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夫-泥巴活了

 泊木沐 2018-05-07

艺术家简介

可夫,艺术家

1981年出生于湖南永州新田

目前生活在中国宋庄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实验艺术学院

源起于2011年北京通州古城工地的施工挖掘,工地挖掘的泥土里出现了大量的百姓生活用瓷的残破碎片。生活瓷片的数量大,年代跨越时间长,从汉代陶器到唐宋元明清百姓生活用瓷各类品种各个窑口的瓷片都有出现。我是在路过工地时无意发现很多人在捡瓷片,于是一时兴起也开始在工地捡瓷片玩。我的父亲就是一位湖南的民间陶瓷艺人,我家里建有一口传统龙窑用来烧造百姓的生活日用陶瓷器物。但在小时候家里人不愿意我去接触泥巴,觉得是一种辛苦的体力活,希望我多读书跳出手艺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在工地捡瓷片玩激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我突然觉得陶瓷其实是我生活中和情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它的认知还是很缺乏的。于是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买来了大量研究陶瓷的相关书籍来啃。渐渐的对陶瓷的认识摆脱了情感的部分而转向对知识的探究,开始去工地收购民工捡到的好瓷片来学习,自己的兴趣也慢慢拓宽,不单是对瓷片,而是通过把玩学习瓷片的知识这个点而上升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感觉自己一下子掉进一个深坑里,要努力的学习各种相关的知识才能找到爬出深坑的阶梯。

接下来我在工地收集了一些旧的青砖和一些旧的石头以及其它的一些相关生活起居的日用古旧物品。开始研究这些东西怎么运用的自己的创作中来,让这些古旧的碎片变成一种材料在形式上或者情感上转化出来,变成自己的一种语境来传达自己对过往与当下存在的思考。开始尝试用旧青砖和瓷片发生关系来做了一个叫“刺”的系列砖雕作品。青砖是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础材料代表吃穿住行里居住的引申含义。瓷片是生活用瓷,日常吃喝的使用器皿都是瓷器制品,是吃的引申含义。旧青砖和老瓷片本身就是一种时间概念,是追溯远去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本身的社会活动才使这些物品的出现,而物品又体现了当时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面貌。我通过在青砖上的局部雕刻塑造一种人的各种情感姿态,产生在岁月里挣扎的面貌形象,我再用瓷片扎入雕刻的形象里去产生刺的一种视觉模式和疼痛的心理感受中去表达情感的部分。作品引申到对城市化进程的感受和思考,现代化的城市进程和传统城市建筑文化没落的冲突矛盾,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中国本土性的生活关系的区别关系。思考表达一种追思反省文化归宿感的一种语境表达。表达一种熟悉的而又陌生的不可触摸疼痛感和忧郁感。让作品的观看成为镜象的表达里去和观众发生关系。

2012年我又开始尝试用石材和玉材来做作品,开始对形体的情趣性和精神性观看体验和实践制作感受中来。开始研究传统玉雕石雕知识的塑造表达,并在制作中体会制作过程和个人知识性及个人内心能量特殊性对作品呈现表达深度的不同面貌产生感触体悟。以工匠精神对中国传统雕塑造像艺术进行梳理和学习,在不同时期的雕塑中思考人居于社会性的文化塑造过程中对物体神性和物性的认识。人的意志和神灵的性灵在具体物象上的时代性精神性的视觉呈现。

