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中,常涉及对古诗文“情景关系”的鉴赏分析,考生往往以借景抒情一以概之,这种理解与表述其实有失妥当。下文,以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之《宋词四首》为例,简要说明几类常见的情景结合方式。
触景生情
如:周邦彦《苏幕遮》一词,上片主要记景,先写夏日清晨之景,“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再描眼前荷叶之姿,“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鸟儿雀跃相鸣,环境天清气朗,荷花风姿绰约,氛围轻松愉快;而下片却急转而来一句“故乡遥,何日去”,似乎显得突兀。但是,在品读完整首词作之后,我们便不难发现,上片词人眼见的荷花之景与下片梦中的乡归场景是遥相呼应的,正是满塘的荷花让词人联想到了家乡(钱塘,今浙江杭州)的荷塘,逗引出了他心中对故乡浓烈的思念之情。这种由于眼前所见景物的触动而唤醒或激发出内心某种情感的形式即为触景生情。鉴赏此类作品,应注意整体阅读,把握作者情思的前后差异。
借景抒情
如:秦观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为旧党的关系受到排斥,一再遭到贬谪,远徙郴州,内心孤独苦闷、失意怅惘。正是由于这种特定的遭遇及心境,本词开篇即创设了一种模糊难辨、凄楚迷茫的虚幻之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接着,词人以虚带实,转入对谪居之地环境的描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亦是凄清、惨淡至极。无论是幻想之境还是眼前实景,都确切地传达出谪居郴州的词人凄迷、失落的情绪。像秦观这样,不直抒胸臆,而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某种景物之中,通过呈现景物具体特点传达与之相契合的某种抽象情感的抒情方式即为借景抒情。鉴赏此类作品,可以从具体可感的景物特点入手,找到情与景之间的契合点,进而对抽象的情感作出正确解读。
情景相生
如:柳永之作《雨霖铃》。上片先以“寒蝉凄切”三句写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气候,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奠定低沉伤感的情调,接着直言欲留不得、欲饮无绪之情,之后又以“念去去”三句写景;而下片则是先言情、再写景、复写情。词作中,眼前凄清苍凉的景致有力烘托了词人伤离苦别之情,而设想中渺远惨淡的征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典型环境则是词人真情的折射,反过来又使情感更加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此类作品,景情叠现,若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少了灵性与感染力,失去生命力,若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显得突兀不自然,二者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即为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如: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主要通过描绘种种暮秋景物来渲染心中的愁情,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与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完全融为一体。这首词作,几乎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显景而隐情,依次写气候多变、酒力不胜风力、北燕南飞、菊花残损、梧桐细雨。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的铺叙实际上是不断渲染烘托,层层向前推进,营造了愁肠百结的凄凉氛围,委婉含蓄地传达出了自己在遭受深创剧痛(国破家亡、夫死父亡)之后愁苦不堪、凄凉至极的内心活动。整首作品,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妙合无垠的状态,所以全词虽无一滴眼泪,读来却“一字一泪,满纸呜咽”。情景交融类的作品,一定要扣住文本,反复吟咏体味,进而结合相关写作背景领略其言外之意,获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总之,“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因此高考试题中有关“情景关系”的设题较多,我们只有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吴淞中学 赵晔华