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

 百眼通 2018-05-07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2011XKT-ZXSX087

课题名称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

负责人

 

所在单位

市第38中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数学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数学阅读训练,数学阅读

结题

报告

摘要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本课题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课外读物

3、组织学生有目的阅读,把握阅读要领

4、开展数学阅读训练,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5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掌握阅读常用方法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将认真贯彻于每一节课真正实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将会大大的提高。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大背景和内涵:

1)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随着数学的社会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明显显露出不足——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 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数学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课题开展的必要性:这几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总是在初三中途接班,学生的程度良莠不齐。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觉得数学文字题和应用题很难于理解,很怕解这一类问题。学生们认为数学阅读很难,普遍反映一看到篇幅较长的数学题就头晕,阅读了几遍还不知所云,更别提该如何下手去解决问题了。许多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中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之一。尤其是对初三的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显得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高中学习。因此,我就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帮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来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 概念的界定

数学阅读:数学是一种语言,不过,这种语言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是精心设计的”。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简单的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不断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2
、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是以主体教育观为理论核心,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内容的现代教育意识,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为主体去活动,在学习中完成对象与自我的双重构建,实现自我发展。

3、认知结构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一种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及认知发展状况的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课外读物3、组织学生有目的阅读,把握阅读要领4、开展数学阅读训练,培养良好阅读习惯5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掌握阅读常用方法

五、研究过程:

一、前期的准备工作:  自本研究开展以来,我围绕“阅读能力的提升” 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1、查询资料,比对方法:我通过查询各种资料,查找 “提升阅读方法”的相关的信息、论文、案例等。积极与老师们讨论,并在课堂中进行操作实践,比对每种方法的优劣。为课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2、明确研究点:我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寻找切入点,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确立课题,透过教学实践表象研究和剖析教学的本质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实践,不断丰富理论的微观研究。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为其专业化发展增添活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开发并展示学生阅读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实践:

(一)力求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①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颖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黄金分割法》一文.学生不仅了解了黄金分割问题的提出、作法和证明,而且明确了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上的作用,理解了作圆内接正十边形也能归纳为黄金分割的应用.然后提出“为什么是0618时,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例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很强”。声情并茂加长语气强调了他们回答问题的与众不同,一双双羡慕的眼神告诉了我他们喜欢这样的“动力”。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②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

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必要的时候对例题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例题即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儿,又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忌太理论化和假空,脱离实际的为了数学而设计例题。引导学生带有感情的解读图中和题目中的信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阅读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阅读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 指名学生读题时,我适时问到:他读的怎么样,那你来试一试!经过他们这样的比拼,该注意的地方都重读了,而其他的学生也基本弄懂了题意。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课外读物

     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有意地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每一个知识块都有数学与文化的材料,这也是学生需要重视并阅读的内容,从中可学到很多。比如: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让学生了解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定理,从而知道勾股定理的来历和发展。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后有高次方程的根式解与阿贝尔伽罗华的阅读材料,更深刻地体会到解高次方程的降次思路。

(四)、开展数学阅读训练,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课前预习时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例如,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基本步骤,提出如下预习要求:

①            书上向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实际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

②            书上是采用什么办法解决的?你的方法和它的方法有何异同?哪个方法更好,更实用?

③            流利的读出书上文本框里的内容,你读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④            试着说一说课本上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可以讨论)

这样,指导学生阅读预习坚持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已能掌握预习的方法和步骤,并形成了预习意识。

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上课时,围绕练习问题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在探究新知时阅读:

经过课前预习,在进行预习汇报时学生对基本知识都很快掌握了。而课本蓝框里的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对这些知识也理解时,我没有就此小结,而是马上让学生自己小结,并用笔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并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画。这样既回顾了所授课程,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接着让学生齐读两遍,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字词用重音读出来。学生都异口同声的用重音读出本节应掌握的内容。因此,学生在今后运用这一内容时,自然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得以内化。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读书就需勤于动笔,以此加深印象。这样,在阅读的同时用笔划出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并用重音读出,能以此来引起自己的注意,刺激记忆系统,加深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练习时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理解能力比较低,对于数学中抽象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常常受阻。因此,在自主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出数学的内涵,从而悟出数学的真谛。

读题是审题的基础,是分析题目要求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不认真读题,往往会出现看错数、漏题、不按要求做题等各种错误。甚至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根本不读题,只凭印象做题。所以,在做题时,要求学生至少把题目完整的读两遍再思考,读题时要求学生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

、在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掌握阅读常用方法

在练习阅读时我让学生注意到以下几点:

1、读题时注意题目的整体性数学题目的特点就是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在阅读题目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题目数量之间的整体性,也就是把题目读完整。

2、读题时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在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注意不到某个关键词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读题时要求学生标出题中的关键词。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

3、读题时注意图画、文字、符号的转化数学题目比较直观,很多题目都是由图画、文字、符号的结合题,因为图画多、文字少,学生往往只会做而不会读,这就需要把符号语言和图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因为三者的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经之路,因而,数学中三种语言的正确互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这给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首先让学生明白各种符号的含义,这样学生在做题前就能先完整的把图意读明白后再做题了。通过把图画、文字、符号转化成数学语言的过程,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将原有知识融会贯通,提炼实质,使学生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其次让学生把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用不同的线区别开来,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题目,搞清楚题目的要求。

再次,对于比较复杂的或繁多的数量关系,建议学生采用数学表格的方式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良好的读题效果,快速理出题目头绪。

(六)及时反馈学生思想,促进学生交流体会:

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使其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并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通过本学期的进一步实践,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意识,会阅读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优异,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从学生身上已经能发现阅读习惯带来的差异,可以看出阅读对于数学来说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数学成绩的提高只有靠做大量的练习巩固,才能达到熟能生巧、提升成绩的目的。但事实上,从近几年高考评卷的反馈来看,做过大量练习的考生因为一句话、一个公式、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的偏误,导致整体不得分的现象大量存在,其根源就是数学阅读能力低下的缘故。可见数学阅读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高考,而且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和成长。我想,如果长期实行数学阅读教学,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将会大大的提高。

①在实验研究中,我曾做过如下调查:

表1  实验比照班度比照表   位:人)

教学

教学气

生的学习效果

一般

不喜

愉快

一般

良好

一般

实验

124

96

28

 

80

30

14

49

57

18

比照班

118

38

72

8

28

26

64

18

46

54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有 77﹪的学生表示喜欢了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有90﹪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变得轻松了,数学不再是他们头疼的科目。由此可见,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兴趣更浓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②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如下表:

 

 

数学学科学生能力发展情况调查比照表

 

班    

实验班(124人)

比照班(118人)

 

很  

一  

很  

一般

观察能力

人 数

41

68

15

19

46

53

百分比

33

55

12

16

39

45

动手能力

人数

32

56

36

20

38

60

百分比

26

45

29

17

32

51

运算能力

人数

36

42

46

34

44

40

百分比

29

34

37

29

37

34

想象能力

人数

34

50

40

26

38

54

百分比

27

40

32

22

32

46

信息采撷能    

人数

24

70

30

8

19

91

百分比

19

56

24

6

16

77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人数

32

60

32

18

32

68

百分比

26

48

26

15

27

58

学习成绩

平均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

优秀率

及格率

86

42

89

72

19

61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情况调查表表明,实验班的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幅度远大于比照班的学生,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将认真贯彻于每一节课。真正实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数学教学才能因阅读而闪光!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1.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不主动运用,阅读意识还不够强,走马观花看大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怎样增加学生细心阅读的意识,培养对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2.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怎样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方法?

4、怎样协调课外阅读与繁重的作业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6页的范围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