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几十本书,不如掌握这项高效的阅读技能~

 和颜4vj0impzz8 2018-05-06


《如何阅读一本书》自1940年出版以来,再版多次,被人们奉为“阅读圣经”。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以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拿起一本书,从封皮,翻到目录,看完序,来到第一章,读了几页过后,就看不下去了,就好像整个人中了魔法,大脑在呼唤,手却不听使唤,那书再也翻不开来。


究其原因,还得从认知方面讲起。


传统的语文老师拿着规定的课本,带着学生读,然后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解释,默写生词,要求记住,最后背诵。于是人们以为读所有的书都应该这样读,拿到一本书,就应该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查,一句一句地抠意思,看过的应该记住,最好能背诵。而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阅读噩梦的开始,大大抹杀了阅读的快乐。


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于“粗浅阅读”的认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是我们写作群成员刘亦坤同学的心得:


这种将有限的文章精耕细作的阅读方式,带给我的是无穷无尽的疲惫!一次次的挫败,只是验证了小学老师的“诅咒”,哪有什么乐趣可言?


有好心的网友向我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断断续续地,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书中“粗浅阅读”的认知方式对我极其有帮助。当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我能够理解的、对我有用的内容时,我才真正开始学习。现在的我对阅读不再排斥,家里的书开始被我垂青,它们开始在客厅、书房、卧室出现。这样的改变让我惊喜,我开始像一个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小孩,在一本又一本书籍中拾取我喜欢的部分。有一次我在一个小时内阅读了三本书!我惊讶于我的变化,同时,我知道我喜欢这种感觉。


这本书对我的帮助不仅如此,作者鼓励我做个主动思考的阅读者,他将阅读行为分层,我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他还讲了讲书籍分类的方法,每样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我还会在碰到困惑的时候翻开这本书寻找答案,它就像位循循善诱的智者,随时准备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


那书中的“粗浅阅读”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小编带大家来看一看。




“粗浅”这两个字通常有负面的联想,但现在我们可是很认真地在用这两个字。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在徒劳无益地挣扎而已。很自然的,我们会下个结论: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是个错误。


但这并不是错误,而只是打从开始就对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期望过高。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遮,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


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譬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裘利斯‘.凯撒》、《皆大欢喜》或《哈姆雷特》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


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


这个规则也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事实上,第一次看这样一本书的时候要粗浅阅读的这个规则,在你违反的时候正可以不证自明。


拿一本经济学的基础书来说吧,譬如亚当·斯密的经典作品《国富论》(我们会选这一本做例子,因为这不光只是一本教科书,或是为经济学家写的书,这也是一本为一般读者所写的书),如果你坚持要了解每一页的意义,才肯再往下读,那你一定读不了多少。


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斯密说得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关于成本中包含的薪水、租金、利润与利息种种因素,市场在定价中的角色,垄断专卖的害处,自由贸易的理由等等。这样你在任何层次的阅读都不可能很好。



对于这一点,小编也是深有体会。


“不求甚解”是一种自在的读书状态。如果逐字逐句阅读,每每遇到不懂的地方都要停下来查一查,对于阅读整本书的畅快感时非常不利的,有种断片的感觉。


读书,挑自己理解的,感兴趣的去读,从而体会整本书的意思,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比如看《红楼梦》,那么多建筑、服饰、器具的名字,没必要弄懂什么意思,除非你是这方面的研究人员。


除了“粗浅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许多关于阅读方法的干货,对于提高阅读水平很有帮助,大家可以看一下。


希望大家阅读能力越来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