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和阳关有何不同

 天上才一天 2022-08-26 发布于重庆



春风不度,兵家必争 汉武帝收复河西后,“列四郡据两关”,两关指的就是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和阳关作为汉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这两座关隘因为地处缺乏雨水又人烟稀少的西北戈壁,故其历史遗迹保存至今。

玉门关和阳关与长城相连,并有河仓城为仓储,成为一个完备的军事体系。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到玉门关,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诗人王之涣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
与阳关一样,曾是汉代通往西域各地的重要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冲要地位。守关甲兵多达五千人,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

玉门关自西汉武帝时期设置以来,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历时1140余年,关址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玉门关在东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汉玉门关遗迹,当地俗称小方盘城,其城垣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的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开西、北两门。

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玉门关关城遗址 >>故人几度出阳关说到阳关,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篇。阳关,是西汉历史的骄傲。 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和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当然也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想想看,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四五千万(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却能下大决心以重兵经营这较少绿洲更多戈壁的西北边陲之地,显示出十分豪迈的霸气与雄才大略。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阳关为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0千米处。

这里的墩墩山之南,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这里沙丘纵横,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当地人称为“古董滩”。在古董滩沙丘之间的砾石平地上,散布着许多古代的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分布广泛,随手可捡。

所以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 1972年,文物普查工作队曾对古董滩数十道沙梁进行勘察,发现了大片版筑土墙遗址。经挖掘、测量,这里的房屋基础排列清晰整齐,附近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墙基,还出土了大批遗物。从遗迹及文物分布来看,这里在古代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此挖掘发现与《新唐书?地理志》及敦煌遗书《沙洲图经》等史料记载的汉代阳关位置相符合。

考古学家根据史料考证,认为古董滩就是古代阳关的关城所在地。至于阳关何时何因被掩埋,至今还无从考证。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凭借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

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遂逐渐被水毁沙埋。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

如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被流沙掩埋而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站在烽燧高耸的墩墩山上,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如今的阳关,已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般的凄凉。

这一带已是西北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和野生罗布麻生产基地,阳关葡萄和敦煌罗布麻等声名远播。作为一系列军事防御工程,玉门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烽燧、长城相连。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开始在河西走廊修建长城。在一次又一次的征战中,大汉版图不断向西延伸,河西走廊的大片绿洲成为汉朝屯田。

为了巩固开拓出的版图,太初四年(前101),汉长城修到了玉门关以西。 如今,在玉门关以西5千米的戈壁滩上,依旧有一段沉睡达二千多年的残存汉长城,在杳无人烟的大漠中,如一条蜿蜒的苍龙横卧在蓝天下,已经与黄沙连为一体。 这段残存的汉长城全长70多千米,在风侵雨蚀中,墙体早已高矮不齐,成为一处残垣。

但是,其中一段长约20千米的城墙保存得还很完整。站在这段城墙前,仍让人感到这项工事的浩大。从墙体看,它也是夯筑而成,与玉门关不同的是,它没有完全采用黄泥,而是先用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填上砾石,形成巨大的“砖块”,一层层叠压筑成。每层“砖块”之间又用芦苇和土铺垫。 据说,这是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无法找到足够的黄土才想出的办法。 沿着古长城一路追随着古人留下的痕迹,想到玉门关的“小方盘城”,不禁想起“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古代军事防御网,在金戈铁马的岁月里,那场面是何等壮阔! >>河仓城 有了玉门关关隘,有了汉长城城墙,再一睹河仓城,对于玉门关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玉门关以东大约20千米处,有大片的残垣断壁,这就是曾经的河仓城。城边干涸的疏勒河河道依稀可见,河床的白盐渍上零星散布着草,有羊群散落其间,给荒漠增添了几许生气。

河仓城就在疏勒河边的凹地上,城西是一面如镜的湖水,映照着蓝天白云,泛着蔚蓝。河仓城就建在湖滩的台地上,城东是大片的沼泽,南北都是大片的戈壁,因为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面目全非,很难发现它是一座城池。

在四周转一转,会发现附近布置有许多的烽燧,应该是为保卫河仓城而专门设置的。 比起玉门关,这个城池规模更宏大,占地2万平方米。在沙丘中或隐或现的残垣依旧清楚显示着它的结构。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的城池内,南北两堵墙把城池分成三部分,黄土夯筑的墙壁上下均匀分布着三角形的洞口。

由此,考古学家推断:这是建于汉武帝年间的一座大仓库,存放军需物资,洞口是为防止粮食发霉而设置的通风口。因此,可以想象,古敦煌郡大片的农田丰收时,满载粮食的车马涌向这个粮仓,又或者中原运来的粮草衣物穿越千山万水存放在这里,戍边的将士因此无后顾之忧,河仓城无疑是古代中原抵挡外敌入侵的生死命脉。

也许正因为它太重要,在这座城的外围还有一道城墙基址,四角的土墩还依稀可见,但是城墙早已湮灭在风沙里。 如果只看玉门关,那仅仅是一座“小方盘城”,无论在历史上它曾经如何重要,即便站它面前,人们可能也无法理解何以春风不度、兵家必争?只有在汉长城和河仓城的交相辉映中,才能理解玉门关对于中原是何等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