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苍天,何薄诸葛——民心·灭族·竹马之好

 风之画师 2018-05-06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诸葛亮

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诸葛瑾

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诸葛靓


诸葛亮屡屡兴兵北伐,最终陨落于五丈原,抱憾终生,亦令后人唏嘘不已。有人说忠武侯穷兵黩武以成己名,用蜀地百姓血泪堆出自己的投名状,这是不太公平的说法。

北伐中原,光复汉室是季汉政权合法性的根基。除却政治原因,蜀地与中原的差距,只会随着时间越拉越大,一个四川盆地如何能和恢复痊愈的华北平原相抗衡?休养生息只是坐以待毙,乘着中原“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时,赌上国运拼死一击才是唯一存在一丝可能的生存之道。当然,这是蜀汉的生存之道,不是蜀汉百姓的。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白帝城的一句承诺,让诸葛亮为了这虚无缥缈的一线希望,耗尽了百倍努力。

一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嘶鸣,虽说悲壮,但马革裹尸,终究算是死得其所。

《世说新语》云诸葛氏“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诸葛亮),吴得其虎(诸葛瑾),魏得其狗(诸葛诞)’。”狗倒是没有贬义,只是单纯比龙虎稍弱之意。

展开剩余85%

诸葛氏仕魏蜀吴三国,皆居高位,呕心沥血,而诸葛亮这样的结局,竟是“善终”。

“初,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诸葛家风光无限之时,老好人诸葛瑾却说:“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知子莫如父。

东吴陆逊死后,诸葛恪继任大将军,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诸葛恪和他的叔叔诸葛亮一样,成为了托孤之臣,且是托孤臣首。

后来,他和他叔叔诸葛亮一样,备受少主信任,百姓拥护。

再后来,他和他叔叔诸葛亮一样,屡兴北伐,以图中原。

结果,却与其叔叔不同,北伐招致民怨,权斗失势。

最后结局,和自己父亲诸葛瑾说的一样,满门抄斩。

酒席上冷不防一句“有诏收诸葛”,剑未出鞘,乱刀砍死,夷三族。长子毒杀,次子罹难,幼子携母欲逃魏国,被千里追杀,还是难逃一死。

诸葛恪死后五年,公元258年,他在魏国的堂叔——魏征东大将军、扬州刺史诸葛诞也走到了尽头,结局同样也是夷三族。

在史称“淮南三叛”的第三叛当中,诸葛诞弹尽粮绝,突围时被击杀。到此,从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开始,司马氏两代三人九年,扫清了魏国所有的曹家势力,至此,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志》载:“(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其得人心如此。苍天何薄如此。

人心有个卵用。

都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但事实往往是“得天下者得人心”。所谓人心,与其说是对错公道,更不如说是利弊权衡。

当时东吴很多人觉得:“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认为司马氏内不得人心,外穷兵黩武,必败无疑。结果却超乎了大部分人的预料。

为什么诸葛恪北伐会招致杀身之祸,而司马氏平蜀灭吴却能安安稳稳?

“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东吴丞相张悌。

你有你的大义凌然,但老百姓只关心“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

你们,哪里懂什么才叫做“民心”!

百姓吃饱,便是天下。士人会“不食周栗”,但百姓没人关心这些吃的从谁那里来。两根金条,哪根高尚,哪根龌龊?

满清乾隆二十二年,清酋南巡回京,结果半路上遇上了两个灾民告御状。河南夏邑大灾,县令孙默及河南巡抚图勒炳阿知情不报,见死不救,生民无法苟活。

这事碰巧,乾隆知道。

南巡时,前任江苏布政使彭家坪已经和他提起过。因为,彭家坪本身就是河南夏邑人,这份良心他迈不过去。

但作为一面之词,乾隆也并未当即表态。但没过多久,就遇上告御状的灾民了。还没等深入处理,两天后,乾隆又遇上两个告御状的,一问,还是河南夏邑,还是河南官员知情不报,百姓水深火热,受乡人委派来告御状。

