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家栅栏 吴裕成

 网罗天津卫 2018-05-06




    

与许许多多老城厢居民一样,家住沈家栅栏的人们,积年累月生活在津卫文化的时空氛围之中。沈家栅栏走向“一横一折”,2号院处在胡同开端,出门即是北门内大街;19号院为巷尾,临着运署西街。再加上“鼓楼北沈家栅栏”的指称,以鼓楼为地标,鼓楼、北城门、长芦盐运使公署,够古风古韵了吧?还不止这些。

这条胡同,北与户部街平行,西与府署街相望。胡同由东西折转南北的拐弯处,和财神殿西胡同相通。开在运署西街的胡同口,对着孙阴阳胡同——康熙年间有位看阴阳宅的风水先生居此。胡同口之东,有县阁前街——雍正年间县衙在此,衙门东侧建文昌阁,人称县阁;有仓门口——明代漕运,这里是储粮仓廒的大门口;有拴马桩胡同——县署的马号,备着石桩木桩,供来县署公干私交的人拴系车马。沈家栅栏胡同口往西,有元升茶园胡同——清代津城四大茶园之一金升茶园在此,锣鼓点响起,生旦净末丑,喝茶听戏,城里人乡下人前来消费。至民初,“金升”改“元升”,地名也随着改叫元升茶园胡同。

天津地名,称胡同者众,名栅栏者鲜。清顺治年间,一位沈姓官员在这里建房。形成胡同,冠名“沈家”。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印城内图,标的是“沈家胡同”。后来,改称“栅栏”,是因胡同口安了栅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天津府城图》上,已是“沈家栅栏”。干嘛要装栅栏,谁能够在巷口装栅栏?自然会有些说法流传,毕竟那个年代与设里闾的汉、置坊门的唐,已不尽相同了,并且天津老城里少有栅栏。

沈家栅栏地近运署。运署原在鼓楼南,庚子年被八国联军焚毁,后移到旧县署基址上复建。所以,在光绪二十五年地图上,沈家栅栏比邻的,是县衙及其捕厅。民国以后,县署旧址做了学校,捕厅的位置辟为公园,老天津卫称其为“衙门花园”。

沈家栅栏西望府署大仪门,东邻县署衙门,以此区位,便有了胡同里的驿馆类建筑。4号院院门坐南朝北,进深多个套院,连着沈家栅栏12号的四合院。12号院院门坐西朝东,有一个奇特的名称,附近居民称这个院子为“黄大门”。

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曾在沈家栅栏停留。他写信给李彦章,说自己将北上,“阁下如有需购都门各物,祈迳函寄至津寓北门内沈家栅栏为荷”。据罗澍伟教授考证,林则徐一生南来北往,居住天津城里的记载,仅见于这一信件。这封信可能是林则徐道光七年(1827年)或道光十年,北上赴京时所写。

沈家栅栏1号院,人称卞家大院。卞家巨富,为“天津八大家”之一。这座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墙体磨砖对缝,高台阶,大门楼,门前一对精美的抱鼓石。迎门刻砖影壁,图案为仙山楼阁,烟波鸟兽,松竹花草。二道门木雕垂花,也很漂亮。15号院住着一位李姓名医,耄耋之年还在望闻问切,把脉开方,常常是大清早就有患者在门前排队挂号。

胡同口有自来水站。几条胡同的居民都来这里挑水,早先凭购买的水牌,后来改为每月按人头收取水费。看管水站者,是个光棍老汉,大人小孩都喊他“于大爷”。水站又是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混元盒高跷会在此议事,在此操练。那块“咸丰老会”的牌匾,就存放在水站小屋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