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了那么多辛弃疾的词,竟然不知他是武林高手

 汕头能率 2018-05-07

拾遗物语

我们对辛弃疾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他是一个词人。

1150年,安徽亳州。

清晨,史馆编修刘瞻私塾里,

激荡着一片琅琅书声。

青衫少年党怀英上完茅厕归来,

一翻书,脸上青筋暴起,

只见书页上写着两字——宋犬。

党怀英弹身而起:“谁干的?”

七八个身穿华服的少年冲过来,

将他围在中间:“我们写的,咋地?”

一见这阵势,党怀英吓坏了,

哆嗦道:“凭什么这样说我?”

华服少年们顿时哄堂大笑:

“你乃宋朝遗民,不是宋犬是什么?”

这时,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稚嫩又洪亮的声音响起:“我也是宋犬。”

华服少年们回头一看,

只见门口立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孩。

小孩攥着拳头,怒目圆睁:

“谁再说这两字试试?”

一华服少年大笑道:“宋—犬—”

话音未落,那小孩抄起一凳子,

朝着华服少年的脑袋当头劈下,

“哐当”,华服少年应声倒地。

其他华服少年先是一愣,接着冲了过去,

将小孩围在中间,一阵拳打脚踢。

一会儿,小孩头上就鼓起了几个大包,嘴角也开始流血。

但他竟然没有半点畏缩,

一弯身,从靴子里抽出一把短刀,

唰唰比划了几下,沉声道:

“我辛弃疾的刀已久未饮血,看来今天要开荤了。”

华服少年们顿时被他的气势镇住,

一个个默默退回座位,不敢作声。

1127年1月,金军攻陷开封城,

掳走了宋徽宗及宋钦宗,

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住在山东历城的辛赞一家,

来不及逃难,整个山东已被金军占领。

为了更好地统治山东,

金国决定以汉制汉——启用汉人做官。

辛赞因享有才名,也被相中。

一开始,辛赞不愿出仕,

但金国人给了他两个选择:

“要么做官,要么死。”

迫不得已,他做了山东谯县县令。

虽然做了金国的官,但他一直心系大宋,

一直寻机“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1140年5月28日,

辛赞的孙子呱呱坠地。

抱着孙子,他喜不自胜,

“我早就给你想好名了,就叫‘弃疾’。”

为什么要取名“弃疾”呢?

“一是希望你一生无病无灾,

二是希望你像汉朝大将军霍去病一样,

奋勇杀敌,光复大宋。”

辛弃疾不满一岁的时候,

其父辛文郁就因病而亡,

于是教育的担子便落到辛赞身上。

为了孙儿能成为“霍去病”,

辛赞耗尽心力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为孙儿找位好老师,学写文章。

他找的老师是史馆编修刘瞻,

刘瞻当时乃山东第一名师,

其门下弟子金榜题名者无数。

第二件:为孙儿遍寻好师父,学习武功。

山东有名的武将猛将,

辛赞都带孙儿去学过艺。

第三件:为孙儿遍搜天下兵书,学习兵法。

一有空,他就带着孙儿登高望远,

指点山河,考察地形。

在这般教育与训练之下,

20岁时,辛弃疾已成为“文武兵皆善”的全才。

1161年,辛弃疾21岁了。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辛赞因病去世。

辛弃疾孑然一身,再无牵挂。

第二件:金军开始出兵南宋。

金国皇帝完颜亮喜欢听曲,

有一天,他听到了柳永名作《望海潮》: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听,完颜亮就迷醉了:

“临安城(杭州)如此之美,怎可不属于我大金国呢?”