乾隆勃然大怒。倒不是怒河南巡抚图勒炳阿,而是一怒百姓不服官,二怒百姓私自结社,三怒怀疑彭家坪搞权斗演戏给他看。

乾隆一人是没法管理国家的,只得依靠官僚。百姓不服官,国家就失控。

明代百姓可以自由结社,明末由甚。于是乾隆吸取“教训”,严禁民间结社、罢市、聚众殴官,如果闹事达到四五十人,那么“不分首从,即行正法”。

那么怎么处理呢?先派人暗访,但结果发现灾民所告御状属实。于是,乾隆做出了处理,一,河南地方官革职充军;二,勒令彭家坪归籍不得干预政事;三,告状灾民及资助者交由已经革职的河南官员调查。

最后,河南罪官果然查出了“大阴谋”,于是,戴罪立功,官复原职,告状灾民及资助的秀才凌迟夷族,由官复原职的河南官员负责去调查彭家坪并主持抄家工作。最终,彭家坪被勒令自尽,其子斩监候(死缓,秋后问斩)。

乾隆之后下令,将彭家坪家的几千亩田全部分给灾民赈灾。灾民口诵皇帝恩德,而大骂彭家坪奸臣死有余辜,如果是好人,怎么会被好皇帝赐死呢?为什么要把他的田分给我们呢?

时代变迁,所谓的“人心向背”的历史真相却分毫不变。把那些为老百姓说话的人宰了,把肉分给老百姓,老百姓吃着肉,夸着皇上伟大。所谓人血馒头,所谓黑暗的封建专制。

诸葛诞在面对司马昭大军之时,派自己的儿子诸葛靓为人质,向东吴求援,虽然最终还是兵败身死,但是诸葛靓得以幸免,留在了东吴,任右将军。

但好景不长,公元280年,最终审判到来,晋国大军开始了一统天下乱世的最后一步。

面对浩浩荡荡的晋国大军,东吴孙皓却只能派出丞相张悌督诸葛靓、沈莹率三万人渡江迎敌。谁都知道,必败无疑,丞相张悌作为主帅,更是清清楚楚。

“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吴要灭亡,这我知道,但绝不是今天。“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灭亡之前,总得有人要死的。

出击!

三万人渡江出击,对面西晋守军七千人料想不及,只能投降。

诸葛靓建议立即坑杀,因为这些人必然是因为援军未至而降,杀了才能以绝后患。张悌没听。大概是这个乱世终将结束,不需要再死更多的人了吧。

后大军接战,吴军溃败。诸葛靓率数百人欲接张悌突围,张悌不肯。诸葛靓亲自拉他走,说到:“存亡自有气数,并非你一人能改变,何必求死?”张悌说:“今天是我的死期,我还是幼儿时,就收到了丞相的照顾,常常担心死得没意义,辜负了名贤的照顾,今天以身殉国,没什么可说。”诸葛靓再三拉他,依旧拉不动,流着眼泪带人撤退,走了百步,回头再望张悌,斯人已逝于乱军之下,永存于记忆之中。

东吴灭亡,诸葛靓再次回到了北方——已是晋都的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和他有旧交,但二十多年过去,诸葛靓对于司马炎父亲司马昭的杀父之仇却丝毫未曾消减。不仅不受官职,不受接见,连平时坐着,都背着洛水,以示不见。

司马炎实在是想见他,于是找到了自己叔叔琅玡王的王妃诸葛氏,也就是诸葛靓的亲姐姐,最终司马炎与诸葛靓在诸葛妃那里见面了。

面对昔日小伙伴,司马炎问道:“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还记得我们当年吗?

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

我没能力为父报仇,所以今天才能再见到你。

说罢,“涕泗百行”。我不知这眼泪,是为父亲而流,是为当年竹马之好而流,还是为自己的流离命运而流。

司马炎见此,只是默默地出去了。这两位竹马之好,此生应当是再也未能相见。

虽然诸葛靓再未出仕,但他的两个儿子还是做了官。长子诸葛颐,东晋简文帝还是琅玡王时,任琅玡国相,深受晋元帝器重。次子诸葛恢官至尚书令。自己的决不妥协,与不干涉他人追求,同时做到这两点,其实值得尊敬。

既然说到东晋开国的晋元帝司马睿,那就得提一下他的奶奶,正是诸葛靓的姐姐——诸葛妃。诸葛同为魏蜀吴三国望族,到此终于汇聚成了皇室血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