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

 燕子坞828 2018-05-0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

四、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五、再城市化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

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城市郊区化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和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相似的。其一、城市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城市工作条件,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其二、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区域规划,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其三、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然而,城市郊区化建设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道路,若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终使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遇到阻碍而停止不前。这种“城市病”在我国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1、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城乡结合部位(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规划与管理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和“真空”。2、占地过多,土地利用矛盾突出。。3、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4、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得到良好保护。 5、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在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历程中,伴随着大量工业园区的向外迁移及大量城市居民楼房的兴建,每年都要建设新的公路或城市基础设施来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在政府强制或通过市场力量的安排下,许多农民失去了农田和家园。政府给的补贴可能杯水车薪,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层层克扣,真正到农民手中的根本不够农民迁移到另一地方的费用。许多农民由此陷入了贫穷的境地,有的甚至沦为乞丐游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而这一切有悖于城市决策者的初衷。这种由于城市蔓延带来的人文问题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十分严重,成为城市有关管理部门的心头之痛。(当然,城市郊区化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不只以上几种。)

近日,看到评论,朱迅垚先生对既要土地的也要人的城市化进行了论述。他之前还讨论过被城市化等一些新问题。其实,无论是人的城市化,还是被城市化,正宗的城市地理学对此都有经典定义和论述。这里对围绕城市化的概念进行大致梳理,请各位指教。
1、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产业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其结果是城市人口和范围越来越大。衡量城市化的指标一般有两个:人口指标、用地指标。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和总人口的比重进行计算。以上是从地理学、人口学和经济学视角的解释。另外,从社会学视角看,城市化也指人口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都市化(urbanism),总体上城市主义具有多元化、匿名性和世故、经济理性。当然,从文化学视角看,城市化与城市文明(urban civilization)相对应,城市化指涉城市文化习性的统称。
2、郊区化(suburbanization):郊区化指城市市区人口向城市外围的郊区转移,在西方国家,这一过程往往与小汽车的普及密不可分。难以想象,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没有私家车的普及,郊区化便不可能发生。其具体表现形式是,这部分人在市区工作,在郊区居住,从而形成所谓的通勤带(commuting belt)。这里的郊区便成为卧城bed city),而晚上的市区则成为鬼城ghost city)。当然,随着郊区各项功能的日渐完善,工作、生活和娱乐等设施的有效供给,部分人选择在郊区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卫星城(satellite town)。
3、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这一过程表征市区人口外迁的同时,郊区人口也选择外迁到更远的区域。换言之,市区人口的减少超过郊区人口的增加,导致整个大都市区人口的绝对减少。在西方国家,这一过程大体有两股催生力量:一是二战后形成的所谓的“baby boom”的一代(二战后,退伍士兵结婚组建家庭后对住房的大量需求);二是大量内城产业更新升级(去工业化过程)、产业发展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转型所带来的退休一族。
4、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这一过程主要描述一些西方城市为了规避老城出现的空心化问题,进行内城改造,通过文化复兴的手段使得老城重换生机,如以前废弃的仓库、码头、厂房被改造为一些极具后现代风格的文化展厅、咖啡屋、步行街、同性恋社区等。文化产业受到热捧。其中,嬉皮士主导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成为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
5、过度城市化(over 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这些人不能享受城市发展的正常成果。过度城市化主要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6、假城市化(factitious urbanization:类似于过度城市化,只是人口在城市地域相对集中,但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仍旧保持原样,没有实现精神层面的城市化,而只是地理上的城市化。
两点需要说明:
1、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阶段是西方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西方城市化的发展语境是基于纯市场经济、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语境是伪市场经济、官位主义。总体上,西方城市化各阶段在中国的适应性不强,解释力也十分有限。
2、需要清大城市本身的空间扩展与郊区化的关系。国内一些学者(北大周一星等)认为在我国北京、天津等地区已经出现郊区化,但绝大多数学者(中大周春山等)认为这只是大都市本身发展和城市无序蔓延(urban sprawl)的结果。我以为,西方郊区化过程是人口主动选择外迁,人口主体是中产阶级、有钱阶级等;而中国时下的人口外迁是被迫逃离,因为这些人买不起内城住房,迫于经济压力而不得已为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