他立马召集60万大军,

“出发,覆灭大宋。”

这完颜亮可是一位生猛人物。

他的皇位就是篡位得来的,

为此,他杀了很多皇室宗亲,

最后,连自己老婆也杀了。

他有一个堂弟叫完颜雍,

这完颜雍也非常有才能,

所以完颜亮做了皇帝后,便一直提防他。

最后提防得都睡不着觉了,

便叫完颜雍把妻子送到京城做人质。

完颜雍之妻知道完颜亮好色成性,

怕受辱,于是在进京途中自杀了。

临死前,她给老公留下一封遗书:

“卧薪尝胆,待时而夺帝位。”

所以,当完颜亮正与南宋打得不可开交时,

这完颜雍便出来捣乱了——他在辽阳登基称帝。

由于完颜雍有德又有才,

所以金国大后方的人都很拥戴他。

这下,大金国顿时乱套了。

1161年9月,山东亳州。

一土墩之上,并立两人。

一个是瘦弱的党怀英,

一个是高大的辛弃疾。

两人皆是刘瞻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朋友,时称“辛党”。

辛弃疾率先打破沉默:

“怀英,如今金国大乱,我们招兵起义吧,待机回归大宋。”

谁知党怀英摇头说道:

“我出生于金国,为何要回大宋?”

辛弃疾愣了一下,锐声道:

“你我祖籍可都是大宋,你先祖还是大宋开国名将党进。”

党怀英一听,高声反驳:

“那又如何?孔夫子说过: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如今大宋皇帝昏庸无能,

而大金完颜雍德才兼备,

你我应该择明君而事。”

辛弃疾听罢,悲声大笑道:

“朱熹先生有句话说得好,

朋友,以义合者。

你我既然志不同义不合,

那兄弟之情就到此为止了。”

说罢,他抽出宝剑,

割下一片衣襟,飘然而去。

身后,传来党怀英的声音:“你就等着走岳飞的老路吧!”

此时,他俩决不会料到未来,

一个会成为大金文坛领袖,

一个会成为南宋文坛领袖,

文学史上并称“南辛北党”。

金国大乱,汉民起义四起。

1161年10月,辛弃疾也组建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军,

英勇善战,打了几个小胜仗。

但起义军中最强大者是耿京,

济南府农民头子耿京,

召集一帮兄弟起义,

很快聚起了二十几万人,

并攻破了莱芜、泰安两城。

辛弃疾见状,立马率军投奔耿京,

“我两千人,不足以成大事也。”

归附耿京,既显示了辛弃疾的远见,

又展现了他甘居人下的非凡气度。

耿京的兵将全是大老粗,

所以见辛弃疾前来投奔,高兴坏了:

“你负责文书起草,掌管义军大印。”

有个叫义端的僧人,

平时喜欢谈论军事,

辛弃疾与他有些交情。

金国大乱时,义端也组织了一千多人造反。

辛弃疾便去劝说:“人少难以成事。”

于是义端也率队归附了耿京。

但没过多久,完颜雍就组建起了一支非常强悍的军队。

各地义军,被纷纷击溃。

这时,义端便动起了心思。

有天晚上,待辛弃疾睡熟后,

他悄然入屋,盗走了大印,

然后直奔金营,欲邀功请赏。

辛弃疾一早醒来,

发现大印丢失,立马上报耿京。

《宋史》是这样记载的: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耿京大怒,拔剑欲杀弃疾。

辛弃疾单腿跪地,慨然道:

“给我三天时间,抓不住义端,你再杀我也不迟。”

耿京道:“那就给你三天。”

辛弃疾跨上骏马,疾驰而去。

狂追两日后,义端已背影在望。

义端见逃走无望,立马翻身下马,

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辛兄弟,念在往日情分上,就饶了我这条小命吧!”

辛弃疾跳下马来,拔出佩刀:

“你我往日虽有朋友情分,

但盗印之时,你已负家国,

我岂能容你这卖国求荣之徒。”

说罢,宝刀闪电般挥出,

义端不及躲闪,人头已落地。

从此,耿京更加倚重辛弃疾。

后方大乱,完颜亮慌了。

怎么办呢?

是继续攻打宋朝,还是回去收拾完颜雍?

