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牙湾下的泪光 在丝路之上被遗忘 — 敦煌 ·2018— 盛唐诗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忽悠。 他们能把没见过的写的跟见过似的, 见过的写的石破天惊、如闻鬼神。 尤其是边塞诗人, 他们的诗中无不体现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但是这些诗人中,除了高适做过大官, 其他的似乎在仕途上都不顺畅。 盛唐边塞诗人的另一特点, 是喜欢写军旅题材。 他们的诗中壮阔宏大的战争场面占了很大比重, 可实际上,除了岑参等有过很长时间的军旅生涯外, 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体验过从军生活。 △ 王之涣塑像 而王之涣,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即没有做过大官, 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参过军。 可是,他写的《凉州词》, 却并誉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寥寥数语,几句白描, 却将大漠的荒凉壮阔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句“春风不度”, 大约是玉门关外寂寥景象最生动的体现。 △ 敦煌月牙湾 只有盛唐,这样千古难寻第二的盛世, 才能赋予诗人们如此浪漫豪迈的情怀。 但是,抛开情怀不讲, 当年的玉门关外, 是否真如王之涣所写那样, 春风不度,荒凉寂寥呢? △ 玉门关遗址 也许,我们应该走进历史去看一看, 如今这神秘、超然的塞外城池, 当年又是怎样一番面貌。 △ 丝绸之路烽火台 玉门关,与阳关毗邻, 静静守护在塞外沙漠中。 玉门与阳关,守护着凉州、沙洲。 凉州,即甘肃武威,自不必讲, 作为雍凉文化的中心, 曾经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 而沙洲,即今敦煌, 也曾作为河西走廊的终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十分繁盛。 △ 敦煌莫高窟景景区一角 和所有遭受磨难的国土一般, 那些记载着我们辉煌过去的文明遗迹, 在荒芜的大漠深处, 艰难而又坚韧地残存了下来。 敦煌,以一片片广袤无垠的黄沙, 以一处处布满伤痕的残垣, 隐晦地告诉我们, 这里,也曾有过先辈们艰辛而光荣的足迹。 △ 夕阳下的大佛 汉武帝元狩二年,即前121年, 汉军大败匈奴,在武威和酒泉地区, 设立武威郡和酒泉郡, 又修建酒泉到玉门间的长城, 玉门关与阳关当在此时建立。 敦煌,这座深处荒漠的边陲小城, 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 阳关旧址 在漫长的岁月当中, 敦煌都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咽喉。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往来的商贾、僧侣、使节, 使这座小城在长达千年的时间内,人迹不绝。 一时之间,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 驼队 而后,无论中原如何纷争, 敦煌,这片荒漠中的处子, 始终静默不语,静观尘世浮沉。 前凉等五朝在凉州建都, 敦煌也在世事的更迭中, 按着自己的步伐朝前行进。 △ 大漠中的客栈 中原躲避战乱的宿儒与百姓, 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 前秦建元二年, 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凿出第一尊佛像, 敦煌文化中最神秘、 最超然的莫高窟文化,从此发端。 △ 莫高窟九层楼 莫高窟,作为世界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历来被各朝统治者所重视。 前秦以降, 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各朝, 都对莫高窟有过修补或兴建。 说起莫高窟,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飞天壁画了。 △ 飞天 飞天形象,实在是中国神佛文化中的一个异类。 在敦煌莫高窟出现在世人眼中之前, 我们从未见过如此长袖飘飘,轻灵歌舞的神佛形象。 在中国本土的神话体系中, 能飞腾的仙神,要么长了翅膀, 要么就要依靠云彩。 然而飞天自由轻灵,飞腾时有云雾缭绕却又不依靠云彩, 这种新奇而又神秘的形象, 使其成为了敦煌文化的一个标志。 △ 飞天壁画 莫高窟另外一处比较奇特的景象,是泥塑弥勒。 这尊弥勒佛像,是莫高窟最大的佛像, 也是中国现存的第二高大佛。 但令人惊奇的是, 这尊大佛不同于一般的天冠弥勒和大肚弥勒。 这尊弥勒眉目雍容神色安宁, 无论是神态还是穿着都偏向女性化。 △ 泥塑弥勒大佛 那么传统的弥勒佛像,为何会做成女性的样子呢? 如果知道这尊大佛建造的时间,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这尊大佛建造的时间, 正是武则天在位的时候。 弥勒,在佛教中是以未来佛, 即现世佛接班人的形象出现的。 武则天要顺利登皇位,自然要扯大旗。 所以当高宗去世后, 武则天就让人宣扬:“太后就是弥勒化身”。 △ 莫高窟佛像 武则天登基后,开始大肆造佛, 莫高窟的泥塑弥勒,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 所以这尊佛像,跟武则天的历史图像十分像。 一代女皇正是用这种方法,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 用宗教的神秘主义冲破了传统伦理的阻碍。 △ 武则天人物像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站在荒漠之上,举目四望,黄沙茫茫。 敦煌这片土地, 曾经孕育了无数璀璨文明。 这里不仅曾结出汉文化的丰硕果实, 其他民族也曾在这里开创属于他们的辉煌。 党项族崛起后,建立西夏国。 西夏统治敦煌时期, 重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西夏佛教独特的文化艺术, 被保存在莫高窟和榆林窟中。 “敦煌遗书”,即在西夏时期被保存在莫高窟内。 而在西夏称霸河西的一百多年间, 敦煌一直保持着'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 △ 敦煌雅丹魔鬼城 无论多么辉煌的文明, 都将有落幕的时候。 如今,像玉门关与阳关, 都只剩下片片残迹。 敦煌被封尘,大约要从明修建嘉峪关开始。 为了抵御敌人袭扰,明朝修建明长城后, 干脆放弃了嘉峪关之外的大部分地区。 山海关、阳关被弃置, 敦煌也渐渐在历史的舞台中退隐。 △ 明长城 陈寅恪说:“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地也。” 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在敦煌的文化遗产,被大量转移到国外。 直至今时今日,我们收集敦煌失落文物的脚步, 一直未曾停歇。 国人,对敦煌心生向往, 无数学者,也对敦煌魂牵梦绕。 王重名先生,在最艰苦的年代, 不辞辛劳,从希伯和、斯坦因, 以及日侨处辑录典籍, 校辑成《敦煌曲子词》,为研究敦煌文化, 提供了极大便利。 △ 敦煌鸣沙山 历史永在轮回。 任何文明,都将有兴盛,有衰败。 衰败之后是重新繁荣,还是继续失落, 都取决于人民的选择。 在茫茫的大漠中央, 春风曾从玉门关内吹来, 给世界留下一个神奇的丝路明珠。 而如今,我们都在期许, 再造一个盛世汉唐, 让世界再次瞩目敦煌。 |
|
来自: 轻风的起点 > 《人文旅行心怀所爱滑翔天际潜入深海车船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