在对瓷器知识和雕塑知识的逐渐深度认识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紫砂陶器的创作与表达上来。紫砂陶具有独特的材料性,紫砂陶具有透气性好的特点誉为会呼吸的泥巴,在烧结后会产生自生釉,油性大可在把玩使用中形成褒浆。紫砂陶泥制作成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好喝,宋代以里一直被用于紫砂茶具的生产使用,对茶文化的流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紫砂陶器属于中国陶瓷文化的一个分支脉络,在紫砂茶具器皿的生长制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许多紫砂陶器制作的工艺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秉承在使用器中传达美术概念和审美情趣及个人的精神追求。器为物,容器,使用器,具有工艺性的特点功能。而很多艺术大师是把物视为艺而非术,把制作的器物视为自身修养而转化成的化身。物即为我,我即为物。把自我容于物体的气质物象,物象呈现人的精神追求和艺术探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对物体的创作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琢磨或者激情飞扬一气呵成。强调自身学识的修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物性的熟悉理解再加以人的自主能动性。追寻一种自然而然的灵物天成的修行状态。我在紫砂器物的创作中,以塑型为擅长手法塑造形体来体现器物形体的特殊性美感和精神性寓意追求。尝试各种古旧瓷片和紫砂器皿的结合,让残破的旧瓷片在新的紫砂器皿结合制作上得到精神性的新生,呈现一种物的生死转换,旧物重生的生长态势,生产出一个人对事物期待意料之外的增长点,一个新灵魂。呈现无用之用的艺术观念性表达。把捏泥巴做陶融入日常修行的状态里去,从触摸泥巴中去体会,塑造形体的过程中去感受,日积月累的感触中去思考感悟,在器物形体呈现和精神表达上去捕捉灵感带来的不可遇见性的物象感受。寄情于物,物载以道,道以传神。把对生活的感触,对文化的思考理解,对修行的体悟,捏入泥巴里。在塑造的形体里得以呈现,让泥巴在陶器器物里具有神性的视觉感受和精神感触。用我日常的修行和自身能量感及灵性的双手让塑造的物体具有神性。泥巴活了,泥巴活了呈现对永恒性的艺术追求和精神表达。

泥土是自然的物质材料,当人类的生活方式由狩猎转向原始耕种时,泥土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原始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简单的耕种来获取粮食,开始把土地变成一种物质资源来利用生产。同时运用泥土的可塑性捏塑一些生活景象和动物形象及原始生活用具,把泥土上升为一种物质材料来创造艺术及营造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泥土作为生产材料运用到生活中的实质性慢慢发生变化。泥土被制作成陶器,瓷器,砖瓦,雕塑等等。

泥土作为一种材料在瓷器生产中的运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把泥土捏塑成形并通过火烧的方式变成简单的陶土生活用具,开始了由泥土到陶的物质性转变。在半坡文化和河母渡文化里出土丰富的土陶器实物,呈现了由泥土到陶转化的面貌。由泥土到陶的转变衍生到瓷器的产生。商代时开始出现原始青釉,釉料作为一种辅助材料使泥土向更高强硬度和色彩丰富度的陶瓷方向发展转变。到隋唐五代时期瓷器进入发展期,各种丰富颜色的瓷器开始研发生产,白釉,黑釉,青釉,花釉,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宋代时进入鼎盛,宋代有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和众多地方性民窑生产各类瓷器。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作为瓷都,确定了青花瓷器一统天下的面貌,泥土作为一种生产材料在瓷器生产中丰富了人的生活,影响了人的生活情趣和美的追求享受。

泥土作为一种材料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泥土可以用来筑墙盖房居住,可以烧造成砖瓦来建造生活空间和活动空间,可以铺设道路,可以构造精神性环境地标,可以修建景观。可以当装饰材料,可以修田地耕种,泥土作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在公共环境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泥土作为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泥土作为一种可塑性的材料最早被利用到捏塑泥塑的艺术创作中来。泥塑作为雕塑语言的一种在古代宗教塑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为泥木佛教造像,陶塑泥塑造像,瓷塑造像。在麦稷山佛造像窟为代表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中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陶俑塑像及各大窑口瓷塑像从不同时代反映了中国泥塑雕塑艺术的高度。

泥土作为材料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泥土的食用性,在饥荒时期泥土是可以作为食用的一种食料,据说印度现在仍有某些地区一直保留食用泥土的民族习惯。泥土的药用性,在传统中医理论里泥土是被广泛应用于药方的。不同的泥土具有不同的药理反应和药用价值。比如说淤泥浴就有利于皮肤的保健。随着科技的进步泥土在人的日常应用中会拓展到更广阔的维度,在航天科技中陶瓷的耐高温性得以应用。

