,很多家长可能意识不到,但我能看到,它影响很久,“排毒”需要很多年。每次聊起来那三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所幸她高中没再寄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化。

所以,遇到有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重点校”而让孩子去寄宿,我总是回答,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为择“重点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不过,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家长接受,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接受。现在,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已深刻地影响了孩子,甚至改变了儿童的天性。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几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到上初中时,本来有条件和妈妈一起生活,但为了上一所省级重点校,孩子再次选择寄宿。当我看着 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时时流露的忧郁和紧张时,对这孩子说,还是选择一所在妈妈身边的普通学校吧,能天天见到妈妈比上重点校重要。孩 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坚定地摇摇头,不,上重点校重要!这真是令人无言。

消除“教育不公平”?

不仅是观念,当下政策造成的“寄宿制”问题也非常严重。

我 国从2001年开始,为消除“教育不公平”,投入巨资在农村搞“撤点并校”工程,即把一些散落在各自然村或乡镇的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合并到一些规模较大 的乡镇学校中。不知此项决策是如何出台的,经过了怎样的论证。其做法上的简单粗暴,和当年罗马尼亚盖教养院的做法有一拼。

结果是,十多年间,几百万农村儿童早早开始过上寄宿制生活,乡村学校数目锐减一半。虽然最初目的是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它并未像设想的那样成功, 除了家庭经济成本增加,乡村自然文化被进一步破坏,最严重的是许多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一个孩子,他住在只有十几户人家的一个村子,学校没有操场和电脑室,为了让他能获得“公平的教育”,就把他简陋的学校取缔,把他和同学们转移到很远处的另一 所小学上学,一周或一个月才见父母一次。新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操场、篮球架、电脑等种种可见的硬件,却夺走了他享爱母爱和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对“公 平”的追求,是不是制造了更大的不公平?

从近年来一些乡镇读者给我的来信看,这样的合 并到十年以后的今天并未完全结束,由于没有学界正式的总结,也没有政府层面的表态,很多地方仍然在进行“合并”之事。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 行政懒惰,更重要原因是社会上下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是个坏制。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是好制。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 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进入这样的学校学生本身素质就比较好,并且学校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正是这种种条件,才成全了它的美名。但它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正如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做成,不具有复制性。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制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前面的论述似乎都是围绕“教育功能”来说的。但是,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本身不就是目的吗?一个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到孩子18岁,成人了,他不 仅从心理上要自立,从空间上也要和父母分开了。如果不珍惜早期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度,其实就是错过了生命中许多最美妙的时刻。

现在还有一种“小留学生现象”,它是“寄宿制”的变种。家长把刚上初中、甚至刚上小学的孩子送出国去学习,孩子的监护人由父母变成亲戚或朋友。固然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值得信赖的 人,会用心照顾孩子。但在未来,在孩子和父母共同的回忆中,到底缺失了多少东西呢?就孩子整个生命的成长来说,这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作为现代人,在儿童养育问题上应该时时回归自然,在任何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刻,想想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答案也许就出来了。


我来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去了百里之外的学校去上学,当然是寄宿在亲戚家里。这个亲戚,我从小就见到过那么一两次,自然没有什么感情。

在这个亲戚家里,亲戚没有在肉体上虐待过我,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我就像空气一样,没人打骂我,也没人理我。我的一切在亲戚家里都变了形,可以说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越怕说错话越说错,越怕做错事越做错,一切都是不自然的。我很想融入那个家庭,也想像他们的女儿那样回到家眉飞色舞的说学校里的所有事情,可是人家根本就不理会我。

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环境里,我每天每天晚上就是哭。现在也不知道当时怎么那么多的眼泪,就是不自觉地泪就能够无声地默默地流啊流。到现在我遇到伤心的事都没有多少眼泪了,以至于我都认为初中的那三年我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完了。

所以我认为寄宿制是弊大于利的。有利方面当然也有,就是自理能力确实强一些,能够自己洗衣,还会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等等。可是相对于心灵受到的创伤,心灵没父母爱的滋润,没有一个自己的家给你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没有一个家的温度,家里人的欢声笑语,这点不得已的自理能力,值得吗?



你说因为寄宿制,亲子交流的时间少了,但孩子在身边,也有家长手里拿的手机.眼里是游戏和视频,不也是家长的缺位吗?