一番思量后,他决定:

先灭大宋,再回师收拾完颜雍。

于是,他在扬州发起了渡江战役,

但由于金军不习水性,

数次渡江都惨败而归。

完颜亮心里更慌了,下达死命令:

“必须拿下,拿不下全部杀头。”

几个大将一听,脸色大变,

于是私下商议:“你我脑袋反正已难保,与其如此,不如杀了完颜亮,拥护完颜雍。”

当晚,完颜亮正在睡觉,

突听外面杀声震天,

他以为宋军攻到,急忙奔出大帐。

刚出帐门,乱箭如雨射来,

他不及闪躲,便已成马蜂窝。

完颜亮一死,金兵退回北方,

开始全力镇压各路起义军。

义军多是乌合之众,

哪里是金国正规军对手,

纷纷败退,溃不成军。

“这样下去,我们也会完蛋。”

辛弃疾急忙找耿京商议。

耿京点头,叹气问:“是啊,现在如何是好?”

辛弃疾说:“只有一个办法。”

耿京眼睛亮了:“什么办法?”

辛弃疾说了两个字——归宋。

“我们势单力薄,联合大宋,

南北呼应,方可抵挡金军。

即便哪天我们扛不住了,

也可以把人马撤到南边去。”

耿京甚觉有理,立派辛弃疾出使南宋。

宋高宗赵构听说山东义军来投,

高兴坏了,立马接见了辛弃疾,

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

任命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完成归顺大任后,

哼着小曲,踏上了归程。

可刚到海州(连云港),就听到了噩耗——耿京被杀。

耿京手下有个头领叫张安国,

金国偷偷派遣特使找到他:

“只要你杀掉耿京,就让你做济州知州。”

那晚,耿京睡得正香。

张安国带领士兵冲进大帐,

一刀砍下了耿京的人头。

第二天,太平军见耿京已死,

人心立散,四逃而去。

25万义军,就这样土崩瓦解。

闻听耿京被杀,

辛弃疾立马红了眼。

策马飞奔回山东,

找到散落的旧部:

“耿大哥被杀,有谁愿意和我一道,追杀张贼?”

有几个部下站出来劝说:

“张安国现已投奔金营。

金营足有强兵五万人,

我们前去追捕,无异于送死,

不如先避避,日后再图大事。”

辛弃疾抽出宝剑,一拍桌子,

脸上青筋暴起,昂然说道:

“身为男儿,自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日若为追杀张贼而死,

那也死得快意,毫无遗憾。”

大家被辛弃疾气势所染,

心中顿时荡起万丈豪情。

辛弃疾举起宝剑,振臂高呼:

“有谁愿和我一道追杀张贼?”

一人举起了手,又一人举起了手……

片刻间,举手者已连成一片。

辛弃疾连叫三声“好好好”,

然后从中挑选了50名壮汉。

每人手提长刀,翻身上马。

那张安国投奔金营后,

被授予济州知州,喜不自胜,

与金将正在大帐中喝酒作乐。

突听外面蹄声如雷,由远而近。

张安国与金将们急忙奔出大帐。

此时,辛弃疾已逼近金营。

只见他一把扯开衣襟,

现出坚实隆起的胸肌,

举刀振臂一呼:“杀啊……”

五十旧部举刀相和:“杀啊……”

声势之盛,犹如千军万马。

金兵见此阵势,顿时吓蒙了。

来不及反应,辛弃疾已率兵杀到。

唰唰唰,唰唰唰——

数名金兵人头已掉落在地。

刀光起落间,金兵纷纷退让,

辛弃疾很快就已杀到大帐前。

张安国见辛弃疾提刀杀来,立马举剑相迎。

“哐当”一声,他手中之剑已被大刀震飞。

他转身欲逃,刚迈出两步,

辛弃疾的刀背已猛然袭来。

“嚓”地一声,他被拍昏在地,

辛弃疾一弯身,将其提上马背。

然后举刀大呼:“撤——”

一队人马,便疾驰而去。

宋洪迈在《稼轩记》里这样记载: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

如挟毚兔,束马衔枚,

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宋高宗赵构听说后,下巴都惊掉了,

接连感叹了三声:“真是英雄了得。”

