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文高教授应用健心复脉方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经验

 建明的中医馆 2018-05-08
资源描述:
1张文高教授应用健心复脉方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经验关键词房颤;瘀阻心脉;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0302张文高,全国名老中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从医四十余年,致力于心血管专业与老年病的临床与科研,经验丰富。余有幸跟随张老师临诊学习,收获颇丰,现将老师诊治心房颤动的经验略述如下。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中医学中并没有房颤的病名,根据其相关临床表现,房颤相当于中医“心悸”“胸痹”之证候。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这里虽无心悸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唐孙邀在千金方心脏谓“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指出心阳虚衰可致惊悸。此外,2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于虚与痰,认为病本为心虚,在惊为痰,在悸为饮,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王清任则明确指出血瘀可致心悸,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证目谓“心跳、心悸,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法百发百中。”均认为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可成为心悸怔忡。2房颤的辨证治疗思路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决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张老师认为,其发病虽与饮食、劳倦、外邪、寒温失常等有关,但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脉痹阻或者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根据病机辨证可有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痰火扰心。气滞血瘀为常见辨证之一,病机多本虚标实,虚多为气虚,因中老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搏动紊乱,血脉瘀滞,心神失养;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肝失疏泄,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行气血,外加宗气不行,心脉运行不畅停滞为瘀;实多为气滞血瘀、痰饮扰动心神。两者常相互夹杂。患者常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甚者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失眠健忘,面色无3华,倦怠乏力,自汗,口干,腰膝酸软;舌淡苔少,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对于房颤瘀阻心脉,治当活血化瘀,理气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