泥土作为材料的艺术性研究。泥土作为一种常规性的泥塑材料怎么拓展应用于艺术家个性自我的创作体验和呈现,泥土自身的可塑性柔韧性具有地域性的区别不同。泥土具有烧结性,固化性,药理性,色彩性,可塑性,可通过化学和物理及科学性的试验拓展泥土在艺术性的可能性研究。历史人文情感对泥土的反应及碰撞拓展更深纬度的艺术表达,泥土的精神性研究。

雕塑是呈现三围空间的立体感受,形体具有收敛性与扩张性的视觉感受,具有观念性,寓意性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具有抽象性具象性和物质转换性的观念呈现方法。在形体雕刻与塑造的过程中呈现形体的面貌形体,可寻求物体形体空间的外部空间、内部空间、正负空间的对撞,彼此打破空间的关联。突破形体空间的约束向物质的材料空间和虚拟性表达空间的转换。我个人对雕塑的理解应该是从泥塑开始,远古时期人类通过对泥土可塑性的偶然性理解,然后尝试捏塑生活中熟悉的或者想象中的形象。

比喻说捏塑一条鱼,一只鸟,开始都是凭知觉本能性的表达,塑造一个心里喜欢的形象来呈现自己的认知,体现自己个体有别的特殊性。所以起初的泥塑并没有上升到对形体或者空间的认识,而是本能性的表达属于情感性的抒发。只是通过泥塑的可塑性在自己可控制及可认知的范围加以想象对物体形象赋予情感的寄托。

所有形象的物化过程都经过自己的情感思维的过滤过程让形象更加概括更富想象力,而不是物象本身具体的直接表达,也许从某种程度来看是更深层次的灵魂捕捉及赋予精神神性。人类早期的艺术家应该是巫师,在他有限的对自然的认知上升为神的意志,通过特定物体的对接转换可以与神沟通交流而体现神对人的关怀。所以巫师塑造的物以超出了物体形象本身而具有神的意志。

在中国的远古文化现象及夏商周时期尤为突出,所有礼器和塑像都指向神的意志来体现人的时代性的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比如红山文化玉雕的象征性,良渚文化玉器的图腾性,夏商周时期玉雕的象形性,青铜器文化的礼制性,汉唐陶塑及其他材料雕塑的精神性。都是借雕塑的衣钵来承载人的思想维度和灵魂神性的超脱,让人在情感上摆脱肉身的约束而上升到不可知的神性的境界层面去。借以神的关怀安慰来摆脱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让心灵得以慰藉,让肉体得以超脱,让人的身心得以魂归,使人的精神得以指引。

所以唐以前的雕塑都是在表达神性的存在及人对神性化的灵魂追求。唐以后的雕塑由于社会制度的逐步完善,宗教思想的影响和人文价值的思考,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及人对自身的思考,开始由神性的追求转变为人的自身态度的体现。雕塑形态由神的姿态呈现转变为人的姿态呈现。辽三彩陶塑罗汉人物造像的高度写实,宋代泥塑佛造像的人物市民化写实,都是通过写实性的刻画人物形象让人感受与神的无距离性,让人更贴近神来追求神的人性表达。让物体塑像起到作为人通往神的桥梁性作用,让精神上的追求可以在对物体的刻画塑造中得以呈现视觉的构想性。

元明清时期的雕塑慢慢丧失人的神性及灵性的表达而进入规范性概念性,由感性的精神追求向理性的世俗性演变。清末民国时期雕塑沦为工艺化和摆件性装饰层面的惨痛局面。近现代中国雕塑深受西方雕塑造型的影响,开始素描结构性雕塑学习与表达呈现,只追求外在形象的形式化。对本土文化学习和思考的缺失,对雕塑精神层面的表达也就越来越远。

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雕塑语言,怎么用现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如何用雕塑语言来创造呈现新的精神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古为师而不拘泥于古,学习传统而又能从传统中走出来转换成新的语境和贴近现实的人文精神挖掘及深层的人性思考表达。雕塑的意义不是做一个摆件,而是塑造一种民族精神!