这一年,辛弃疾才22岁。

拾壹

1162年,辛弃疾投奔大宋后,

一心想带兵打仗,

哪知却被宋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

签判是文职,辛弃疾非常失望。

辛弃疾哪里知道,

宋高宗压根就不想收复北方。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宋高宗赵构退位,让位于宋孝宗赵昚。

赵昚也一直梦想光复中原,

一上位,便任命主战派老将张浚为枢密使,商议北伐。

听说要北伐,辛弃疾高兴坏了,

立马找了个机会去拜见张浚,

并献上一条良策——四路佯攻。

“从关陕、西京、淮北和海上发动四路佯攻,

调动驻防淮河的金兵去应付,

待其江淮前线空虚之时,

我们以数万精兵奇袭之,

便可一举收复山东。”

张浚听了辛弃疾建议后,

表面应和说:“我再想想。”

但心里却暗骂道:“你一个小屁孩,懂毛啊!”

他没有采纳辛弃疾的建议,

1163年,贸然启动了北伐战争。

张浚虽是老将,却志大才疏,

不善用计,只知一味猛攻猛打,

结果在安徽符离,被金军打得落花流水。

宋军全线崩溃,溺死者不可胜数。

这就是著名的“符离之败”。

拾贰

宋孝宗不得已,罢黜了张浚

然后下罪己诏,遣使与金议和,

签订了屈辱和约——隆兴和议。

割让六州与金,每年进贡银20万两,绢20万匹。

宋孝宗本来雄心勃勃,

不料却遭遇当头一棒,

从此便对北伐心灰意冷。

朝廷上下,弥漫着畏金情绪,

几乎没有人再敢谈论北伐。

这时候,辛弃疾站了出来,

直接向宋孝宗献书,

递上了十篇关于抗金的军事论文,

分别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

“不可因苻离一挫改变恢复大计,

金军不是不可战胜,但得讲策略。”

这十篇军事论文从十个方面出发,

构建了光复中原的宏伟战略。

即便现在看来,这十篇论文也极具军事价值,所以史称“美芹十论”。

只可惜宋孝宗已经心灰意冷,

所以“美芹十论”就此石沉大海。

辛弃疾很是失望,终日以酒解愁。

1170年,宋孝宗召集群臣讨论“南北问题”。

其他大臣都顺着宋孝宗的意思说,

但辛弃疾却直接说出了心中所想:

“皇陵尚在河南,怎能忘了北伐……”

《宋史》记载了这场对话,

说辛弃疾“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大实话,自然不招皇帝喜欢。

所以他被调任司农寺主簿,

负责后勤事务和粮农事宜。

遭遇冷眼,辛弃疾依然放不下北伐,

不久,他又献上了九篇军事论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的长短,论攻守,论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

结果依然石沉大海。

辛弃疾更郁闷了,酒喝得更多了。

1171年,元宵节,

辛弃疾饮酒之后,

目睹满城火树银花,心中感怀,

写下了那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表面看是讲男女情爱,

实际上辛弃疾写的是自己。

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正是辛弃疾的自我写照,

寄托一种没有知音,只能孤芳自赏的感慨。

拾叁

1172年,辛弃疾终于迎来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

滁州这个地方,

前几年因为屡遭战祸,民穷财尽。

这三年又连遇灾荒,所以难民四起。

这些难民,要么聚众闹事,

要么成群结伴,逃亡金国。

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

于是宋孝宗问丞相虞允文:“派谁去治理滁州比较好?”

虞允文说了三个字:“辛弃疾。”

辛弃疾就这样做了滁州知州。

上任后,辛弃疾抓了四件事。

第一件:减赋税。

大幅减轻赋税,稳定民心。

第二件:招流散。

兴修房屋和水利,提供农具和粮种,

招募流散的人员回来定居。

第三件:教民兵。

训练民兵,加强保卫工作。

第四件:议屯田。

带领农民流民开垦种植荒地。

四大方略一出,短短半年,滁州面貌迅速改观。

《滁州奠枕楼记》这样记载:

“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

人情愉愉,上下绥泰。

乐生兴事,民用富庶。”

辛弃疾只用半年时间,就搞定了祸乱四起的滁州。

拾肆

1175年,湖北、湖南、江西大乱。

起因是因为茶税。

“官府茶税太重,不给我们活路。”

于是一个叫赖文政的大茶商,

便联合各地茶商,举兵起义。

朝廷先后派遣多名将领去平乱,

结果每次都大败而归。

于是宋孝宗问丞相叶衡:“派谁去平乱比较好?”

