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位于陕西白水城东北的史官乡,前庙后冢,为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建。 仓颉庙创建年代并不确切,据《仓颉庙碑》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庙内现存有40余棵的古柏,组建庙宇形成时间的年代久远。 仓颉庙内存有历代碑石,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的珍品《仓颉庙碑》,东晋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 仓颉庙坐北面南,北依黄龙山、南望洛河水,呈长方形状,四周为黄土堆砌的墙垣,建筑布局完整。 庙内建筑庄重古朴,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又分布着东、西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 殿宇系元、明、清为主的遗存,虽历经岁月变迁,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保存。 庙中古木森森、高大遒劲,其中古柏46棵,古槐10多棵,这些古树完好地记录了这里的历史。 仓颉是中国文字的初祖,在中国初民结绳记事的时候,怹创造了中国文字,让“天雨粟、鬼夜啼”,老天感动得下谷子,妖魔鬼怪吓得半夜啼哭。 中国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正式建立,凡中国的读书人,都应来此祭拜中国的文化初祖——仓圣。 庙中的高墙马头。 钟厅。 报厅。 中殿。 寝殿。 报厅与中殿。 仓圣庙牌匾。 寝殿前的塑像。 仓圣墓冢。 墓冢的西门。 墓冢。 墓冢的东门。 古柏。 花墙圈围的墓冢。 古柏。 古柏。 古柏。 精美的砖雕。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