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盘欧洲味儿的中国菜味道很不错 | 评广州大剧院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全球首演

 昵称55081637 2018-05-08

2018年5月4日晚7:30,坐落在广州CBD中央的广州大剧院里高朋满座,大家都在等待着见证一件文艺圈儿的大事——耗千万巨资,筹备期长达3年之久的 广州大剧院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即将 全球首演

荣幸的是,橄榄古典音乐也作为媒体受到广州大剧院的邀请,在首演现场亲历了这件大事。大家跟着小编的脚步去看看吧...

橄榄小编在等待歌剧开始

“很多歌剧并不会真实地还原历史,我认为它演绎的是一种情感,给观众震颤与思考。”歌剧《马可·波罗》导演卡斯帕·霍尔腾,在不久前的分享会上曾这样说道。

作品亮相后,可以说霍尔腾以及这个歌剧团队确实做到了。

一盘欧洲味的中国菜

把马可·波罗经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故事写成歌剧?这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谭盾的同名歌剧《马可·波罗》。

不过两部同题材歌剧的工作模式却截然不同:如果说谭盾那部“中国作曲家+欧洲导演+英语演唱”的马可,是一道“中国味儿的欧洲菜”;那广州大剧院此次“欧洲作曲家+欧洲导演+中文演唱”的制作,则可以说是一道欧洲味儿的中国菜」

马可·波罗

1254-1324

在大众的认知中,马可·波罗是一位写过中国游记的威尼斯商人,虽然其游记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为欧洲人最早认识东方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歌剧剧情,在以宋元之争的历史史实为依托的基础上,加入了马可·波罗的传奇故事以及其他虚构出的人物。既有忽必烈、真金太子、文天祥、贾似道等真实历史人物登场,也有虚构出的中国女子传云。而马可·波罗则是很巧妙地作为参与者,串联起这一幕幕、一出出荡气回肠的风云际会和爱恨情仇。

剧中,用忽必烈灭宋之战,讲述中国故事;以马可·波罗的身份旁观,可谓欧洲视角——用欧洲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又一道「欧洲味儿的中国菜」。

黄金阵容,大师功力看得到

广州大剧院此番大动作,单从金光闪闪主创和演员阵容上就足以见得用心程度:

作曲家恩约特·施耐德,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写过《斯大林格勒》、《23》、《天地雄心》等多部为人熟知的电影音乐;导演卡斯帕·霍尔腾,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2017年奥地利布雷根茨艺术节上,由他指导的歌剧《卡门》令无数人惊艳;多媒体及舞美设计师卢克·霍尔斯,2012年伦敦奥运会及残奥会闭幕式的舞美便是出自他手;中国指挥大师汤沐海,是首位登上斯卡拉歌剧院指挥歌剧的中国指挥家......

《马可·波罗》主创团队

这部戏给人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大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的多媒体与舞美设计。一个高达6米的旋转舞台、18幅(舞台前后两端各9幅)设计成中国古代画卷模样的可伸缩投影屏幕,构成了整个舞台上的两个核心装置。

用不同角度塑造不同场景的旋转舞台

旋转舞台负责场景的切换,投影屏幕用来铺陈叙事,同时,它们又共同作为舞台美学担当。在大宋军队集结一个场面中,整个舞台都被满壁苍劲有力的行楷书写成一片血红色的字海,映出绝佳的美韵。

此外,在彰显宏大气势的同时也可在细微处看到用心,比如用温婉摇曳的水袖舞以及具有江南气息的丝竹乐(二胡、琵琶、扬琴、竹笛等)来代表宋,同时以豪迈的蒙古呼麦代表元等等。

再来说一说歌唱家们的演绎。田浩江和王云鹏,剧中忽必烈以及文天祥的扮演者,戏份算不上最重,但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忽必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和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忠心赤胆,真真被两位艺术家演活了

而几位外国歌唱家,也着实不易,长度近3小时的歌剧,从头至尾全部用中文演唱。尽管发音、断句难免洋腔洋调,但依然盖不住他们漂亮地出奇的声音,尤其是男主角的扮演者彼得·洛达尔。

战争、流血、死亡...

天下归一何尝不是归宿?

戏中,有两处对战争的场景描绘格外精彩,堪称神来之笔

一是大战前夕,柳娘用自己不详的梦境劝说父亲文天祥不要开战。梦里,她梦见成千上万的大宋将士倒在血泊中痛苦地挣扎、嘶吼,最终全部变成了冰冷的尸体。一梦醒来,原来是虚惊一场,原来战士们都还在一切如初。时间流逝、再倒流,整个过程都被搬上了舞台,就像是一段插叙,足见导演的功力。

另一处,是宋元大战一场,舞台上只留马可·波罗一人,身后是整块投影屏幕。他作为旁观者,看到战场上的厮杀、流血、家破、人亡...满屏的血红色也照在马可的身上。他惊讶、心痛,却无奈、仓皇、不知所措...此时一段荡气回肠的音乐恰如其分地响起,烘托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般的苍凉之感

正如那句老话说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推敲的艺术作品,都是那些能引起人们深思的。就像西方诸多以战争为背景的经典歌剧作品,比如《阿依达》、《纳布科》、《蝴蝶夫人》等,《马可·波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赢得了战争,但牺牲的是成千上万的生命。难怪马可忍不住呐喊“天下归一何尝不是归宿?”

让歌剧走近中国观众

一直以来,中国观众与西方歌剧之间都隔着一道高墙,这座墙的名字叫做“语言”。因为绝大多数经典的歌剧多用意大利语、德语等演唱,中国人听来难免感到陌生。

但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最强的舞台艺术形式,又对中国艺术家们有着极高的吸引力。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发现,中国原创歌剧的市场还留有巨大的空白。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用中文演唱的原创歌剧问世,但究竟能有多少可以经得起观众以及时间的检验?

此次《马可·波罗》的问世,广州大剧院不仅在制作上交出了惊人的答卷,同时也在宣传工作上也近乎带有某种情怀在推进他们想要为广州,乃至全中国的观众在家门口看到世界顶尖的歌剧作品。

在广州,无论是在刷朋友圈时,在新闻中,在地铁里、在广场上、在电梯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再加上一场接一场的分享会,甚至用h5、手机游戏等方式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以“广撒网”的宣传策略,让原本不想看的人想要看,原本想要看的人更想看。

为宣传开发的小游戏

萌版马可·波罗

首演当天,座无缺席,其中不乏为了它专程飞到广州的观众。这无疑是中国原创歌剧市场的一支强心剂。广州的三场演出结束后,《马可·波罗》团队还将马不停蹄地出发,继续为北京的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

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一所能与之相配的歌剧院。

看完《马可·波罗》,我想广州大剧院应该是做到了。

最后,通过视频回顾一下首演当天的盛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