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轻课堂|语文高分秘籍,班里的尖子生早就背得烂熟于心!

 卡卡2FM4 2018-05-08


临近大考,愈来愈多的家长也知道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今天请来了沪上知名机构教研员来做这次的经验分享。



在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诗歌鉴赏是很重要一部分,所谓言为心声,“鉴赏”就是要从表面的“言”看到作者的“心声”。中国古人往往借山水抒怀抱,景物往往成为作者言“情”的中介。从初中相对简单直白的抒情,到高中比较复杂的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的考查也几乎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


高考情景关系的考查比较复杂,除了会出现在诗歌鉴赏中,也往往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文言散文阅读中,随着近几年高考的改革,文言散文逐渐以议论文考查为主,而作为现代文的文学类文本难度降低,借景抒情的考查以在诗歌鉴赏中最为典型,难度也最大。


情景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出现这样一种特点:手法多样且含蓄,情感复杂,很多时侯景物与情感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再加上古诗词创作背景复杂、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很多同学没有办法理解诗歌,更不用说理解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学习情景关系,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第一、情感体验很关键。言为心声。写景的目的是抒情。我们阅读解题的第一步是体会情感

第二、景物对象很重要。言之有物。景物就是作者写的“物”,是情感的载体。理清景物对象是解题的关键。

第三、寻找手法很必须。言而有法。景物以何种方式呈现直接关系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

第四、书面表达很要紧。言而有理。如何用标准书面语表达直接关系题目得分。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所以我们今天就针对情景关系描写,给大家来讲解一下遇到这类题目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解题思路。



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通过曲中“离人泪”这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当时的情感是离别之情,明确诗歌情感。


接下来具体分析这首曲是如何抒情的,我们注意到这个“染”字,作者写离人泪把霜林染红了,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霜林像喝了酒的人一般脸红,同时也写出了离人分别时因为太难过而像喝醉了一样意识不清。


需要思考到底是谁染红了霜叶?是作者说的“离人泪”吗?是也不是,确切地说是是在离人眼里,离人泪染红了霜叶。此时离人心情悲痛,像喝醉酒一样,意识不清。


进一步思考,离人泪怎么能把霜林染红呢?非常明显,这里景物不在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抒情主人公投射情感的对象,景与情产生了关系。属于借景抒情。


这两句是如何借景抒情的?(结合具体情境)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霜林”是秋天的景物,“自古逢秋悲寂寥”,“霜林”在这里也是烘托了主人公的离情的景物。



思路总结:

这句话里既有直接抒情“离人泪”、“醉”,也有借景抒情。离人以己观物,外物都染上了离人的愁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这里的“景”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满怀愁绪的离人的眼中之景物。这正是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曲子中还有其他的景语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和西风。都是哀景。这些哀景烘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压抑的心情。


刚才的分析过程是先找到“离人泪”判断作者情感,接下来寻找投射作者感情的景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中的这个“紧”字,非常明显体现了作者情感,另外这句话中描写的秋景本身是没有生机的、萧瑟的,是哀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也有一个“紧”字,那里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这里的“紧”写出了人物心情悲凉,不仅写出了西风吹过身体发紧,还有一种离别时心情难过之情。


作者在这首曲子中,通过“离人泪”直接抒发离别之情,“西风紧”则写出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霜林好像是被人的眼泪染红,同时描绘了一幅凄清、凄凉、惆怅的秋景图,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离别的哀愁。


总结: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景物非常凄凉,而崔莺莺的心情也是非常的悲伤、凄苦的,这样的景物其实正是离人悲凄心境外化的结果、真实的写照。这是作者在缘情设景、借景抒情,进而就达到了一种情景交通的艺术境界。


情景关系小结:

答题过程是手法——景物——情感。我们的分析过程是由宏观到细节,即先是找到找字眼,具有主观色彩的字词和物象特征来确定作者情感,然后再分析它是怎样抒情的。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而答题过程由手法到情感,一目了然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由宏观到细节的分析,由细节到宏观的呈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