器,容器,可容载不同的物体。器的外在形体是正形空间的视觉表达,器的容纳空间为负形空间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表达。茶壶是用来泡茶的实用性体验和对茶文化的精神感受与情感把握。水器是水与器的形体与逻辑关系的把握,进入到器物本身各种关系的思考体悟和可能性表达尝试。我把古旧瓷片置于烧结的紫砂陶雕塑内部空间,让陶与瓷发生上下文的中国陶瓷文化的文脉发展来源关系连接。陶为躯壳,瓷为五脏六腑的形态感受。让雕塑形体的表达延伸到情态感受的语境中去。我把酸甜苦辣咸淡麻香臭的味道体验置于容器的呈现表达里去让观看生产互动体验和心里感受,尝试雕塑语言形态化情景化的装置性语境的转化与呈现。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来时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就像一张白纸。人的认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的学习和体验而产生感触和感悟。意识会慢慢叠加而反作用于体验意识的生活中来干预意识,形成逐步完善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意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意识的产生基于个体的教育结构和生活经历体验。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在学习体验体悟过程中得到书面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知识,然后把自己所认知的知识发酵去酝酿一种自己的独特的个人意识。然后再去呈现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识体现人的社会性价值的存在感。艺术也是表达个人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因个体的特殊性而呈现独特思考的价值和个人灵性的洞见。

人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有意识性思维和无意识性思维。在共性的意识形态下产生或被动产生的思维是有意识性思维的范畴。在非共性思维或超出常规性思维是超常性思维意识,我叫它为生长性思维。本能的,无序,下意识性的思维为无意识性思维。

在宗教性思维模式中,意识具有可开启性。开悟就是说你的悟性打开了你固有的认识得到了一种对事物本质或者更深层价值的认识。意识可以被一层层的打开剥离,意识里有更深的意识,而能逐次打开悟性之门的钥匙是个人拥有超强意识和无意识之上的能量感而生成的洞见。个人能量的大小决定你打开思维洞见的广度和深度。洞见超凡的人都是有修行的人。修行就是用心去体悟一件平凡而简单的事,在这些平凡简单的事里去体验和感知超出常性思维的部分。修成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成为自己的一个态势。然后在日常中顺自己的态势发展,自然而然中通透事物之道,取其法度而通达人生大有大无之天成境界。

艺术也是一种意识活动呈现的表达方式。艺术要做什么,艺术怎么做,艺术是什么,这就要个人慢慢的去体悟其中微妙的无法言说的部分。这和宗教修行形式是吻合的,艺术也是一门宗教的修行方式。

在日常对时间的搓捏把玩中对艺术的真知灼见渐行渐悟。通过对艺术语言的探索,艺术实践表达方式的呈现,最终体现个人意识表达的价值和精神追求的终极目的。我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社会性人文思考的追问。

艺术也有它的终极思考和精神追问,我为什么做艺术,什么是我的艺术,我的艺术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我的艺术,这都要在日常中去思考和体验,把自己的感悟呈现到自己的艺术表达体验中来。一个人的修行无须道场,无须形式,无须分辨善恶对错,无须终点目的,无须刻意而为,自然而然,起心见性,明心见悟。到书山识海里去煎熬去洗涤内心,从真善美假恶丑里去炼狱去涅槃重生。艺术本身只是人的意识表达的呈现活动,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人的个人体验的意志态度上来,艺术本身不具备艺术的目的性,艺术是人赋予了它启迪心灵的意义才具有了艺术的终极目的。

我把艺术作为自己的日常修行,体悟人生的意义和思考的价值。让时间和意志雕塑自我,去触摸自己真实的内心,去洞见独特而超凡的艺术世界。我把我的作品创作指向生活日常,尝试让作品介入生活关系的各种可能性探讨与实践,让作品与生活的交接碰撞中产生心灵感触而上升为对人生的启迪性和开悟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