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葡萄院儿,胡同里的洋店铺--邵笑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08

“葡萄院儿”是五道营胡同里开的第一家店。葡萄院儿的老板名叫Will Yorke,中文名字叫卫涛榕,来自英国,1997年来到北京,如今已在北京生活了15年。

2006年,卫涛榕在五道营胡同31号院开了“葡萄院儿”餐厅。餐厅装修是中西结合的样式,外面是中国院子风格,里面则是欧洲的风格。屋里保留了中式房屋重要的特征,就是房梁,窗户则是欧洲风格的落地窗。

“我的餐厅选址在五道营胡同有很多原因。当时我们想找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得知北京有个五道营,过来一看,很安静,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而且我觉得这里的地理位置很好,周围有孔庙、雍和宫和地坛公园,所以我觉得它蕴含着很多老北京文化的东西。”卫涛榕说“因为我们主要做酒,在欧洲做酒的庄园都叫‘葡萄园’,而我们的店开在北京的胡同院子里,因此取名叫做‘葡萄院儿’”。

卫涛榕说,他当时选择在五道营开店时,五道营并不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胡同,比较原始。刚开始很多朋友不看好他在五道营胡同开餐厅,周围的邻居也质疑他:“在这儿开什么西餐厅啊?谁会来啊?”可卫涛榕依然自信满满。

如今五道营胡同已是政府重点打造的一条街区,当年的邻居们也陆续把房子租出去了。“在五道营胡同创业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会有一些外国人来,但是没想到的是,来的客人里很多都是中国人。我的店里有30多名员工,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省份,有很多员工是因为在我店里工作而相识结婚,这让我感到很荣幸。我会在店里以酒会友,通过葡萄酒结识了很多中国的朋友。这些都是‘葡萄院儿’带给我的快乐。”卫涛榕感慨地说。

来自台湾的京兆尹

京兆尹餐厅坐落在如今的五道营2号院。创始人尹鸿达先生,北京人,十几岁的时候跟随叔叔去了台湾。因为想念北京的特色小吃,尹先生跟家人在台湾成立了主打北京小吃的京兆尹餐厅。随着年纪大了,2011年,想念故土的尹先生选址五道营胡同,将京兆尹带到了北京。

京兆尹餐厅是典型的老北京三进的四合院。大门开在院子的东南边,穿过一段幽静的小胡同,进入京兆尹,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张大千的真迹,南屋东侧是茶区,在这里可以品尝店主人精心料理的茶艺。穿过茶区,步入外院,是带玻璃顶棚的阳光房,到了冬天,阳光洒在院内,全身充满暖洋洋的感觉。阳光房上是四副不同风格的画板,分别是墙面装饰、织物效果、钢琴漆面与油画风格,将院子空间自然分为四个主题。外院四周摆满了桂花树,散发出一股股香气。西侧有个壁炉,用来烤栗子和比萨。壁炉边上是用青砖砌成的吧台。吧台里摆满各式红酒。穿过一条走廊,进入内院,内院细水环绕、树影婆娑、四水归堂。院主人还特意安装了现代科技负离子喷雾装置,使人虽处于闹市,却犹如置身于自然森林中。院子里面有造雪机,可以在圣诞节的时候制造出浪漫的氛围。穿过内院往西,便是侧院,侧院里种有碧竹,有别北京古代四合院,这家院子并没有影壁,因此一进大门就能透过椭圆的壁眼窥见侧院竹林,置身其中,使人心旷神怡。

据京兆尹餐厅的负责人郭女士介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张永和先生亲自参与了京兆尹餐厅的整体设计。张先生对北京四合院情有独钟,其设计理念继承了天地人和的建筑传统,将瓦、砖、木、麻等元素大胆翻新和重新定位,对四合院空间及文化地标进行国际化、现代化改造。

“我们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有缘的人。我们与周边老邻居的关系很和睦,平时街坊们会到我们的院前遛狗、跳舞、锻炼身体。京兆尹装修时就充分考虑到隔音的设计,装修后也做过严格的测评,保证不会影响到周围的邻居。到了冬天,街坊们的猫啊、狗啊,没地方养了,暖气也不够了,我们就帮邻居们收养。我们希望能把这家店做好,明年再开一家分店。”说到这里,郭女士满面笑容。

五道营里的“大宅门”

箭厂胡同往西路南第二个院子就是五道营胡同68号院,当年它可谓是五道营胡同里的“大宅门”。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1947年房东先生买此院时,它已破烂不堪。房东一家将其购置后进行了整修。大门开在西侧,门楼宽敞,是北京典型的广亮门设计,门前两块条石,朱红门柱,红底黑字的两扇门上书写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对。前场两侧的墙上绘有彩图,木制隔断前,一对雕有飞轮蝙蝠的方门墩更衬托出它的高贵。迎门而进,灰砖砌成的牙口内白墙上书写着大大的“福”字。西侧墙上用灰石组成了莲花瓣图案,往里是四扇涂有绿漆,书有“平安吉祥”的门板。院里有13间房,并配有独立的茅房,这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

听老人们说,这个院落在解放前夕曾被国民党部队征用,南房和西房住有一个班的国民党士兵,他们在南房支灶做饭。其中一名做饭的士兵姓钟,经常和房东聊天,借笔写些什么。后来,北京解放了,他将随大军南下,那时大家才知道他的身份,是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临行前,他曾把其吃饭的钢精碗勺送给房东留作纪念。老人们说,他自走后就再没有消息了,不知如今身在何方。

五道营68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文革”那些年,它交公后疏于维修,加上被分配到此居住的邻居为扩大居住面积胡乱拆改,院落变得破乱不堪,院内的花草树木也被砍掉盖上了小屋,厕所、耳房漏雨也塌掉了。后来国家落实政策,房屋退还给房主,但因家里的经济问题,房主的后辈们都各自成家立业,搬出去居住了,再也无暇顾及重新修整它了。随着房东先生的故去,房东夫人的年迈,后辈们提议将这座房产出售转让,他们不得不从这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屋中搬出。

68号院历经几次易主,现在被改造成一处名为“五道营68号”的私家餐馆。院内格局没变,但已今非昔比了,院内没有了树木花草,而是支起了天棚,改造成了“阳光房”。房屋变了,主人变了,曾居住在这里的老街坊们也不知道如今身在何处了,是否仍留恋那些过去的岁月。

netease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