叶衡说了三个字:“辛弃疾。”

辛弃疾就这样做了江西提点刑狱,

节制诸军,全权负责平乱事宜。

这一下,辛弃疾乐坏了:

“俺老辛终于有展示军事才能的机会了。”

辛弃疾一上任,使出四招。

第一招:招募敢死队。

用高薪从驻军中招募了一批敢死队员,

然后强化训练,形成精锐部队。

第二招:分兵出击。

将精锐部队分成两部分,

各率领一支熟悉地形的当地乡兵,

一部分负责守在要害地点,

控制茶商军活动地点人员出入,

一部分负责进山搜索追击。

第三招:形成包围。

从荆州、鄂州调来正规军,

步步为营,逐渐收缩,形成包围。

第四招:劝诱招安。

愿意自首者,可放一条生路。

四招一出,茶商军立马分崩离析,纷纷投降自首。

辛弃疾只用了三个月,

便平了茶商军之乱。

拾伍

辛弃疾从此成了消防队员,

哪里需要灭火,就把他派往哪里。

1179年,湖南又发生了农民起义。

郴州农民因对政府“和籴”政策不满,

(通过摊派方式强行征购农民粮食)

于是在陈峒的带领下起兵造反,

接连攻破了好几座县城。

宋孝宗慌了,立即调任辛弃疾为湖南转运副使,协助当地灭火。

在辛弃疾的协助下,

这起农民起义被迅速镇压。

平乱之后,辛弃疾却高兴不起来,

他写了一封奏折给皇帝——《论盗贼札子》。

指出贼盗兴起的根源在于官逼民反:

“陛下不许多取百姓斗面米,

今有一岁所取反数倍于前者;

陛下不许将百姓租米折纳见钱,

今有一石折纳至三倍者;

陛下不许科罚人户钱贯,

令则有旬日之间追二三千户而科罚者……”

宋孝宗读完辛弃疾这封信,竟红了眼圈,

立即任命辛弃疾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整顿吏治,宽育百姓。”

一上任,辛弃疾又干了四件事。

第一件:弹劾贪官。

上奏弹劾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

第二件:整顿乡社。

乡社原是为缉盗维稳的民兵组织,

但后来被各地豪强地主统领,

蜕化成了豪强地主的打手。

辛弃疾将害群之马一一剔除,重建了乡社。

第三件: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一直想创建一支“岳家军”那样的精锐部队,

但一直没有机会付诸实施,

这次做了地方一把手,终得良机。

于是他挑选了2500人,亲自训练,

组建了一支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的飞虎军。

这飞虎军实在是太厉害了,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北虏颇知畏惮,号虎儿军。”

“雄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金国军队,最怕飞虎军。

第四件:开仓赈灾。

当年湖南三州大灾,

辛弃疾便开仓赈灾,

动用了十万石桩积米救荒。

这四件事,桩桩是大好事,

但损害了一些官员和豪强的利益,

辛弃疾因此而被很多人视为“眼中钉”。

于是,一批人开始了告御状:

“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结党营私,欺辱领导。”

“私自组建飞虎军,一旦失控,将成朝廷大祸患。”

宋孝宗一看奏折,吓坏了,

立马将辛弃疾调离了湖南。

从此,朝廷便开始防范辛弃疾。

拾陆

这一年,江西发生大旱灾,

一些奸商与官员互相勾结,

囤积居奇,有粮不卖,哄抬价格,

结果引发了社会大动乱。

辛弃疾又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再一次充当了灭火队员。

一上任,辛弃疾便实施八字政策——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凡是囤积居的商人一律流放,