如果家长想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于孩子,他完全可以选择非寄宿制的学校。

其实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也可走读,但家长和孩子都一致选择了寄宿。原因:

1.在学习中最能帮助孩子的是老师(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也尽职尽责,完全让家长信任),把孩子交给学校放心。


2.在生活中,和同学在一起,互相影响,确实提高了自理能力;也学会了和别人如何相处;班主任也监督孩子做得更好。

3.寄宿学校每周休息两天,这两天时间里家长可以尽情地陪孩子,小别之后家长和孩子分外亲,一定给孩子做些孩子最爱吃的美食。有好多家长也说住宿之后孩子和自己格外亲了。


4.寄宿在学校,可以免去上学奔波之苦,特别是冬天的早上天没亮就已踏上学校之路,只有家长才知道1小时路上有多少担心。如果在山村就不止一小时路了,也不再是平坦的路。只有受益者才知道暖的感觉。

5.孩子去了寄宿学校,家长也可以在附近找个工作,为孩子上大学作经济上的准备。我们农村人就这点想法,让孩子上好学,让孩子能上好学。

如果孩子不寄宿,他们是留守儿童,是隔代教育;寄宿是让有文化的老师帮助我们教育好孩子。

两者取谁?请明鉴。


如果说寄宿制给孩子带来伤害,这个有点带有有色眼镜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认为这是错的,总能找出100个理由。认为对的也是如此。这个是否对错要因人而异。有些人适合寄宿,有些人不适合。

我曾经在内陆某寄宿学校工作过三年,因为身兼行政职务,对寄宿学校各个领域都有所理解。对私立学校来说,生源是命根子,而成绩是最有说服力,也是招生时最好的宣传手段。当年我所在的学校被评为民办教育的排头兵。学费也高(十二年前高中每学期13500).全寄宿制的从幼儿园到高中。

先说优点,

1. 禁止攀比,全体穿校服,不准戴首饰。

2. 统一时间,生活学习有规律。生活习惯变好。

3. 学生的独立意识变强。

4. 教学时间有班主任,课余时间有生活老师管理,管理无死角。

5. 有问题及时解决,也无法逃避。杜绝了学校和家庭的沟通盲区。有效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

当然还有很多,不一一介绍了。

缺点,

1.为了追求安全至上,管理死板。无法让学生有自我发挥。

2. 教师变动频率超过公立学校,因为这是真正的末位淘汰。同时也给代课老师带来更大压力。

3. 如果孩子过小,可能会让孩子有亲情缺失的感觉,老师毕竟很难像家长那样。

4. 孩子失去了该有的丰富课余生活,因为学校安排的活动未必孩子喜欢,且是统一安排。这是管理的两难。

5. 孩子如果碰到人格有问题的学生更容易学坏。这点作为老师很难发现。

公平起见也只列五条。当然也会有更多。

作为私立学校的老师来说,压力更大,因为公立学校至少有编制有饭碗,而私立学校,末位是真的淘汰。老师也是坐班制,即没课也必须呆在办公室里。成绩是硬指标,比如高考一本多少人,中考平均分多少等。每一个老师都很认真也必须认真。班主任几乎没有私人时间。从教师角度来说,私立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利大于弊。因为单从独立自主的能力来说可以高于相当多的同龄孩子。至于说有的变的话少了,不主动学习了等不好的习惯,要从学生内心去挖,尤其是青春期的(初中开始),他们的小秘密一般不会对家长说。但一定是有原因。但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会变得开朗,主动,独立。因为抓不住学生的心,可能会没有生源。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一万字也写不完,呵呵。欢迎交流。


我来说下吧,我家孩子今年初一,住校,我的家在城西,他的学校在城东,周五下午回来,周日返校,到现在住了两个月的校了,每天在学校给我们打三个电话,有时更多,想我们,想家,我们一直给他做工作,效果不明显,前两周回来,晚上哭了,告诉我们他在学校很想我们,上周拿回学校的体检验血报告,其中总胆红素之类的超高,带去医院做检查,目前稍微超高,医生说这和心情有关,我终于知道气大真的会伤肝,我们一直在给孩子做心理疏导,这周运动会,孩子心情稍微好点。问初中的老师,学生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一学期一年,甚至于更久。我家孩子好多同学现在到另外的城市去读初中,我们所处城市小,教育赶不上大点的城市。我孩子成绩也不错,但我们不愿意把正进入青春期的他送出去读书,我们希望陪伴他的成长。


