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皴(讀如村),鬱乃痤。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廔,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我把句讀改為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 原因是此段文章在講陽氣周而復始的過程所遇見的問題。大指的是由小變成大、然後開始由極轉而往小的過程,如果用圓時鐘做比喻,大包含了由六點刻度經過七點刻度、一直到十二點刻度,但還沒完,大還包括由十二點刻度轉而向一點刻度前進。怒指的是﹕把要前進的壓住使其不前進的狀態,用在生氣時指的是將不滿的情緒埋在心中,倘若將不滿情緒發作出來則稱為憤,這也是為何怒字从奴而憤字从賁(噴)的原因。陽氣是由下漸向上生發的(這稱為陽),到極點後會轉而向下朝原點前進(這稱為陰),倘若有不滿情緒產生又不發作出去,就會造成要生發的陽氣不得向上,或是已進入向下階段的陽氣(陰)也向下不得,這種陰陽分離的狀態,就造成形體和功能的不協調。倘若陽氣向下不得、被它推動的血就停滯在上、人就會感到暈及氣不通﹔倘若一開始陽氣向上不得,主管曲伸的筋,就會如同鬆下的弓弦一般失去作用﹔汗若出的像止不住的源動活水,就會使人脫水﹔出汗時遇到阻礙而停滯,就會在形體表面形成暗瘡﹔陽氣轉而向下的開始倘若出問題(高梁之變)、就會以形體出現積聚的方式呈現﹔過勞出汗又不順暢,寒氣若逼近,皮膚就會出現小疙瘩,如果嚴重下去就形成暗瘡。陽氣向下順暢就替向上生發做好準備、舒展順暢就替收縮順暢打下基礎,若是這種周而復始的運行不連貫,就給寒氣進入體內形成機會,一旦寒氣進入人體,第一步就會形成氣血通路新的阻礙,這對原本氣血運行不順暢的人體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樣子的惡性循環若不改善,就要生病。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麤乃敗之。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所以,陽氣的生發、沈降遇到阻礙(風,陰陽怒為風),是所有疾病的成因。如果陽氣的生發、沈降正常(清指向上正常、靜指向下正常),和大自然的運行應和,就會形成一個周而復始、連綿不斷、潑水不入的防護罩,外邪將不得其門而入。久病之人,運行機制失效,再好的醫生也無能為力。所以,陽氣運行停滯就會生病,嚴重就會死亡﹔陽氣運行不只要順暢,到了極點還要能够圓順的轉而向下(陽轉陰),這稱為正治,轉換的過激稱為麤乃敗之。(麤,行超遠也)一天之中,見不到太陽的時候為夜,見到太陽的時候稱為日,我們把日分成三段﹕平旦、日中、日西,按照大自然陽氣運作的規律作息就不生病,否則,就會造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