凡是抢劫粮食的人一律处斩。

动乱很快平息,

但辛弃疾因为动了很多人的蛋糕,

再次成为很多官员的“眼中钉”,

于是纷纷上奏折弹劾辛弃疾。

皇帝迫于压力,只好给辛弃疾降职。

一年里,辛弃疾遭遇五次降职,

直到最后,被摘去所有官职。

没想到赤胆忠心竟落得如此下场,

辛弃疾心灰意冷,便在江西上饶寻了一方地,

“高处建舍,低处辟田。”

建了一个庄园,并自号“稼轩居士”。

“老子种田种菜去,不和你们玩了。”

拾柒

隐居上饶,种菜饮酒,

辛弃疾一方面自得其乐,

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轻快好词。

比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比如,《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方面,他又万般愁苦,

因为始终放不下“光复中原”,

于是又写了很多寄托胸中块垒的悲情词句。

比如,《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被后人评为“词圣”。

但他70%的妙词,皆成于此。

“既然不能建功立业,那我只能玩玩小曲了。”

▲ 陈亮像

拾捌

辛弃疾隐居上饶期间,

有一件事必须提一提——友情。

江西铅山《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辛弃疾去铅山游玩,

正站在楼上眺望远方,

忽见一个人骑马奔来。

那马奔到一座小桥边,

因为害怕,停下了脚步。

骑马之人一拍马屁股,催促马儿跳过小桥。

一连催了三次,马儿都不肯往前。

那人跳下马来,拔出宝剑,

一挥手,竟然斩下了马头。

辛弃疾好生佩服此人魄力,

便下楼结交了这名好汉。

此人便是南宋著名状元、文学家陈亮。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

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其也是倡导收复中原的主战派。

两人一交谈,脾性相投,顿时引为莫逆。

1175年,有件事载入了哲学史册。

南宋有两位大哲学家,

一位是朱熹,一位是陆九渊,

两人经常为哲学问题打嘴仗。

他俩有个朋友叫吕祖谦,

吕祖谦见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便想当面帮他俩调解调解,

于是邀约两人在江西鹅湖寺见面。

结果朱熹与陆九渊大辩了三天,

依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次大辩论,影响极其深远,

在哲学史上被誉为“鹅湖之会”。

1188年,辛弃疾写信给好友陈亮和朱熹,

希望再组一个“鹅湖之会”。

结果朱熹爽约了。

他的理由是——“我家中种了菊花菜,如果外出,我就吃不上菊花菜了。”

这算什么理由?明明就是不想来。

其实,不想来的原因很简单:

“你俩都是主战派,我可不想受牵连。”

这一次,只有陈亮来了。

两人同游鹅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酣畅淋漓地交流了10天,

成为南宋词坛上的“鹅湖之会”。

十天之后,两人洒泪挥别。

陈亮刚一走,辛弃疾就舍不得了。

他立马驾车抄近路,想把陈亮追回来。

追到芦溪河边的鸬鹚林时,

雪深泥滑,马车再也无法前行。

辛弃疾悲痛不已,写了一首《贺新郎》: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

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几天后,陈亮收到了这首词,

悲然下泪,也回了一首《贺新郎》:

树犹如此堪重别!

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

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绝!

九转丹砂牢拾取,

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龙共虎,应声裂。

辛弃疾读罢陈亮之词,纵声长啸,

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男人友谊之高度,莫过于此。

1196年,韩侂胄掌权。

因为朱熹以前上奏皇上,

说过韩侂胄很多坏话。

所以韩侂胄一掌权,

便将朱熹道学斥为“伪学”,

信奉道学的人被斥为“逆党”,

朱熹因此而被赶出了京城。

1200年3月,朱熹忧愤交加,病逝于武夷山。

权势遮天的韩侂胄,

竟下令禁止给朱熹送葬。

朱熹一生,门人无数,

到死却无一人敢来送葬。

正在此时,一个人赶来了,

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一番祭奠后,他写下了一句悼词: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为公死,凛凛犹生。”

世间友情,莫过于此吧!