这个问题我来答,我曾经在基层学校作十多年,对"寄宿制"还是比较了解。从学校、老师的层面,大多同情,可怜孩子一天多次长途往返家校,风吹雨打太阳晒不说,关键是影响学习时间。大家都会为学生争取寄宿名额,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当然,享受寄宿制补贴和待遇是有条件的:一要是农村户口;二要家校距离在3公里以上;三要家庭贫困。学生寄宿后,基层教师的身份就复杂了,"保姆"、"炊事员″、"警察″、"医生"等,无边的责任,无限的压力。可给学生方便了,父母方便了,并无法解决学生成长的重要问题。



下面我就谈谈"寄宿制"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1.缺乏父母亲情关爱。

小孩子的安全感首先来自父母温暖的怀抱。现在大多农村通过撤校并点后搞寄宿制,好多小孩3岁就离开父母去住校。他们一周才可以见父母一面,好多小孩子可以享受的亲情都成了奢望。无法听父母讲故事,无法与父母吃饭,睡觉。几乎得不到父母的拥抱、背抚,欢天喜地追逐,打闹也不可能。



2.缺乏家庭生活滋养。

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团结互爱,珍惜粮食,爱护财物等一系列教育都是溶合在家庐日常生话,父母言传身教,小孩耳儒目染,一切在自然中形成,父母的家教,润物细无声。一起生活,共同成长。一起学习,共同改变。小家其乐融融,父母爱的基因全方位传递给孩子,爱的养份深深被孩子吸收。现在孩子离家了,"寄宿″了,表面虽然衣食无忧,解决了物质条件,但精神食粮,心理养份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就好像没根的树吸收不到天然的水份,养料一样,病秧秧。



3.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而且只要父母健在,永远无法"退货″。这就足于看出父母在整个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地位。可目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般18岁以前,父母都不在孩子身边,父母的言传身教严重缺乏,没有父爱母爱,没有亲情对话,没有感情互通管道。这样的孩子长大是不可能"像父母″一一——"养了一个几不像的人″。虽然没有"狼孩"那么严重,可在寄宿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至少在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都方面会有严垂缺陷,甚至人格不健全,以后步入社会成为"问题公民″最有可能。



我是智慧家长咨询,期待与您携手助力家庭教育。


哪来的这么多伤害?不经历挫折不经历伤害,永远长不大。从小经历的多,遇到什么大事也能镇定,从小温室养大,六十岁了骂他一句也能气死。

天天的这儿童专家那教育专家,就想着怎么创造出一批你没听过的理论来,让你觉得你很挫很没经验,真他妈废话,谁第一次生孩子就有经验的。

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新三字经说,欲成才,德为先。要做事,先做人。

这都没搞明白的一群人,把家里的孩子都养成皇帝公主,恣意妄为,还在考虑哪又对你孩子有什么伤害了。

寄宿制怎么了?不离开家庭,永远长不大!不要把寄宿制跟无父无母相提并论,一个是父母之爱用来管教,一个是抛弃,那能一样吗?

这年头,有钱没钱的都得把孩子养成个富二代,什么都得用最好的。做父母的只知道提供钱,然后逼出一个学习好,多才多艺的中国巨婴,有他妈什么用?

走向社会后,谁会顾忌你的脾气,你哭了谁会哄你,大家都很忙,没谁会在乎你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


寄宿制,其优劣都十分明显。

优点是,能够使孩子尽早融入集体生活,现在孩子在校学习结束之后迅速回归家庭。回到家后,交往都是家长、成人。因此容易出现孩子的语言、行为成人化倾向,即所谓的“小大人”现象,寄宿集体生活能避免这个情况。而且,寄宿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寄宿制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体质弱,寄宿制的饮食很可能不合孩子的口味,长期如此的话,势必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每天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不能及时给家里反馈。时间一长,父母就很难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一些亲子活动也不能进行,这样就会多少对孩子的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

孩子能成长的如何,除了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朋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孩子交了一群什么样的朋友以为着孩子能变成什么样的人。

孩子寄宿,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也不能及时进行引导,就可能会导致孩子跟着他的朋友们一起走偏了的情况。

现实也表明,寄宿制学校,有很多不合规格的情况。很多寄宿制学校人员短缺、资金匮乏、管理失漏较多。反应在孩子的身上,就会出现寄宿环境恶劣、各种监管不到位,甚至由于某些寄宿制学校招收的员工素质低下,可能导致对孩子的各种伤害。在封闭的环境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帮助,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出现多种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