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根谭》:动静一体 方是有道心体 | 原创

 恶猪王520 2018-05-07

《菜根谭》:“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过于爱好活动的人,像云中的闪电,不能持久;像风中的灯火,摇摆不定。过于爱好寂静的人,又像燃烧过的死灰,枯槁的木头,没有一丝生机。

一个真正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他的本身就像定止的云,但云中却有鸢鸟在飞翔;又像静止的水,但水中却有鱼类在跳跃。他的人生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这段话主要是讲人对动静的修悟。生命只在动静之间,这离不开身心关系。身有动静,心更有之。我们凡人以为动就是动,静就是静。

所说的动静,第一,把动和静割裂开来,不知二者相互对立亦相互统一,互根互体也;第二,把动和静局限于表相来理解,唯动非静,都在动中,其实心里面杂乱得很。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之义》对刚柔动静做了很好地的解释:“子曰:‘万物之义,不刚则不能僮,不僮则无功,恒僮而弗中则[亡,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僮则沈,此柔之失也。’”

孔子说,万物的义理,不刚强则不能动,不动就不会有功效。但如果动了无法命中,那么就是死亡之道,这是刚健的过失。不柔弱的话就无法静止下来,无法静止下来就无法安定。

但如果一直静止而不动,久了就向下沉沦了,这是柔弱的过失。这一段所言,讲的是刚要能柔,动要能静。柔要能刚,静要能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才是刚柔并济、动静自如的阴阳和合之道。

过于好动的人,应该注重体会静之妙用;过于好静的人,应该注重体会动之生机。

相比较而言,人更容易盲动妄动,真正静下来比较困难。《增广贤文》有这样的描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草原走马易放难收。”

学习如同船在逆水中行使,如果你不往前进的话就会顺着水往后退。心就像是马在平原上跑,如果你不懂的收放自如,那把马放开它就会很快跑的没影了。

所以,儒、道、佛三家都注重求静之法。如何得静?《大学》记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荀子》有言:“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然而,静也是分层次的。静中静非真静,动中能静,方是真静。曾国藩说:“求静是初入门,但是环境不可能只是‘静’,如果只能于静处收心,当环境变成‘闹’的时候,人就会无法收束思想。

孟子能够做到不动心,在于他的‘静’,不是从静中来,而是从闹中来,这才是静的真谛。”

动与静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静非动,动非静;静亦是动,动亦是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动静之中深切体会,才能感悟定云止水中的鸢飞鱼跃,行云流水中的静谧时空。


近期热文



《素书》:自恃孤行因德残 任疑危险因察少 | 原创

避免患得患失 成为人生赢家 | 原创

语言的艺术:这样说话事半功倍 | 原创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