▲ 辛弃疾存世书法:《去国帖》

拾玖

1189年,宋孝宗退位,

其子宋光宗赵惇登基。

赵惇当了皇帝后,想做点事情,

于是又想起了辛弃疾,

任命其为福建安抚使兼福州知府。

一上任,辛弃疾又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筹建“备安库”。

当时福州常受海盗骚扰,

所以供养着数量较多的军队,

供养军队缺钱,辛弃疾就筹建了“备安库”,

就是专门维护地方安定的专项资金。

第二件:打造万副铠甲。

利用筹备的“备安库”资金,

打造了一万副铠甲,

并招募士兵,严格训练,

希望哪天朝廷光复中原时能派上用场。

第三件:整顿吏治。

“厉威严,轻以文法绳下,

官吏惴栗,惟恐奉教条不逮得谴。”

这一整顿,又损了很多人利益。

于是,各种弹劾又飞向宋光宗。

宋光宗一看奏折,这还得了,

辛弃疾被连降数职,最后被削为平民。

辛弃疾悲愤不已,回到江西瓢泉隐居,

他在词中自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贰拾

1203年,宰相韩侂胄感觉地位不稳,

于是便想发动北伐战争。

以建“盖世功名”来巩固地位。

宋史记载:立盖世功名,以自固。

北伐,韩侂胄立马想到了辛弃疾,

于是,辛弃疾就被启用为镇江知府。

“等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北伐了。”

一上任,辛弃疾站在镇江楼上眺望,

万般思绪尽上心头,他仰天长啸,

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别以为我“廉颇老矣”,

老夫神勇犹在,不减当年。

上任后,老辛立即招募丁壮,

制造铠甲,训练队伍,

派人前去北方卧底和勘察。

这个64岁的老头,又“活”过来了。

贰壹

不久,皇帝老儿召见了辛弃疾。

“现在,北伐可是好时机?”

辛弃疾说了这样一番话:

“凡今日之弊,

在乎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

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

当今最大的弊端,

在于主张和议的人,想永远避免战争,

而主张战争的人,恨不得明天就开仗。

“北伐之事,不能操之过急,

准备妥当之后,才能开战。”

辛弃疾这番话很快传到韩侂胄耳里,

韩侂胄勃然大怒:“这个老不死,竟敢坏老子的好事。”

于是他怂恿朝廷群臣弹劾辛弃疾,

各种罪状雪片般飞向皇宫。

于是,辛弃疾又被罢了官。

眼看北伐在望,却被贬职回家,

辛弃疾激怒攻心,喷出一口鲜血。

不久,韩侂胄便悍然发动了北伐战争,史称“开禧北伐”。

结果,由于准备不足,

北伐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

这时,韩侂胄又想起了辛弃疾,

先任命辛弃疾为兵部侍郎,

接着又加任枢密院都承旨,

相当于指挥战事的一把手,

这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职位,

可惜来得太晚了。

朝廷任命到达铅山的时候,

辛弃疾已经病倒在床。

1207年10月3日,

昏睡了三天的辛弃疾忽然睁开眼睛,

大喊:“杀贼,杀贼,杀贼啊!”

接着,一切归于沉寂。

一代豪雄,就这样闭上了眼睛。

这场北伐战争,最终以大宋向金献上韩侂胄人头结束。

▲ 辛弃疾墓

贰贰

我们对辛弃疾最大的误解,

就是以为他是一个词人。

其实,唱唱曲填填词,

不过只是他排遣苦闷的业余爱好罢了。

他写过一首《永遇乐》,

来嘲笑自己的遭遇: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艰辛、悲辛、酸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甜美之事,为什么总是轮不到我呢?”

但或许,正是因为人生无比艰辛、悲辛、酸辛、辛辣,

他的词才充满了“金戈铁马”之气,

他才因此而得以成为“气吞万里如虎”的词圣。

1200年,朱熹去世时,

辛弃疾为其写过四句悼词,

这四句悼词同样适合他自己: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为公死,凛凛犹生。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